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性活动 孩子往往是对玩具为什么会动、会响感到好奇,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拆开来研究一下。如果你的宝宝也有这个习惯,千万不要一味地指责,这主要是孩子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这样做。 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宝宝的好奇心本就旺盛,到了3岁左右求知欲愈加强烈,他们越是感兴趣,就越想深入彻底地对它进行“了解”,拆玩具的行为就是宝宝“了解”玩具的过程。所以如果你家宝宝开始拆玩具了,大可不必焦虑,这是孩子探索求知的一个表现,应当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发泄情绪 如果宝宝在幼儿园里受了气,或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后,常常拿玩具当出气筒。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训斥或责罚宝宝,会迫使他强行压抑不良的情绪,会加重他的紧张焦虑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用破坏来抗议 如果你发现宝宝有破坏性行
好奇心所致 宝宝天生好奇,当他们看到小汽车会跑、小飞机会飞,听到收音机会说话时,他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总想通过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等方式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盲目模仿 3-5岁的宝宝喜欢模仿。他总想能像家长那样做很多事情,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乐于为大人提供帮助,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适得其反,自己心目中的“壮举”在家长眼中却成了破坏行为。比如,宝宝看到妈妈拿着抹布擦浴缸,他也想擦一擦,但由于没有较好的掌握擦浴缸的技能,他往往是越擦越脏,甚至是拿爸爸妈妈的内衣内裤来擦,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成了爸爸妈妈眼中的破坏大王。 无法控制自己的“蛮力”
给孩子买一套易拆卸的玩具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易于拆卸的玩具,比如拼插玩具,积木等等,这些玩具组合多变,可以反复拆装,也比较安全,还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需求。这样的拆卸和“破坏”,能够逐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手部操作能力的高度,往往决定宝宝将来学习某种技能的快慢和水平。 和孩子一起拆一起玩 父母可与孩子一起玩一玩,拆一拆,帮助孩子理解这些玩具的构造,加深孩子对这些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知道哪些东西能拆,哪些东西不能拆。 制定拆玩具的规则。 对于简单拆装的玩具,要鼓励孩子装回原样,千万不要拆完了就扔在一边不管了。对于复杂难拆的玩具,家长要告知孩子,这个玩具很难拆,拆完了很难装回去,如果装不回去不会再有第二个同样的玩具了。砸毁,刻画玩具等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和引导,避免孩子
制定计划,控制写作业的时间 学校之所以把上课时间设定为45分钟是有原因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失去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分钟左右,而时间过长会让孩子觉得疲乏,因此家长可以参考上课的时间控制孩子写作业的时长。 不能操之过急 虽然写作业很重要,但是父母还是不能操之过急,紧张的气氛会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与其让孩子匆匆忙忙地写作业,不如先让他的心情平静一些再做,这样孩子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用正面语言 很多父母为了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喜欢正话反说,比如有些孩子希望孩子能主动写作业,却偏偏对她说:“我就知道你肯定把玩放在第一位,不会先写作业的。”但这种话反而会搅乱孩子的思绪,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用正面语言表达感情,多鼓励孩子,他们的潜力才有可能被激发。
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 “问学校是否注意到孩子的行为有什么变化,不只是课业表现,还有社交互动方面,”Havik说。家长应该和学校联系,共同确定孩子不愿意或者不能去上学的原因。 作出约定 孩子不想上学时经常会抱怨肚子疼或者头疼。你可以跟孩子约定,先去上学,如果之后还是肚子疼或者头疼再回家。老师也得知道这个约定。 不上学也照常学习 要是孩子不上学留在家里,和去学校的日子一样按时起床并为一天做准备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做做回家作业,试着跟上学习进度。 想想上学好的方面 在家的时候,多谈谈学校里好的方面,包括孩子喜欢学校里的什么,哪些老师,哪些同学等等。 休息日也要维持良好日程 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保证每天的睡觉和起床时间一致。应该
先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正面的理论,孩子接受起来就会特别轻松。给孩子读一些和独立睡眠有关的绘本,比如《自己睡,没问题》、《妈妈,我要自己睡:晚安哄睡绘本》、《第一次自己睡觉》等,让孩子从绘本上了解自己睡觉是怎么回事,认识到自己睡觉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经常告诉孩子熟悉的小朋友已经自己睡觉了,可以带孩子去小朋友家参观一下,看他们的房间,让小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孩子也会受到朋友的感染,也想模仿他们自己睡。 物质准备 要想孩子愿意自己睡觉,就要做好一系列物质准备,如果孩子全程参与,他会更加接受独立睡觉这个现实。和孩子一起挑一张喜欢的床、床单、被褥、房间装饰物、安抚物等,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房间,孩子就会容易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在睡着后不会再害怕地回去找妈妈。 把握时机 要注意几个时
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 告诉孩子玩具是属于幼儿园的,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玩的,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不能把玩具带回家。如果其他小朋友都喜欢幼儿园的玩具,都把玩具带回家,幼儿园就没有玩具玩了。 提出方法借玩具 告诉孩子想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可以跟老师借,但第二天要拿回幼儿园,可以这样说:“老师,我能借**玩具回家玩吗?明天还回来。 引导归还 引导孩子自己把拿回来的玩具还回去,让孩子把玩具送回家。或者和孩子一起把玩具还回去,可以这样说:“老师,对不起,**昨天没经过你同意就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去玩,今天把玩具送回来。” 给与反向奖励 如果孩子把东西送回幼儿园,以后连续几天不再拿东西回家,还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应尽可能给予满足,以防止孩子因为从家
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当宝宝打小报告时,应该引导他(她)先自己解决问题。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和宝宝一起玩模拟告状的游戏:比如爸爸把图画贴反了,可以引导宝宝帮爸爸正过来;爸爸把桌子弄脏了,告诉宝宝,可以提醒爸爸注意,并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干净,而不是向妈妈告状。这样,宝宝可以学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让宝宝体会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要好于打小报告。 给孩子一点小挫折 有些宝宝能力很强,在同龄小朋友中很强势,他们像“小大人”一样,总觉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优秀,做什么事都喜欢指挥别的小朋友,这样的宝宝很容易形成骄傲心理。在宝宝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远是第一、永远强势,这样的宝宝一旦被别人比下去,往往会遭受很大的心理打击,不利于其成长。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让小困难不时挫一挫他们的傲气,
是执着于公平的时期 孩子们小时候是学习良心,道德性的时期。道德概念不明确,所以可能会有些单纯。 4~5周岁的孩子对秩序感(遵守规则,公平相处)非常执着。所以父母和教师不让做的,就定义为''不良行为'',如果有朋友做的话,他们会毫无想法地舒舒服服说出''他没听老师的话。'' 比起朋友我更想炫耀自己好 也可能是想表现出我比朋友更有优势的样子。通过指出朋友的缺点,我从道德上更上一层楼。那位朋友不守规矩,我暗自炫耀自己是遵守规则的帅哥。如果是这种情况,有必要观察一下孩子的基本自尊。自我尊重感不高时,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扩充自身地位。 打小报告的行为被肯定了 如果父母和教师都不自觉地说“啊,谢谢你这样说的话”“是啊,弟弟为什么错了”。姐姐做得这么好,像这样对打小报告很积极的强调的话,这种现象会变得更
查明事情的真实情况 在你给孩子贴上告密者的标签之前,先放缓脚步来把真相弄弄清楚。的确,孩子需要逐渐学会不打小报告,但是在孩子早年,这种行为也是孩子知道寻求帮助的一种手段。还分辨不出什么信息是值得告密的,而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例如,“爸爸,杰克在玩我的玩具汽车。”与“爸爸,杰克在大马路上玩耍。”很明显,这两种情况,前者只是恼人的情况,而后者则是危险的警告。父母需要做到的就是逐渐让孩子区分这两种情况,并且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汇报。 不要使用赏罚 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告密都是属于没事找事,表达不满的情况。因此父母切忌表扬告密者,而惩罚另一个孩子,这样会给孩子误导。孩子会在赏罚之中更加确信一点,那就是打小报告是正确的做法。 增加告密的代价 当孩子为小事而打小报告时,给孩子一些事情去做,这会自然地加重孩子的
把骂人当作好玩 其实孩子最开始都不会太明白脏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当听到大人说脏话,以及看到电影电视里的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觉得新鲜好玩,就学了起来,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行为,而他们所说的脏话其实本质并不“脏”。 不恰当的情绪表达 孩子学会了脏话之后,他感受到脏话很有“力量”,可以支配自己的语言情绪。然后当孩子处于愤怒等消极的情绪时,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可用词语匮乏,就会借助脏话的方式来宣泄情绪,这也是孩子直接的表达情绪方式,也是孩子的天性。 受了父母不良的影响 有少数父母本身举止不文明,双方爱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 获得关注 孩子在模仿和开口说脏话之后,会发现,这种语言可以影响到别人的情绪,激怒对方还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找到了可以控制
保持沉默,不要强化 三、四岁的孩子还不太明白什么是骂人话、脏话、文明话。孩子模仿语言能力极强,别人说什么他就学什么。所以,当孩子说骂人话时,家长应当作没听见。嘴巴上不回应,表情上无反应。 等待机会,指出教育 当孩子说脏话成习惯时,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孩子这样做会让别人讨厌,慢慢地会没有人理他,大家会躲着他,不敢和他玩儿,老师更加不会理他的。 树立榜样,营造环境 家人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孩子的成长第一环境,因此,如果父母说话不注意,孩子就会很容易模仿。因此,父母要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营造一个好环境。 必要的时候做一些小惩罚 当孩子已经养成习惯,有频繁的出现脏话的现象时,作为父母也不能坐视不管,可以通过扣除零花钱,关房间自省等一些小惩罚,让他意识
让孩子学会看到情绪 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可以敞开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通过引导孩子了解绘本或者其他动画片里任务的心理,教会孩子辨识情绪、观察情绪、了解情绪。家长和孩子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的情感可以完全打开,家长也会看到孩子的情绪。当父母具备了看到孩子情绪的”慧眼“,也就可以给到孩子理解和表达的机会,从而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被看到、被接纳、被理解。当孩子在交往时,也能看到别人的情绪。 理解他人感受 父母帮助孩子去理解情绪,并学会表达情绪,充分给予了孩子感受情绪的机会和教育,这样长大后的孩子就能懂得怎样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否则,不能表达情绪的孩子,没有机会去感受情绪和被人理解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忽略别人的感受。 理解总是相互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其实都希望在人际的互动中能够得到相互体谅和理解
家长们要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遗传因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心理因素 通常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 模仿学习 常看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饮食因素 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首先家长们要耐心倾听宝贝的声音 小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有限,爸妈应耐下性子,多给宝贝时间,让宝贝心情放松地把话说出来。同时,也要让孩子听一听你的想法。这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倾听的过程。慢慢地,孩子会体验到倾听的巨大力量,当在幼儿园中遇到交往问题时,他会很自然地想到用“对话”来解决。 注意宝贝肢体语言、观察宝贝的表情 即使宝贝说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因为宝贝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一句惊喜的尖叫,一个快乐的跳跃,一个浅浅的低头,都蕴含着宝贝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要注意去倾听和理解宝贝的肢体语言。 亲子阅读 通过亲子阅读,孩子能习得正确的语音,感受不同的语音语调,养成耐心地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在亲子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提问、追问的方法,提高孩子倾听的专注度与理解能力。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可以说,不会倾听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倾听利于交往 倾听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过程。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人,才可能会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与人很好地沟通合作。 倾听是探究的前提 探究学习既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又是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无论是师生确定探究的问题,还是学生证据收集的过程,或者是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都需要学生认真倾听。一个不会倾听的学生,必然难以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发现和发展。
淡化、消除孩子的“众人为我”的心理 现在,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这样,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众人为我”的心理优势,往往认识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也喜欢吃,自己想得到的礼物,别人也想得到。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意识到大人同样喜欢吃好的东西,好东西不是宝宝一个人的,需要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电视时,孩子往往喜欢独占电视,家长可和孩子轮流看自己想看的节目,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在孩子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是培养孩子谦让品质的关键环节。 对孩子的谦让进行奖励 如果想让孩子学会谦让,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和他人分享东西,如果孩子和他人分享的东西,这个时候对于孩子的谦让,一定要进行奖励,在奖励的时候,除了原有的东西以外,最好在原有的东西基础上多奖励一些,这样在无形之中就鼓励孩子,学会和他人分享
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不许碰”“不要乱跑”,你是不是经常会对孩子喊这些话?当宝宝想要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们总是用各种理由粗暴阻止,其实正是这种行为,让宝宝变得谨慎,因此就会变得所谓的害羞、胆小甚至畏缩。尽管鼓励孩子去探索、去自由玩耍。同伴之间遇到问题,也不要急于插手解决,让孩子们试试自己解决。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不遵守交往规则的孩子,往往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被其他的孩子所接纳。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只有当自己玩玩具玩得尽兴了,才会把玩具让给别人玩。游戏过程中,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意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在平时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简单地制定一些规则,让孩子去遵守。比如在吃饭的时候,要求孩子把喜欢吃的东西分一点给家人,告诉他这是因为好的东西要学会分享,不能一个人霸占。在父母多次引导下,孩子渐渐地就会懂得社交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