由父母亲以ER法教导的幼儿比在托儿所接受ER法教育的幼儿,成续优异得多。 经过笔者的仔细探讨,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的成果会发生差异,可能有诸多因素。其中最显著的为,每班二十人以上的团体教育,指导者往往无法细心周到地照顾到每一位儿童,这些被一大群幼儿围绕的老师,对每个儿童所能做到的事远不及父母在家庭里对于自己幼儿的照顾。以物理性方面而言,同样是花费十五分钟,以大班方式教导的幼儿与在家庭内一对一的学习方法相较,前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无论如何还是相当有限的。 诚如笔者在其它项目中所言,当实施ER法时,了解幼儿究竟对什么事有兴趣,对那句话懂得多少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这些重要关键,身为父母者常能详细地有所了解。因此,纵使使用完全相同的教材与教导法,父母亦能按照幼儿智能的发展阶段予以适当调整。 当然,笔者并无意批评团体教学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
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儿童遗尿症的病因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曾有一位母亲咨询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儿子马上就要七岁了,可他偏对我的内衣裤有浓厚的兴趣,总是关上门来偷偷地穿,要同时穿上好几条,我不知怎样引导他才好,我儿子的心理没事吧? 孩子从幼儿起便会对性感兴趣,也就是说性欲自婴幼儿起就存在了,当然这种性欲与成人的性欲不一样。 比如有很多小孩不到1岁就爱用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这就是因为他在偶而碰到生殖器时给他带来了与触摸身体其他部位不同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舒服。所以有些儿童对女性的衣物或腿、脚等那些经常暴露的部位感兴趣就不奇怪了,特别是它们的光鲜颜色、形态、线条、光洁的皮肤或尼龙袜的触觉与视觉效应都会令他们激动。 那么除了这些后天环境的影响,有没有先天因素的作用
问:我们的楠楠今年5岁了。3岁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孩子胆子较小,这可能与我们常常在她哭时,用老虎、狗熊等吓唬她有关系。我们注意这一点以后,就不敢这样吓唬她了,可不知怎的,这孩子胆子还是越来越小,还不如小的时候,现在自己连厨房,厕所都不敢去。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确实经常有年轻的父母来问,孩子胆小怎么办?看得出来,他们特别着急。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
无论是自然法则(生物与进化)还是社会法则(心理、伦理和文化习俗),都对亲情以内的两性关系作了某种限制和规定,超越就可能受到惩罚,比如,解释不适宜的亲情以内的两性关系的经典是,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如今,一个极其类似俄狄蒲斯情结的现象摆到了大家面前,并由此向人们寻求合理解释的请求。 近期,瑞典和美国研究人员合作,对在1987年到1996年十年中出生在瑞典的66万名婴儿进行调查,发现男婴分娩的时间普遍比女婴晚,平均起来男婴比女婴在母体中要多呆一天的时间才肯降临人世。 而且,统计表明,26.5%的男婴孕期超过41周,但是只有22.5%的女婴孕期超过41周,在这一点上男婴比女婴高出4个百分点。同时,男婴孕期超过43周的几率是女婴的1.5倍。对此,研究人员坦承还没有深入
为防止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儿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营养滋补剂,根据生理需要补充营养。 不要盲目吃些人参蜂皇浆甚至西洋参等。据报道,鸡胚、人参、甘草、冬虫夏草等都有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可能。 2、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避免不宜儿童的传媒因素。 因为这些媒介因素可直接刺激儿童的大脑皮层活动,提前使儿童产生错误的性观念。 3、防止误服避孕药所致的儿童假性性早熟。育龄母亲应将避孕药切实保管妥当。 4、家庭应给孩子创造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让孩子有充实丰富的生活内容,避免孩子以成人的衣着打扮,使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符合年龄特点,保持美好的童真。
小金: 我的囡囡真是很害羞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从不开口,也不跟别的孩子玩儿。 小张: 你真有福气,孩子这么乖。我觉得女孩子就该这样。 小路: 可孩子太过于羞怯、太内向了也不是好事。 小郭: 是啊,太内向的孩子以后与人交流会有障碍的。 内向不是病,但会影响孩子与人的交流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走出内向的阴影。使内向的孩子增强自信心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让孩子在小伙伴的面前干自己拿手的事情。利用孩子的生日等邀请朋友的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拿手的节目。 (2)让孩子在家人面前唱歌并表扬他。 (3)提早训练,延长孩子的准备时间。 让他对幼儿园或学校的功课稍稍提前进行预习或练习,等到正式开始时,孩子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4)经常带孩子出去,让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 (5)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来社会的人才竞争离不开知识,少不了体能,对于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深有同感。而对培育“成功意识”却非常淡漠。成功意识就是孩子迫切希望和要求自己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出为人们所注意的成就的心理倾向和品格。 孩子的成功意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培育,如果他们某些“天真”的想法或行为及时得到家长的鼓励而成功,这就会使之从实践中和心理状态上体验到成功的全过程,并促使他产生再次成功的强烈愿望,反之则会使其缩手缩脚,产生怯懦心态而不敢进行成功的尝试。在这个培育孩子成功意识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侯是一个爱说谎话的孩子,他得了几块化石便说是价值连城的珠宝,而且还故意向同学炫耀说发明了一种“秘密液体”可以改变花的
林林下午放学后对妈妈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我的手工做得好,老师却把涛涛的手工放在柜子里展览,他做的一点也不好。”当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时,林林总会闷闷不乐,而且经常故意攻击受表扬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源是嫉妒心在作怪。 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都是造成嫉妒心理的因素。 孩子的嫉妒行为在大人眼里可能很孩子气,认为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下去,当孩子长大后会形成性格缺陷,变得心胸狭窄而且对别人的成绩十分仇视,最终结果是被周围人挤出局外。 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首先要肯定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当宝宝2岁多的时候,父母便应向他们灌输金钱观念,并非指给予零用钱,因为他们还未知道怎样运用,而且对金钱的观念不太强。 体验金钱功用 假如宝宝想要什么东西,便由父母付款,会令小孩误以为唾手可得,如改为让孩子付钱,有助教育他们一个概念:买东西要付款,借此体验和明白金钱的功用,要是父母太迟才灌输金钱概念,只怕下一代容易养成不懂珍惜金钱,而习惯伸手拿钱买东西的陋习。 孩子放长假,例如假期时,用钱的机会亦较多,家长可借此机会,为宝宝建立正确金钱观和理财观,避免他们胡乱花费金钱。 给零用钱2大原则 宝宝在幼儿阶段初步建立金钱概念后,踏入小一的岁月,父母开始给予孩子日常的零用钱,此时,父母定要坚守和实践以下两大原则: 原则1因应需要给予金额 根据孩子实际消费需要而给予金额,例如小息时
很多人认为,周岁内的宝宝只知道吃喝拉撒睡,能哄得他们不哭不闹就不错了,有什么是非判断能力? 其实不然。在他们懵懵懂懂、咿咿呀呀,特别是欢笑及发怒时,已开始了对外界人和事的观察与认识。 研究表明,从两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喜欢观看人的面容。据观察,即使宝宝在生理上困倦或饥饿时,看见熟悉的面容也会微笑、手足挥动。这说明宝宝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有社会性需要。但有的妈妈忽视了宝宝这种最初的反应,只是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对宝宝的无理取闹也无条件地迁就忍让,这样宝宝就会形成不正确的是非观,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一生。因此,爸爸妈妈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是非标准,在宝宝饮食、排便、睡眠、卫生、礼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制度。严格执行并取得全家人的共识与行动的一致。如宝宝睡醒之后会躺着自己玩,这就是做得好;如果没缘由地大哭大闹,就是表现不好。此时,无
当孩子矢口否认你对他的“指控”时,你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先别着急别上火,还是来看看孩子心里的秘密吧,也许,你们能更好地处理关于“认错”的问题。 很多时候,即便是在“案发现场”,指着那被翻得乱七八糟、零落满地的CD光盘,你问孩子:“这是谁干的?”你可以听到的答案从“这是小狗干的!”到“这是外星人干的!”或者“它就是那样的!”,你几乎很难听到他承认:“这是我干的!”四五岁的孩子不愿意爽快地承认自己犯的那些小过失,同时还能帮自己编造出各种理由和借口。面对这些小谎言和狡辩,很多父母都是难以容忍的,甚至还会给孩子扣上一些“帽子”——不诚实、不坦荡、爱说谎!
顽皮的孩子显得可爱,顽劣的孩子令人头疼,不知疲倦的孩子却让家长束手无策,如果你有一个多动的孩子,千万别以为这都是孩子的过错…… 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最新报告,儿童多动症影响3%-5%的儿童。在美国,约二百万名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平均在每个美国教室里,至少有一个多动症学生需要帮助。”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称,“多动症通常会跟人进入成年期,并造成终生情感伤害。” 调整孩子的不良饮食结构 多动症患者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所以,他们总有大量实现不了的梦想,这令他们失望、沮丧,同时也会在无意中伤害身边的亲朋好友。 很多家长注意到,孩子吃了某些食品之后会变得特别亢奋、难以入睡,尤其是摄入巧克力、苏打(碳酸水、“可乐”类饮品)或其他甜食后,会显得精力充沛、情绪高昂、跳来蹦去,显得极度活跃。多数儿科医生相信,糖和食品
凡凡从小就是个可人疼的孩子,吃饭、睡觉从不用妈妈操心,甚至连哭闹都很少。因此,一直很受家人宠爱。可自从一个月前,凡凡被送进幼儿园,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哭个不停。老师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可凡凡理也不理,只是说:“凡凡不要上幼儿园,凡凡要妈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心理科主任林涛、硕士李雅文:凡凡这是得了“分离性焦虑”。幼儿园是孩子进入花花世界的“第一步”。可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难免在心中出现感情的起伏。这时,宝宝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会感觉失去了情感的依托,满眼都是不理解、不认识的事物,以致出现“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6—24个月间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患上该病。宝宝刚出生时,和妈妈“不分你我”,6个月后,才会出现“
“我女儿患了多动症,怎么可能?”当雯雯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时,妈妈的反应很强烈,她怎么也想不通:文静、听话的女儿,会和“多动症”联系在一起。 的确,雯雯与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到哪儿都动个不停”的多动症患儿大相径庭,她总是安安静静,甚至有些羞怯。上课时小动作也不多,但是周围的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老是愣神,被老师提问时总是答非所问,参加集体活动时也常常走神;下课后没有疯闹疯玩,但做作业拖拖拉拉,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原本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常常拖到三、四个小时,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雯雯自己也挺着急的。 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 那么雯雯究竟是不是“多动症”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专家说:“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指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
对待批评特别敏感:自卑感强的儿童,往往伴有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他们往往不能接受消极、过低的评价,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会作出不正常的反应,要么大哭大闹,要么极度消极。 对表扬过度反应:自卑感强的儿童,虽感到自己不合格,但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适当的表现。他们常以不适宜的方式寻求他人赞扬,以减轻他们心灵深处因自卑而遭受的折磨。 对竞赛的回避反应:自卑的儿童在竞赛场合非常想获胜,可他们又否定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成功,因此,这样的儿童总是尽量躲避竞赛场合。 对别人轻视、嫉妒:自卑感强的儿童内心深处虽隐藏着“低人三分”感受,但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常常相反地表现为贬低别人,这些儿童往往有较强烈的嫉妒心理。 对自身的攻击:表现为自暴自弃,对自己毫不珍惜,有时将自己暴露在危险情境之中。如果受到责备,他们常以“我本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心理世界,就去看他的眼神。 ◆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 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 ◆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这时,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确与否,父母应夸奖他,然后给予讲解。 ◆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情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做出做还是不做的决定。 ◆孩子低着头,眼睛躲闪着,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对,那一定是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怕受批评。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表
四五岁时,正是孩子们特别活泼好动的阶段,让他们学会静静地耐心等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活动是他们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孩子们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顽皮淘气,往往会“闯祸”,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如何稳住家中的“小闹匠”,让他安静一会儿呢? 首先,不要过分地指责孩子,而是要在遵循孩子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尝试着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可以给他讲一些常识,比如,在饭店里吃饭点好菜后,要等厨师做,所以不可能太快;自己吃好后,要等大家都吃完了才能离席,这样做是起码的礼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强化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比如挑选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品,与孩子约定,如果他能安静地做一会儿就奖励他一个小礼品,以资鼓励。 另外,针对孩子喜欢被重视的特点,大人谈话时,不妨加入一些有关孩子的内容或孩子们感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这是家长必须了解的。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些阐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