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一方全部的、绝对的关注。” 美国新泽西Rutgers大学的教授、发展心理学家Lorraine McCune博士这样解释,“同时,孩子在学着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和要求,学着自己做选择,他们努力着希望把自己的影响施加到周围的环境中。这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这个时候,父母们怎么面对孩子的“冷脸”、如何去处理这时的家庭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了。你的“出牌技巧”越高明越合宜,孩子跟你们的关系就会越亲密、越良性!
帮父母正确“出牌”
与其说是帮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不如说是帮父母更舒服地处理“尴尬”;与其说是教父母如何出招,不如说是引导孩子在这种情绪或感觉或尝试中,更好地把握自己,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 看淡点儿:当孩子丢下你,而只像个跟屁虫一样缠着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你不要难过或者不服,如果把这看作是他和另一方(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你也许就会舒服很多。想想这时候,你终于可以有一点空闲的时间做自己的事了,难得!如果孩子对你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比如“不喜欢你!”之类的,你需要让孩子知道,他这么说会让你难受,但也仅只停留在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不要使得孩子因此而感觉难受或难堪。当什么时候,孩子再次“爱上”你,你一定要像个忠诚守候的情人一样,永远对他敞开温暖的怀抱。
* “最爱”有时要站出来帮忙:当孩子有些无礼地命令“次爱”:“走开!”“不妈妈(或爸爸)!”的时候,作为“最爱”应该出来缓和这样的局面,既不让另一方感到太难受,也不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不知所措。比如,你可以站出来对孩子说:“让妈妈(或爸爸)就坐在那儿,看着,好吗?”
* 提出一些“三个人”的建议:作为“被冷落者”,你其实也可以积极地应对。给孩子提出一些必须三个人一起做的活动,比如捉迷藏、赛跑或者玩儿打仗。不过如果万一孩子拒绝把你加入进来,你也不要就“一气之下”了。和他们在一个屋子里,看着他们玩儿,或者拿份报纸或杂志看,关注着他们。随时孩子邀请你了,就快乐地加入他们。
* 形成一些日常规律:最好能让父母双方各自具有自己特别的角色,这样的规律也可以让孩子不只是跟一方在一起。比如妈妈就是洗澡高手,爸爸就是故事大王,妈妈是哄睡的温柔怀抱,爸爸是午后神奇的积木工程师。两三岁的孩子十分忠于日程和规律,他们习惯每件事情都按照它每天的样子进行而不愿意搞乱它们。这时候父母最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