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犟”劲能强拧吗? 当然不能,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一件东西,这时,成人出自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有的孩子哭闹几声也就作罢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休,大有不把东西拿回誓不罢休的劲头。 许多父母较喜欢前一种孩子,认为这些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觉得后一种孩子太“犟”,不听话。其实,“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如果做家长的善于观察与利用孩子身上蕴藏着的“闪光点”,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这种积极因素便有可能发展成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的性格、自信自强的气质、坚强的毅力等。
对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尽管人们尚未完全弄明白。但是,医学界普遍倾向于以下多种因素引起: 1、脑组织器质性损害。轻微脑组织损害,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作用失常而造成的一种病态。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母亲孕期疾病例如像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例如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生产1~2年内, 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有上述情况的儿童,发生多动症的机会多。 2、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症,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状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有明显的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患病率高,且高于一般孩子。 遗传因素与各不良因素共同作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多动症与多巴胺—D4受体
放寒假了,看电视成了许多中小学生最大的乐趣,有的小朋友一看就是一天,家长很是犯愁。近日,8岁男孩龙龙的妈妈钟女士说,她是用电视“坏”了这一招,改正了儿子迷恋电视的坏毛病。 儿子很小的时候,并不爱看电视。每天晚上,只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儿子渐渐长大了,对动画片迷恋起来,什么蓝猫、火力少年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于是,我下了禁令:“上学期间,除了周末,绝对不能看动画片。” “我就要看!”儿子不服,而且提出了种种的理由。最后,我和儿子达成协议,放学后写完作业,可以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动画片是放完一集又一集,儿子完全不能服从“只准看一小时”的规定。这样下去有害无益。于是我把电视机的插头拔了,没有电源,电视自然看不成。可儿子机灵得很,在电视机旁煞有介事地踱了几步,就发现插头未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这种奖励,必须是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
Q:我8个月大的宝贝似乎一刻也离不开我的怀抱,我只要一把她放下,她就大哭,我现在连吃饭也得抱着她,这该如何是好? A: 你的宝贝自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依恋着你的怀抱,感受你对他的爱。现在她8个月大了,由于她没有时间观念,所以对你的暂时“不在身边”表示出惊慌与不安。所以你可以每次在将她放下之前轻轻地对她说:“就一分钟。” 婴儿学习与母亲分离都会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可以从放下一分钟开始渐渐地增长时间段,让你的宝贝慢慢地习惯与接受暂时的“分离”。每天多做几次这样的动作,即使把她放下来,但继续与她游戏,逗引她(但注意在孩子饥饿与困倦的时候不要这样做),让她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渐渐地,你的宝贝会学会等待,等待妈妈过来抱她,同时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有点娇气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满稚气地撒点娇、耍点赖,不是什么错误,反而让大人感受到天伦之乐,增加幸福感。然而凡事都有“度”,孩子一旦娇过了头,养成了过于娇气的毛病,就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的独生子女,太娇气的不少,常有的表现是: 一、生活上娇气。 吃东西挑挑拣拣,爱吃的吃个没完,不爱吃的一点儿不动,饭桌上大人颇费口舌,有时逼着家长做这做那;使用文具、物品由着性儿来,喜欢的就用,不喜欢的就扔在一边,磨家长买了这个买那个。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想上学,要求家长请假;经常要求不上体育课。 二、学习上娇气。 做一会儿功
有的家长很苦恼,孩子任性,父母说的话从来不听。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是天生的毛病。 第一、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任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模仿别人的结果。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如果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2、家长迁就的结果。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3、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 第一种原因中,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
现代人喜欢追求个人,但太过有个性的固执宝宝却会常常令他们的父母焦头烂额。而对于固执宝宝的养育,父母更是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过事物总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只要教育得当,具有个性的固执宝宝或许将来会更有作为。 案例:圆圆妈妈说,儿子天生就是个顽固分子。睡在襁褓里的时候,永远把头拧向右侧;开始吃饭了,他坚决抵制吃米粒状的食物;拉便便时,如果不把内裤外裤脱了就坚决不往马桶上坐;即使再冷,也别想把帽子给他戴上;上了幼儿园,老师也总向我感叹:圆圆怎么一点也不像他的名字,真是个说一不二的孩子……总之,圆圆打一出生,似乎就注定是个没人能强迫得了他的孩子。 专家分析: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个性固执一定是自己在家教方面出了什么问题所造成的,但是研究发现,这种性格是天性使然。 而且这种固执性格还有其积极
虽然国内外对多动症的认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初期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50年后,文献报道才日渐增多,继而采用药物治疗,有效的比比皆是。但是,各位专家对儿童多动症的判断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学述论点。随着科学的进步,国内一些专家认为,多动症儿童的一些症状主要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意志和毅力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也就是个性或性格的问题。自1990年以来,各位专家经过临床观察及反复深入研究,对多动症的发病机理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从西医而论认为: 1.与轻微脑组织损害有关,如母亲妊娠时病毒感染,服用一些对胎儿脑组织有损伤的药物,婴幼儿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缺氧、缺血、中毒等; 2.与遗传因素有关: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发病的基础; 3.与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认为多动症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系统(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代谢障碍有关;
所有任性的孩子大多是在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继续要求—妈妈拒绝—哭、闹、叫—妈妈妥协。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一、如何和孩子订立私下协议: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
有些家长习惯以糖果或甜点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但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赵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适当摄入糖分对身体是有益的,但食入过量,除了会导致营养不良、肥胖和龋齿外,还可能引发“甜食综合征”。 这是因为,蔗糖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而葡萄糖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含有维生素B1的酶来参与。儿童如果长期摄入糖分过量,消耗掉大量维生素B1,造成维生素B1不足,最终就会影响到葡萄糖的氧化,产生较多氧化不全的中产物,如丙酮酸、乳酸等。这类物质过多,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孩子表现出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等。所以,赵教授建议,对于那些偏爱甜食的孩子,家长平时应多给他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糙米、豆类、动物肝脏等作为补充。 “当然,糖果和甜点也不是
小男孩均均,瘦瘦的,一双圆圆的眼睛骨碌碌地转,挺机灵。虽然是第一次来我这里,却一点儿不胆怯,这里看看,那里转转,敏捷而机灵。但他就是不讲话。我逗他说话,他看着我,表情有变化,却不开口。 他爸爸是医学博士,对儿子3岁了还不会讲话很头疼,说:“我要带他去看病了,他是自闭症。” 听了这位父亲的话,我很吃惊,第一感觉这个孩子不像自闭症。均均相当活泼,与环境、与成人也有交流,尽管他不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发现了孩子不会讲话的原因。 均均的父母都是博士,孩子出生前后的那几年,他们正处于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南通老家的奶奶和姑姑照看的。奶奶没文化,平时在家里带孩子,讲的是南通方言,奶奶不会讲、也听不懂普通话,平时也极少带孩子出门。姑姑也习惯
女儿今年刚6岁,不再对大人的话百依百顺,她不但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还学会了和大人“斗嘴”。 她很会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冲突言论,寻找自己的行为空间。我让她整理自己的房间,她不想整理时就说:“妈妈说了,这些事不让我管,我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想整理时就说:“我不但要爱学习,还要爱劳动。”爷爷要她去拿啤酒,她不想去时就说:“奶奶说,小孩子容易把瓶子打碎。”想去时就说:“我最会拿瓶子,拿得最小心。” 她很会“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喜欢吃巧克力,我担心她吃的太多,于是就给她限量,她就想着法子找机会多吃。只要有朋友带孩子到家里,她马上会问:“想吃巧克力吗?我家有,妈妈,我给他拿了!”看着她一脸“热情”,我还能怎么说? 有时她
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究竟我们应采取哪些步骤来安抚宝宝的情绪呢?以下是几个建议: 1.了解婴幼儿的情绪发展 婴幼儿的情绪与成人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情绪,我们不能以我们现有的经验与感受来加以推测。在婴儿出生时,他所具有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发的微笑(非社会性的,没有原因的微笑)、惊吓、苦恼(对痛或不适的感觉)、以及嫌恶。到了三到六周,他开始具有社会性微笑、生气、惊讶以及悲痛的情绪。到了五至六个月,他开始觉得害怕,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之间,宝宝则会开始具备同理心,也会开始觉得羞怯、屈辱、骄傲,以及内疚,同时也会开始忌妒,并具备自我意识,开始区辨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不同,他们会出现越来越复杂的情绪反应。 另外,对婴儿情绪发展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妈妈们检视自己宝宝的情绪状况,因着年龄的不同,找出宝宝情绪
根据国内用中药治疗多动症的临床资料统计,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是多动症中最多见的一种证型。但此证与心脾气虚证、心的气阴两虚证,均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涣散、抑制力差、多动多语、烦躁等症,心的气阴两虚证舌苔亦见花剥,故临床上需加以鉴别,其鉴别要点为: (1) 心脾气虚证:虽有多语但少有激动,多动但不暴戾,另多伴有神疲乏力、食少、面色萎黄,唇色淡,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濡缓。 (2) 心的气阴两虚证:
家里的宝宝总是好动,看动画片也是手脚不停;一会儿没看住,就上了窗台。于是父母们开始头疼不已:宝宝是不是患了“儿童多动症”?北京安定医院的郑毅教授提醒父母注意,儿童多动与多动症是有区别的。 “多动症”不一定会多动 郑教授说,有的孩子“不动”也是多动症。最新观点认为,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次要的,即使没有身体多动的外在表现,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长期而明显,也应注意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这种“不动”的多动症特别具有隐蔽性,往往不被家长们发现。 据郑毅教授估计,在中国14岁以下的3亿儿童中多动症患儿约有1000万,得到及时和正确诊治者不到10%。如果宝宝患有多动症却又没有得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将来孩子还会产生厌学等问题,所以需要早期识别与防治。 多动症患儿:男孩多于女孩 多动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
孩子不会交朋友比考试不及格更糟糕。市教科院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专职辅导教师陈敏丽告诉家长,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昨日下午2时至4时,晨报与市教科院联办的“家长热线”第5 8期开通,多名家长来电就“如何教孩子广交良友”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一位父亲焦急地说,孩子整个国庆长假都在家看电视,不愿出去跟伙伴们玩;一位母亲则对孩子交友不加选择感到担忧。 本期值守专家陈敏丽认为,家长培养孩子与人交往有三大原则:首先,孩子要善于和不同人交往,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能欣赏他人,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人
在日常生活中,您家宝宝有没有磨蹭的小毛病?就这种磨蹭、拖拉的行为来说,究竟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客观事实,还是宝宝主观上不愿意提高办事效率?假如您家宝宝恰好就是一个小磨蹭,或是刚刚显露出磨蹭的苗头,您又会怎么办? 磨蹭有理由 文/小雪妈 大多数宝宝都有磨蹭的习惯,特别是在他不喜欢或不想做的事情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不管你有多着急,宝宝就是不紧不慢,我行我素,直到你怒火中烧。 比如吃饭,雪儿能把一口饭在嘴里嚼上10分钟还没咽下去,即使强迫她咽下去,有时她还给你吐出来,其实那是因为她吃到了不爱吃的东西,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吃,假如碰上爱吃的东西,比如零食巧克力,那根本不用催促,风卷残云地就吃下去。 再就是上幼儿园,出门前至少要磨蹭半个小时,最后还要慢条斯理地选个玩具带去幼儿园,这就是因为她不想去幼儿园,所以才找出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 还有就是
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能醒来自控排尿称为遗尿症(俗称尿床)。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更多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尿床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不但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同时,还会抑制孩子智力的发育。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儿科专家陈淑君主任来本报接听读者热线电话,为家长们进行讲解及提供相关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铁西区廖女士问:我女儿4岁了,每次尿床的时候总是尿出一点儿后就能醒过来。而且她还总说自己梦见上厕所了。请问孩子为什么总是在尿床的时候做这种梦,这是不是需要治疗啊? &
前不久,儿子所在的托儿所搞了一次亲子活动。作为妈妈,我欣然地参加了。 在前往托儿所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好,我一边走,一边还在想着如何与儿子一同齐心协力做游戏、儿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何与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 然而,这一切的好心情却由于儿子在亲子活动中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表现而荡然无存,留给我的是好几天的思考。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儿子在那天的表现吧。 活动是在下午进行的。当接受邀请的父母们都在教室的四周坐好之后,老师招呼所有的小朋友们在教室的中间围了个圈,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一首“找朋友”的歌曲拉开了本次亲子活动的序幕。然而,正当所有的小朋友都围着老师一起唱歌时,我的儿子却不在其中,只见他绕着小朋友们的圈子正疯狂地跑着,边跑嘴巴还在边“啊啊啊……”地大叫着。我看情景不对,赶忙在一旁制止他。可是他把我的话当耳边风,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