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怎么和自己疏远了 邓先生和妻子在儿子小刚6岁时离婚了,小刚被判给了母亲。不幸的是,母亲在他小学2年级时因病撒手人寰,小刚又回到了父亲身边。父子俩相依为命,对邓先生来说本应是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但没想到,儿子却和他疏远起来。“儿子从小就很内向,现在话更少了。我也总想爷俩儿能好好聊聊,听他讲讲自己和学校的事。”但儿子的冷漠让他感到心寒。同时,邓先生发现,和同龄人相比,儿子做事情更为极端、任性。 长大后,小刚成了一个“三明治”式的人,最外层像爸爸,中间层像妈妈,底层像小孩。更让邓先生不解的是,儿子对女孩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 形成了“三明治”性格 很明显,父母的离异和母亲的早逝带给小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和家庭环境有着必然的
家庭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些条件以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下两条入手: 1.为儿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环境不安静,家里或者亲朋满座,高谈阔论,或者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响,都会影响孩子,使之无法专心学习。因为儿童很容易分心,他们的被动注意力强于主动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动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或者一面背书,一面参与大人的谈话,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做事没有条理,思考问题也难有系统性,容易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就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的儿童多动症状,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对避免形成多动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长要引导孩子读书时注意劳逸结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读书,如果在孩子学习时,不让他们适时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业、背书,那么时间一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问:我的儿子5岁了,平时家里没有客人来时,还算听话,守规矩,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就像有了保护神似的,放肆起来。当着客人的面,我又不好意思管他。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答:有不少孩子常常在家里来了客人时,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来疯”。 孩子在有客人时表现“异常”,这与现在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长期单独玩耍,与外界接触少有关系。孩子都愿有个伴,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一般有客人来访时,虽然主要是来拜访家长的,但孩子也会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人而高兴。 如果大人只顾谈天说地,那就会很让他伤心,认为没有看到他的存在。为了表明他自己的地位,他也会主动插话,拉客人与他做游戏,若顺着他呢,他会兴奋不已,若是家长稍加阻挡,他便会大闹一通。 碰到这种“人来疯”,有的人认为当着客人的面管教孩子,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弄不好还会使客人难堪。另外也怕伤了孩子的自尊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天大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犟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辩解,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试想,这种尊重事实、不向权威屈服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大人所赞誉和追求的吗?怎么当它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时,我们反而受不了了呢? 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家长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家长看来,
7大帮助处理孩子受性侵犯 作为父母亲,当孩子告诉你受到性侵犯时,你最重要的责任是:相信、打消疑虑和保护你的孩子。 应该采取下列步骤: ①让孩子相信你 你愿意他(她)告诉你,对他(她)告诉你有关性侵犯的事情是多么的困难这件事情表示理解。 ②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并让你的孩子放心,受到性侵犯并不是他(她)的错。虽然孩子可能感到有责任和应该受到指责,但性侵犯不是受害者的错,即使他(她)对性侵犯没能说“不”或没有立即告诉父母亲。你可以说“这不是你的错!某某让你那样做是错误的。” ③让他(她)知道告诉你性侵犯,他(她)会得到帮助,正因为他(她)告诉了你,才使你能够想办法来保护他(她),使他(她)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让你的孩子知道,可以做些事情,帮助他(她)摆脱这件事情给他(她)带来的不快。你可以说“我会尽我所能确保这件事情不再发生。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小反抗力越强的孩子越有判断力。德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追踪调查了100名2~5岁具强烈反抗意识和毫无反抗意识的两组儿童。至青年期,发现反抗力强的孩子有85%成长为意志坚强、深具判断力的年轻人;而没有抬杠意识的孩子发展成为意志力强的只有24%,大多数则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大人的行为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孩子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是有原因的——大人说讲话太唠叨。当小孩能听懂大人的话,开始懂得一点事时,大人就变得唠叨。孩子只好捂上耳朵不听,自我防卫。 如小孩打翻了杯子,大人开始责怪。逃避冲突的一种方法:孩子只好不吭声,似没有打翻杯子,避开与大人的冲突。不听就不烦心,也就不会有冲突。 用拒听观察父母的愤怒反应,是检验父母的权威与孩子自主权范围的一种方法。如,大人说,
孤独历来被认为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专利,殊不知幼儿也有孤独问题。幼儿孤独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它对儿童当下的及长远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后果。然而,只是到了最近才有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干预关注幼儿孤独。许多幼儿能理解孤独的概念并感受到孤独,比如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能对一系列有关什么是孤独(“悲伤和孤单”),孤独从哪里来(“没人一起玩”),如何克服孤独(“找一个朋友”)等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在儿童心理学家更近的一项研究中,可用一系列问题(比如:“你在学校孤独吗?”,“学校对你来说是一个孤独的地方吗?”,“你在学校悲伤和孤单吗?”)可靠地测得幼儿园孩子的孤独感。这些研究显示出孤独概念对幼儿是有意义的,并且和年长的儿童以及成人的孤独概念相似。 1.孤独的后果 感到孤独的儿童通常同伴关系不良,因此比有朋友的同伴表达出更多的孤独感受
孩子如果有不快乐的童年,那最可能会是在6岁、12岁和16岁这三个阶段。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一般儿童会在这三个关键年龄面对巨大的压力,因为这都是他们刚入学或跃入另一个学习阶段的时期,所以父母应该多留意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并帮助他们克服压力。 新加坡卫生院儿童心理诊所主任蔡益明医生指出: ·刚进入小学的6岁孩子,由于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所以可能会产生恐惧; ·12岁正值青春期,孩子除了面临会考的压力,另外还会因生理上起变化而感到忧虑疑惑,所承受的压力更是显著; ·16岁的孩子则是因为得应付中四会考这个重要考关,而容易感到精神紧张。 蔡益明医生说,虽然他们的情绪备受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孩子们却不懂得如何开口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或甚至可能是孩子把问题提出来了,但却被父母误解为懒惰、撒谎,而导致孩子陷入
一份资料显示:大约有70%的父母认定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将达到本科以上水平……为此,父母全力以赴,从小就开始全方位培养孩子。而这种“拔苗助长”与孩子注意力只集中几分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违背,极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个案一:孤单的明明 明明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暑假过后,性格好像就有点变了。上学的时候还好说,课间还有同学一起玩,可是现在放假了,同学们都各有安排,父母又上班,只剩下他和保姆在家里。可是,由于农忙,保姆也辞工回乡下了。明明的爸爸告诉他,只能他一个人在家里了,注意用电安全,注意煤气,注意……每天叮嘱一遍,然后也走了。家里静得没有一点儿生气,明明感觉特没意思,只好开着电视看节目。 电视机哗哗地响着,明明有时会看上一会儿,有时就不看。 “妈妈,我要出去玩,我……”明明也曾提出过要求。 “不行,外面危险。”明明妈妈不等他把说完便一口拒绝,“你看邻
“物权”意识这个概念,很多大人都不见得确实了解, 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更生疏了? 这么小的孩子,就需要培养“物权”概念吗? 培养“物权”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有没有意义,还是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看看。 “是我的东西就是不让你送给别人” 有一天,妈妈想收拾一些菲菲实在穿不了的衣服和菲菲已经不爱玩的玩具送给菲菲的小表妹,可菲菲一看到妈妈往包里装这些东西,就上来拼命抢夺,还大声哭着说:“你干嘛把我的东西送给别人,就是不让你送给别人!” 妈妈讲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妈妈特别不明白,衣服肯定是穿不下了,留着一点用都没有,而有的玩具菲菲更是半年多都没碰一下了。菲菲平时也不小气呀,这到底是怎么了? 理解她,帮助她:菲菲这种行为在许多3岁左右孩子身上都发生过,甚至有的孩子宁可发脾气把玩具摔坏也不肯给别人玩。菲菲妈不要感到太生气,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纠正这一现象的方法如下: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 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要孩子招乎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成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
2、3岁的小孩儿也会嫉妒?那当然!这些宝宝的父母们可是深有感触。如果妈妈递给别的孩子一个苹果,他都会扑上去把苹果夺过来,因为那是他妈妈的苹果,而妈妈是“他自己的”!会吃醋的宝宝的“自我”与“蛮横”里掺和着聪慧与可爱,往往让父母们自豪之余又难免困惑甚或尴尬。这些小不点儿为什么会嫉妒,而父母们又该如何招架他们的嫉妒呢? 君君的妈妈就有着这样的困扰。每当家人或者朋友很高兴地和君君4个月的小妹妹逗乐玩耍时,3岁的君君就会特别生气,伸手要去打小妹妹。妈妈耐心地告诉他:“那是你的小妹妹,你怎么可以打她呢?你不知道你有多幸运能有个妹妹。”但是,怎么跟他说都没有效果。 &nbs
青少年原本属于他们的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花季,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家长心中的“太阳”,是教师眼里的“上帝”,现在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问题,变成了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 这股上网热潮的出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分析:为何泡网青少年越来越多,越泡越久?青少年上网究竟在做什么?家长、社会各界怎样看待学生上网的问题?面对青少年上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当前学校、家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曾几何时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们上网时的安全?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漠视那些频频出现在网吧内的青少年了?笔者也曾到过几个网吧,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稚气、呈现一副憔悴的蜡黄面孔,看到那一个个悠悠然喷吐着串串烟圈的姿态,熟练地敲打着键盘在网上打打杀杀,偶而抬头显出不健康的少年老成。每次我刚
儿童孤独症过去被称为心理疾病,实际情况是患孤独症儿童的神经系统失去平衡,使神经受到严重损害所致。一般这些儿童的注意力变得完全内向,表现为自我专注,社会隔绝和极端孤立。还可能有言语错乱,理解力差以及发怒自毁和攻击行为等。 孤独症的起因不一定都相同,但通常营养因素是起关键作用的。更确切地说,如果儿童缺乏某些特别的营养物,免疫系统往往会遭到破坏。这些儿童的身体方面都存在某些致病因素,如脂肪酸代谢和电解质平衡极度紊乱,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产生没有规律,矿物质平衡有明显改变等。 孤独症的儿童要么十分挑食,要么就吃些奇怪东西,包括不适宜食用的东西。这种与众不同的饮食方式是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电解质对细胞获取营养素起很大作用,如果电解质的不平衡得不到纠正,提供营养补充就毫无意义。电解质失去平衡后会影响大脑对体内一些重要化学物
在过去,人们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认为孩子从出生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是“没有任何能力,什么都不会的”。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人脑与心理研究取得的大量的成果表明,人类生命的初期,就能对不同信息作出规则的反应。婴儿不仅会适应环境的要求,而且会向外界环境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遇到环境中的问题时,主动探索环境,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婴儿不是只能接受刺激的被动的“容器”,而是对环境的主动的“积极探索者”。 婴儿在生命的头一年里,身心发育成长是非常快的。他们的反应、感知觉、动作和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都飞快地发展。在情感方面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情感共鸣”,婴儿看到母亲笑时也会以笑来回答,母亲哭时也会随之哭泣,当成人粗暴地限制他的行动或玩具被人夺走后,都会引起他的愤怒情感。这些特点和表现,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接受教育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不仅如此,我们在观察和对比婴儿所处的不同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
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的特殊教育、几乎是盲人的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开始承担起教育既聋又盲的7岁女孩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艰巨任务。由于海伦对外部世界感情上的对抗,安妮试图和海伦交流的努力很难奏效。以下是她们第一次一起进餐的情景: 安妮不允许海伦将手伸进自己的盘子里去取她想要的食物,而海伦和她的家人在一起时,已经习惯了这样做。因此与安妮的第一次进餐成了意志的较量:海伦的手一伸进盘子里,就被安妮坚决地推开。海伦的家人为此很不高兴,离开了餐厅。安妮把房门锁上,继续用餐。海伦干脆在地板上又踢又闹,推拉安妮的椅子。半小时以后,海伦绕着桌子找她的父母,却发现没有人在那儿,这使她感到迷惑。最后,她只好坐下来开始吃早餐,但却用手。安妮给她一把勺子,却被哗啦一声扔到地上,于是意志的较量又重新开
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但最近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在父母的教导下一边听从父母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一心”是完全可以“两用”甚至“多用”的。 其实,不少活动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时注意好几个方面,特别是较复杂或较富创造性的活动或工作。如飞机驾驶员在驾驶飞机的同时,须留意地形、气候的变化,并认真观察各种仪表,此外还得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钢琴家在手指击键时,眼看着琴谱,耳听着琴音,大脑则在分析、判断音乐的节奏和轻重。显然,一个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从事这类活动或工作时,就会手忙脚乱。 值得一提
一、梦是孩子情绪的反映 一岁的孩子虽不善表达梦境,但是他们会做梦,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可以用语言来讲述对梦的回忆。幼儿做梦的内容并不复杂,白天受惊吓、被责骂、严厉的管教、突发意外等,到睡觉时便容易有做恶梦的现象。 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它都是为儿童设计一个允许表现和虚拟的舞台,去做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总之,梦是一种心理缓和剂,安全阀。 美国一位专攻睡眠方面的专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梦所影响的孩子,约占1——4%,发生在4到12岁。但若是持续性的恶梦,特别是孩子醒来之后仍长时间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孩子承受过多压力的信号,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恶梦 佩杰博士解释:让孩子安心、以及
从宝贝一出生,我们的一些行为就可能会妨碍宝贝正常的性心理发育,甚至给宝贝的一生都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因此,性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而并非像我们固有的观念里认为的那样,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恶补。 恒河猴实验引发的思考 著名心理学家哈洛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关于恒河猴的着名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母猴分离,用两个模拟的猴妈妈,即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和以布片绑在木头上制成的“布片妈妈”来代替真正的猴妈妈喂养小猴。哈洛为小猴提供的“铁丝妈妈”身上绑有奶瓶,可以给小猴喂奶,“布片妈妈”身上则没有奶瓶。实验结果发现,小猴除了吃奶时会寻找“铁丝妈妈”之外,大多数时间都会黏在“布片妈妈”的身上。小猴子在模拟猴妈妈的“照顾”下长大了,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哈洛随后的观察发现,这些被模拟妈妈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