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出人物的童年心理特征
    杰出人物的童年心理特征

    每个孩子都与他人不同,都有杰出的潜质,妈妈们要仔细观察,说不定现代的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就是你的孩子呢。海外学者通过对历史上各方面的俊杰的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的童年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的90%以上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智力,他们求知欲强,爱提出各方面的问题,爱出风头,喜欢标新立异。他们中的75%的人早熟,即在智力方面已超过智龄,他们的共同点是讲求道德,有批判观念,直爽诚实,严肃认真,善于说理,更善于阅读、写作和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他们中几乎90%的人具有顽强的性格,具有向往伟大成就的顽强毅力和志向。起码有75%的人是勤恳的劳动者,有扎实果断、善于独处的特点。他们热爱劳动,富于表达,开诚布公、擅长区别相似的事物,身体健康,朝气蓬勃,对亲人和同龄人体贴入微。他们兴趣广泛,并能在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他们喜欢寻求一些复

  • 育儿新知抢先报:如何让孩子更聪明
    育儿新知抢先报:如何让孩子更聪明

      “永远都不要用婴儿的语言和婴儿交谈,永远都不要忽略婴儿、永远都不要提问后不留出他回答的时间,永远都不要忘记回答他的问题,永远都不要模仿或者取笑婴儿发出的声音,永远都不要矫正他的发音,永远都不要试着强迫他去回答或者反应……”这一系列的“永远都不要”,出自美国费城人类脑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詹妮特·多曼的婴儿大脑生长和开发的权威指导手册《如何让你的孩子更聪明?》。该书作者詹妮特·多曼说,当孩子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跟父母交流的时候,一定注意这些“永远都不要”。   世上最困难的工作莫过于做孩子的父母,但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激发孩子潜能的训练和指导,《如何让你的孩子更聪明?》就是这样一本能激发婴儿潜能的指导书。詹妮特·多曼女士发现很多母亲忽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婴儿发出的声音。家长并不认为那是语言,而那些声音恰恰是真实的语言,所以,当婴儿知道你在听的时

  • 孩子浮躁,该怎么纠正
    孩子浮躁,该怎么纠正

    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 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 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在进行着大调

  • 独生子有嫉妒心怎么办
    独生子有嫉妒心怎么办

    问:我的孩子三岁了。有时他表现不好时,我们就拿邻居小朋友小宇给他做榜样,“小宇可乖了,小宇就好好吃饭。”渐渐地我发现,我再提小宇如何时,我的孩子会说:“小宇不乖,小宇臭!”甚至见了面也不理小宇。有时还会跑过去,推人家一把。  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呢?难道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嫉妒心吗?  答: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

  • 幼儿贪玩好不好
    幼儿贪玩好不好

    问: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平时根本坐不住,教他点东西也不学。我们给他报了一个少儿英语班,可他根本不专心听讲,总坐不住,动动这儿摸摸那儿。说他也不听,他脾气变得十分烦躁。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班又一个班地学,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小孩子太贪玩可怎么办呢?  答: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我们知

  • 孩子异食是缺“心”不是缺锌
    孩子异食是缺“心”不是缺锌

      6岁的欣欣因为腹痛数月,伴腹胀、食欲不振,来到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其胃部充满毛发状物,胃幽门内塞满头发,部分呈发球并转移至肠道。  欣欣妈说,欣欣从小与父母分住,由奶奶带大,4岁时,他们发现欣欣长期不自主地拔自己的头发吃,但未引起注意,大约两年后此现象逐渐消失。2年后的今天,孩子诉说腹痛,他们才急忙带她到医院就诊。  专家表示:欣欣的这种病叫“异食癖”,也叫“嗜异症”。这是孩子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如:吃自己的鼻涕痂、纸、破布、树叶、毛发、煤渣、墙皮等,甚至达到不可遏制的地步。吞食的异物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如吞食污物可发生肠寄生虫病;大量吞食灰土、泥沙可造成铅中毒;吞食不能被机体消化的东西如头发、布头还可能造成异物团块,形成肠梗阻。  异食癖多

  • 讲卫生教育,要适可而止
    讲卫生教育,要适可而止

    宝宝那么娇小、可爱,从她一出生开始,我就在想:我应该怎样保护她、照顾她呢?可能是我的职业习惯吧(我是护士),我格外注意她的卫生,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矩:手要经常洗,不能到处乱摸,衣服脏了马上换,专用餐具、定时消毒……   宝宝长大了,蹒跚学步了,可让我担心的事也来了。宝宝在外面玩的时候,手到处乱摸,太脏了,怎么办?于是我开始给宝宝经常洗手,到外面去我也总带着湿纸巾,还不时提醒她:“有细菌,不能乱摸。”看到同龄的孩子,在沙土堆上摸爬滚打,满身都是沙土,我故意说:“宝宝也去玩吧!”宝宝却说:“脏!”我得意极了,夸奖她说:“宝宝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在我看来,宝宝好的习惯算是养成了:不乱摸东西,爱洗手、爱干净,衣服常常是一尘不染。   可是,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出现了。在参加幼儿园亲子班的绘画活动时,老师让小朋友们用小手蘸颜料印手印,宝宝却死活不肯

  • 心灵施虐 家庭教养的偏向
    心灵施虐 家庭教养的偏向

    心灵施虐是现代社会中并不少见而又不易被人们重视的一种家庭教养偏向。我们稍加注意便可发现,不少父母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却无视孩子的感情需要,悖逆孩子的天性,限制孩子的游戏、交友、爱好等活动,有的甚至迫使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愿。当孩子有过错或未能达到父母预期目标时,不是对孩子给予鼓励和帮助,而是任意贬斥,有的还用侮辱性的语言任意辱骂。因此,有心理学家认为,“心灵施虐”起源于父母本身的“心理发展障碍”(即情绪失调)。如有的母亲因为丈夫的过失而把希望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把烦恼全部向女儿发泄。还有更多的父母则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转而寄托在儿女们“成龙、成凤”的希望上。    国外研究认为,心灵施虐是“看不见的灾难”,这是因为其恶果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反映出来,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调查表明,长期受到父母心灵施虐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父母面前荡然无存,

  • 对号入座看你的宝宝得几分
    对号入座看你的宝宝得几分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 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

  • 心理专家纠正家长教子三误区
    心理专家纠正家长教子三误区

    “我平时学习挺不错的,可一到考试就紧张,结果这次中考考分比平时差了几十分。”近日记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科见到16岁的初中生小博时,他苦恼地对记者说。 在这个暑假期间,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倩已经接待了十几个像小博这样的考生。对此张倩指出,像这种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理想的孩子非常多,表面原因在于孩子考前容易焦虑、紧张,而造成他们考试焦虑的根本原因却是家长教育心理不当,平时就采取错误的心理、态度对待孩子,一般家长普遍存在三种心理误区。 误区一:过分粗暴 家长除了严厉要求,有时还会把在单位中的怨气带回家中,在言语中粗暴对待孩子。比如,家

  • 自卑儿童的早期征兆
    自卑儿童的早期征兆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

  • 孩子为何“爱告状”?
    孩子为何“爱告状”?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老师,我被他打了。”“妈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还。”让不少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告状,是不是应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

  • 给童年一个快乐的心境
    给童年一个快乐的心境

      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勤奋并非成功秘诀,快乐才是成功之道。有心理学家说,保持快乐心境的人更乐于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我,更容易获得事业成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保持健康的体魄。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步入成功之道,那么就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活泼可爱的快乐性格。   1、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童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但有许多孩子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没有做主的份儿,比如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式、什么时间可以玩耍、晚餐吃什么等等都由大人决定。有些事情父母不妨让孩子自己决定。即使在小小年纪,孩子也会知道选择能使自己开心。   2、引导孩子与人和睦相处 与人关系融洽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父母不能支配孩子的社交活动,但可以通过向孩子表露热情满意引导他们与人相处。父母也可安排孩子常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像参加

  • 幼儿喜欢告状怎么回事
    幼儿喜欢告状怎么回事

    问:我们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请问,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告状呢?   答: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幼儿的告状和我们大人所讲意义上的告状是有区别的,更没有“告发”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道德评价的独立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

  •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虚拟玩伴可助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特征是,无法与真人进行虚拟的游戏及可变的交流。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报告说,与“虚拟玩伴”的“交流”能够激发孤独症儿童潜在的社交技巧。   在实验中,该“虚拟玩伴”是一个8岁的中性卡通儿童,出现在投影仪屏幕上。当与真实儿童交流时,一半的动作发生在真实世界,另一半发生在虚拟世界。通过玩具上的传感器,真实儿童能够来来回回地运动玩具。同时,虚拟玩伴则“观看”着他们玩耍。而且,虚拟儿童还能够发出声音并做出逼真的表情和手势。   研究者表示,10年前设计虚拟儿童,最初是为了研究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现在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身上后发现,这种交流能够开启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研究发现,在与虚拟玩伴开始进行玩耍20分钟后,孤独症儿童就能自然地提问或回答问题。在另一个实验中,让孤独症儿童“成为”虚拟儿童,当孤独症

  • 儿童性角色畸形危害与矫治
    儿童性角色畸形危害与矫治

    自3岁起,妈妈就喜欢把小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俊稍大之后,吵着要戴妈妈的耳环、项链,要穿妈妈的高跟皮鞋。妈妈只当他是好奇,并不以为然。   近来,妈妈开始担心了,小俊变得越来越文静,没有一点男孩味,十足的娘娘腔。   小俊的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性角色畸形”。   所谓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别的错位,也就是说,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角色,大约到3岁时,儿童的性别角色已形成。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如果小女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男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男性,即成为男性化女孩,上述两者均称为性角色畸形。   哪些孩子需要重点观察   凡男孩穿女装,说话娘娘腔,举止

  • 孩子怕大声响怎么办
    孩子怕大声响怎么办

    孩子害怕大的声响是儿童诸多恐怖症之一,其原因是: 1、心理生理因素。(1)有些孩子生性胆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2)孩子,特别是婴幼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还非常稚嫩,因而承受不了外界的大的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刺激,如巨大的雷鸣声等。 2、生活环境因素。有些孩子生活在经常会突然发出巨大声响的环境中,外界的刺激常使孩子产生心悸、恐怖。有的家长本身就惧怕某些巨大声响,如巨雷轰鸣时吓得脸变色、夜晚不敢睡觉,这就让孩子更感到像打雷这一类巨大声响是可怕的。 3.不良教育因素。当孩子不听话、不守纪律或犯某种错误时,一些家长和教师不能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在孩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动辄大声训斥孩子,或以迷信来吓唬孩子。

  • 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有一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么人呢?孩子呢?北方有句民间俗语:不见孩子子,只见衣服小。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天天都在发展变化。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长高了。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忘记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是几年不变的方式。孩子已经听得厌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的老一套。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势,须知,家长的心理定势,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我们来分析两个例子。   例一:一位做奶奶的打电话给笔者,说她的小孙女上了小学,两周以后变得浮躁、不踏实了。原来,孙女从 4岁学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进步很快,而且每天还有认字、学

  • 专门树立一个好榜样
    专门树立一个好榜样

    青岛市的王女士和她老公都不会水,尽管他们家对面的海里就能游泳。但让人惊讶的是:他们7岁大的女儿如今已经快成“浪里白条”了。为什么怕游泳的父母能教导出这样的女儿呢?原来王女士的邻居阿姨是个游泳健将,王女士一直有意无意地在女儿面前夸这位阿姨,搞得小姑娘从小就崇拜阿姨,一直期盼有机会能和阿姨一起玩。于是,当有一天爸爸妈妈终于满足她的愿望时,她的精神头有多大,我们可想而知了!这就是好榜样的作用!掩饰你自己的缺点如果实在有什么东西让你难以割舍,那就等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再放纵一下吧!看看恶俗小说,大吃一顿甜食,或者大声放摇滚乐,和老公打打闹闹,找回过去的记忆……只有一样你要注意:孩子比你想象得要精明一些。“有一次当我儿子在隔壁房间玩儿的时候,我悄悄跑到厨房,奖励自己一大块巧克力。为了‘毁尸灭迹’我刷了牙,甚至还喝了一大杯水。可惜几分钟后,我儿子拉着我的衣

  • 9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9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你了解孩子吗?或许还只是对他一知半解,下面我们帮你列出一参考项,帮助你对孩子的个性有更好的理解。   活动量: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适应能力: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情绪: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他对陌生人无论喜恶都反应强烈,还是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依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敏感程度:他可以马上分辨出你更换了奶粉的品牌,还是即使尿裤已经厚厚地也没有什么不适?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