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左右的宝宝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总是试图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会儿,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时嘴里发出“嗯,嗯……”的叫声,并伴随着期盼着你给他捡起来的眼神。你捡起来之后,他又挥舞着小手企图拿过来,拿到手之后,却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着你捡起来。就这样——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下去,再捡起来…… 有些妈妈会被宝宝的这种“戏弄”行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宝宝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宝宝的小手打几下,力度虽然不大,但生气完全写在脸上。宝宝的这种看似荒谬、重复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符合婴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称为自发游戏,而你对于婴儿自发游戏的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身心发展。 解析:宝宝为什么要扔东西 ·符合宝宝的心理发
前不久,某电视片播出的凶杀场面,让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障碍,到安定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也突然增多。小病人们说,他们无论干什么眼前都有那些恐怖镜头。7岁的小奇原先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他刚入院时,总说眼前有魔鬼,而且抽搐发抖,自己打自己耳光。据医生介绍,这种疾病就是现在愈演愈烈的儿童现代病的一种,此外,还有电脑颈椎病、肥胖症、高血压等以往出现在成人身上的疾病。 谁把恐怖带给孩子 在北京市安定医院,有一群很可怜的小病人,有的孩子整天处在恐惧中,有的孩子总是在和侠客比武。医生说,这些孩子都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 安定医院的贾军朴大夫告诉记者,专家研究发现,近十年儿童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明显增高,患者也是年龄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和现在社会上鬼怪片、恐怖电影、武侠小说流行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即使稍大的孩子也缺乏心理承受力,贾大夫曾收治一个18岁的女孩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 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
婴儿没有办法知道别人爱他,除非以具体的方式对他表示这份爱,也就是抱抱他、摇他、抚爱他、对他说话并唱歌。 专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以铁丝给幼猴做了一个妈妈模型,并且装置上了奶瓶,幼猴们虽然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但是这个猴妈妈从来不会抚爱它,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小猴子长大后都成为社会性十分不佳的大猴子:他们无法和同类异性配对,并且表现出十分诡异的态度。 在某些死寂无聊的环境中养育出来的孩子,或多或少在心理上都有些障碍。因此顺其自然地抱抱孩子吧,轻轻摇他,唱歌给他听,跟他戏耍,如果你想拥抱他,亲他一千次都无妨,不会宠坏孩子的,因为这样,才能让他知道有人深爱着他。
“春天,百亩林里有很多的三叶草,小熊和小猪想找四片叶子的三叶草,找了好久也没发现,小熊有点烦了,他对小猪说:我的肚子咕咕叫了,我们还是先吃点蜂蜜吧。小猪说:好吧。他俩就坐下来吃蜂蜜了……”恬恬妈妈走进女儿房间时,恬恬手里拿着一本《小熊维尼画册》,背对着房门自言自语,但她讲的绝不是书里的内容,而是根据书中的人物,自己编的故事,她很擅长于此。听到妈妈进来,恬恬戛然而止,不好意思地说:“妈妈你别听!” 其实,妈妈经常鼓励恬恬自己讲故事,可她为什么不愿意让别人听呢?不仅如此,幼儿园老师也不止一次地说,恬恬在班里也不肯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越是用目光暗示,她越是把头埋得更低。万不得以非说不可的时候,一定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虎头蛇尾般地草草结束赶紧落座,其实那些简单的问题她知道得一清二楚。 专家建议恬恬妈妈,最好回想一下,自己过去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
孩子对色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的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 它给了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 如果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动画片,放任不管,孩子会把动画片中的一切照单全收,那些品位不高、制作粗劣的动画垃圾,会不负责任地污染孩子的稚嫩心灵。 动画片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什么?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动画片?怎样合理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 如此种种与动画片有关的问题在困扰着父母,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动画世界。 动画片中成长的一代 在这个电视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们一般将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而将忿怒、哀伤、惊怕、恐惧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于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等情绪会危害其身体健康。情绪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健康?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作过不少研究。例如,有人对于情绪和消化功能的关系作实验,证明人在进餐时情绪愉快,能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强。相反,进餐时情绪恐惧不安,会抑制胃液分泌,而使人不思进食。美国有位学者把同一窝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喂养,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身旁拴了一只狼。狼虽然碰不到羊羔,但羊羔随时可以看见狼。另一只羊羔的身旁没有拴狼。不久,前者由于情绪恐惧而不愿进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后者
儿童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如有的家长说,“我们孩子有一次闹脾气,偏要我和丈夫都陪在他身边,不让我们离开一步。到做饭的时候,也不让我们做饭,总之是不让我们做任何事。直到他情绪好了,才允许我们干家务。”这个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nbs
“又要放假了,到底该把儿子送进暑假班,还是放到爷爷奶奶家?” 的确,暑期如何“安置”孩子,从来就是父母们的难题。 近来,有关人士建议:今年暑假,父母不妨尝试着“放养”孩子,让孩子多和同伴们在一起,不但可还孩子快乐天真的童年生活,更能培养孩子的情商。 虽然是暑期长假,但不少小朋友根本没时间和同伴玩。一位小朋友这样说:“妈妈已经帮我报了4个暑假班,看来,我的暑假基本算是‘泡汤’了。”还有个孩子说:“暑假里,爸爸妈妈不让我出门,而且同学不是外出读什么班,就是被他们的父母关在家中,所以我只能一个人自己玩。你说我不看电视、上网,那干什么呢?” 不许孩子出门玩,是孩子们找不到玩伴的重要原因。一个孩子说:“放假后,原本想好好轻松一下,这不,刚约好五个同学一起去打篮球,可临出门时,三个同学先后打来电话说不去了,因为‘爸爸妈妈不许’。”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虽然他只有4岁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
一般来说,大人们总是喜欢“乖”的孩子,因为他们很少会给大人添麻烦。于是为了自己管教方便,能使孩子安静听话,家长们往往不惜采取吓唬、欺骗甚至威胁、恐吓的方法,但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跟宝宝讲道理,则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学的问题。 镜头回放:周末,凯凯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的空地上嬉戏。2岁的凯凯刚在方砖地上跑跳两步,妈妈就高声喊着:“凯凯,当心给坏人骗走!”过一会儿,凯凯又想从小凳子上往下跳,妈妈大叫道:“别跳,脚会断的!”一来二去,凯凯乖乖地站在妈妈身边,看着周围“上窜下跳”的小伙伴眼里满是羡慕。过了一会儿,小伙伴们拉着凯凯一起去坐电动小火车,凯凯一个劲地往后缩,嘴里不停地说着:“我不去,我不去,坐小火车会摔死的!”
宝宝在生病期间,食欲下降,选些宝宝爱吃的、好消化的食物,是很自然的。但是,并不等于病好了就可以挑食、偏食。 生病,需要卧床休息,但是随着体力逐渐恢复,应该让孩子自理生活,不能养成懒散、依赖的毛病。 过分的呵护、放纵,在孩子身体康复以后,就可能落下许多心理上的"后遗症"。比如,心理年龄倒退,孩子变得比以前幼稚、脆弱、胆怯、无能。于是就出现这位年轻父亲所说的:"三岁了,喝水非用奶瓶才肯喝;腿不软了,非让抱着;平时去幼儿园高高兴兴,现在为达到呆在家里的目的,在幼儿园不吃不喝"。"因为孩子觉着呆在家里能想干什么干什么,全依着他",后面的话是我接着说的。 过分的呵护,使孩
出生几十天的婴儿也会患心理病,你信吗?日前,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仅49天的婴儿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饱后总是哭闹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婴儿也有心理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
“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我最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女儿又开始模仿《猫和老鼠》中那只把一心想吃它的猫当作自己妈妈的小鸭子。听女儿奶声奶气的模仿小鸭子倾诉心声的时候,我不禁笑着评论:“这只小鸭子真可爱!” “妈妈,你说那只小鸭子的妈妈干什么去了?她怎么不陪在小鸭子的身边呢?”女儿抬头看看我,若有所思地说,“对了,肯定是鸭妈妈太忙了,没时间带鸭宝宝,所以这只猫才把小鸭子给骗来了……”女儿的另类思考,令我心头一紧:她设身处地为小鸭子担心、鸣不平之后,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妈妈太忙,没有时间! 这瞬间的惊悸,让我对身边的女儿充满了歉意,往事如湖畔丝丝杨柳轻轻触动我心灵的湖面……痴迷陶醉于自己的工作当中,我把精心挑选的育儿经典托付给婆婆,而自己留
明确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和如何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固然至关重要,但是,防患于未然就显得更重要了。每位父母都有必要将"儿童性早熟的预防要则"作为"育儿必读"之一。 了解性知识,及时进行性教育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性早熟儿童尽管体格发育和第二性征提早出现,但其心理状态往往滞后于其性征发育的年龄。性早熟患儿的身体和心理均处于儿童期,而在性的方面却已经步入青春期,俨然似成人。过早的性发育使他们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无论是性器官的结构,还是性功能的奥秘,都会倾注全力去探索和猎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性的要求,而这些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尚处于幼稚阶段,其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有时会发生一些越轨行为,临床上已见到7~8岁的孩子发生性交,甚至已有怀孕的案例!父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变化,给孩子各方面的关心和爱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秘密发展的过程吧!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独生子女的环境容易使孩子产生哪些“通病”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独我”行为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上别人的食品拿起来就吃,就是一种典型的“独我”行为。 2、窝囊好哭 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窝囊、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3、心理早熟 早
“孩子,你怕什么?”“我害怕晚上”“我害怕妖怪”“我害怕坏蛋”……北大附小的杨融冰老师在班里调查了32个6岁多的孩子,其中有8个孩子害怕一个人在家,5个孩子害怕怪兽和鬼怪,4个孩子害怕爸爸妈妈打,4个孩子害怕玩过山车、激流勇进的游戏……在访谈中,发现无论3岁的孩子还是6岁的孩子,几乎都有恐惧的事情。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恐惧心理是正常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恐惧。说“不知怎么搞得,孩子越大胆子越小,一会儿害怕声音,一会儿害怕毛茸茸的玩具,一会儿又说屋里有妖怪……”有一个7岁孩子的父亲还说:“我的孩子真是越大越没出息了,比老鼠的胆子还小,一会儿怕这,一会儿怕那……”是孩子没出息,还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 我害怕怪兽 孩子:姜楠,女,3岁 妈妈:孔令婷(自由职业) 女儿3岁时,被一个动画片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英国人总是古板而保守的,英国曾一度被称作是欧洲性压抑最严重的地方。但是现在,人们要换个眼光看英国了。刚刚结束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在现在的英国,性变得越来越泛滥,越来越频繁,性伴侣也如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在很多英国人的眼中,一夜情完全可以理解,连同性恋他们都想尝尝呢! 英国《观察家》12月2日报道,上个星期,英国公布了1999到2001年度国民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这不是简单地在酒吧里找几个年轻人问一问,而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对1.1万名英国人进行严肃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在家里通过电脑填写答卷,可信度较高。 调查结果令很多人吃惊:当今英国人平均初夜的年龄为16岁,而30%的男孩子和26%的女孩子与第一个性伴侣的关系都不长久。在英国,每年有9万多名10多岁的女孩怀孕。去年,在这些少女妈妈中,有7700名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