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渐渐的长大,有一些有关于“性”的话题还是要跟孩子沟通的,但是这些如此私密的话题应该怎么跟孩子说呢?爸爸妈妈们可千万别因为难为情放弃对孩子的性教育,当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就不得不严肃对待了!
这种转变,在英文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英美语系的国家和地区中,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不含性别色彩的“it”,来指代摇篮里的婴儿。等到孩子直立行走、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比如喝水、吃饭、大小便)之后,就开始使用“he”和“she”来分别称呼女童和男童。也就意味着从这个时期起,大家就开始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性别的“准成年人”来对待了。
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给孩子身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符合社会期待的生活方式,爸爸妈妈应该如何迎接这一教育的挑战?
我们不妨反过来,从孩子的角度开始探索
一般来说,在孩子3岁以前,整个世界似乎就由两个人,或者说两种人组成——“我自己”和“别人”。到了3岁之后,孩子们开始逐渐地发现:哦,原来这世界上的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而其中最显著的一种差异,就是有一部分人叫做“男人”,而另一部分人叫做“女人”。继而,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属于哪一类。
但是,如果这时有人蹲下身子去问孩子:“你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一个男人或者女人吗?”一定不会有孩子可以清晰地做出回答。其实我们自己同样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每一天,耳濡目染地从身边的人们那里,无意识地学会了如何作一个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的男人或者女人。这种社会化信息的习得,一方面来源于孩子对爸爸妈妈之间互动方式的观察和理解,另一方面,来源于孩子在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方法中的经验积累。
问题的关键,似乎卡在“性别”与“性”之间
为什么有关性别的话题,对于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就要比星星月亮、狗熊大象之类的问题更加无所适从、难以开口呢?
问题的关键,似乎就卡在“性别”与“性”之间的关联之上。
我们经常会以成年人的“小人”之心,去度孩子们的“君子”之腹。好像只要谈到“男人”和“女人”,就会以超越光电的速度联想到男女之事。现代文明对于性事的耻感,常常让我们不加选择地泛化到各种与身体、性别有关的话题之上。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整个外部世界都是他们积极探索的对象,而人又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人的话题,怎么能不被他们觉察和关注呢?
所以,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请暂时收起你们的尴尬,认真回答孩子们有关男人、女人的各种提问吧。告诉他们,因为男人的力气更大,所以家里的重活是留给爸爸做的,而女生的手指更灵巧,所以你的小袜子上的破洞,都是由妈妈替你修好的。至于身体,心理学家一般会建议在孩子3岁以前,可以分别和爸爸、妈妈同浴。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需要知道,男人和女人的身体都是什么样子的!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