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父母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但是一定要善待宝宝的分离焦虑,如果父母与宝宝没有处理好分离焦虑,宝宝就会不自信,不善于探索,很难适应新环境。 一、降低宝宝对父母的依恋感 父母是宝宝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赖于父母完成,所以与宝宝分开时会导致其焦虑情绪的产生。作为父母,可以降低宝宝对自己的依恋感,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宝宝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二、让宝宝对分离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在父母要离开前,把这件事告诉宝宝,并承诺会在说好的时间里回来,也可以给宝宝一些鼓励。不要选择不打招呼就离开,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对宝宝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 如果父母离开时,宝宝表现得很好,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让宝宝为自己而自豪,并会努力每次都做到。 四、父母给宝宝正确的心理暗示
宝宝有分离焦虑的症状多表现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当他们与妈妈或其他主要抚养人分离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例如紧张、不安、恐慌等,并由此而引发哭闹、固执的行为。 据相关调查显示,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宝宝缺乏安全感有着很大关联。1岁左右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情感和认知发育的必经阶段,但是由于孩子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育局限,他们往往认为暂时看到不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如果父母离开,宝宝会误以为爸爸妈妈会消失不再来了。宝宝的焦虑感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纠正,则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甚至引发性格上的缺陷。 导致宝宝分离焦虑的原因 宝宝自理能力不强 年幼的宝宝欠缺独立自理能力,如不能独自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物等,离开主要照顾者后难以独自面对碰到的生活问题,从而产生不安和焦虑。 宝宝自身性格所致 有些性格内向的宝宝,不太愿意与周围的人亲近,不愿参加各种活动,对父母
孩子出生后到1岁多,只有初级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到了2岁左右,孩子就出现了次级情绪,比如害羞、尴尬、内疚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嫉妒等更为复杂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就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顾及到孩子的“面子问题”了。 孩子的自尊心源于幼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尊重感。大人不要小看了孩子的面子问题。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个伤痛很难补回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懂什么,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并不考虑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他有何影响。那真是大错特错,其实,就算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 孩子都比较敏感,他们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大人心中的形象。可以说,孩子在乎自己的形象,也是要面子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面子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发展。 可是,有些父母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孩子犯了错,当众斥
赏识首先是一种心态,是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欣赏,而赞扬只是赏识的一种方法而已。赏识教育提倡我们去发现孩子的优势,从而去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更加地自信,但绝对不是空洞、盲目的表扬,可以在不经意间,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流露出来。所以,真正的赏识教育,是需要父母从自身的修养开始,由内而外地赏识,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一、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是片面地取一个方面。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要从内心里相信孩子是优秀的,让孩子在你的赏识中发挥长处。 二、赏识孩子关键在于尊重 父母心中都有一个“最理想的孩子”的形象,但现实中,孩子可能并不如你所愿,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理想终归是理想,父母不要用自己头脑中的范围去限定孩子,尊重孩子的特性才是最关键的。 三、要赞赏孩子的勤奋和努力
赏识教育是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用来表扬、鼓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不当的表现形式,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盲目的表扬和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使其将自身的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 许多父母把“赏识”与赞扬划上等号,以为赏识就是跟孩子说“你真棒!”这就使赏识教育陷入了一种误区,不仅没法对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孩子的错误心理。 现代父母在赏识教育上的误区 一、父母在教育上缺乏耐心易前功尽弃 这一点是很多父母的教育通病,他们往往在一开始很有热情,会表扬和鼓励孩子,但是当孩子多次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时,就会失去耐心,开始批评、挖苦孩子。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之前的教育前功尽弃。 二、盲目地夸赞使孩子迷惑 孩子完成了某件事情,父母给予的夸赞
胆怯心理妨碍了孩子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使孩子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对其成长十分不利。要克服孩子的胆怯心理,就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给孩子一些自主性的机会 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二、扩大孩子的交往圈子 尽量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充分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父母要了解孩子与同伴的相处状况,在带孩子外出或去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设法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和陌生人面前指责孩子的不当行为,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客人解释孩子的胆怯行为。 三、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因为胆怯的孩子生活空间相对较小,
孩子生长在这个社会,就要学会与人交往,这是其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但是,有些孩子胆怯、退缩,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地完成,让人担心。这一类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典型的抑郁质,胆小、善感、比较孤僻、心很细。只有详细地分析、了解孩子的胆怯原因,再针对性地进行教导,才可以真正帮助到他们。 导致孩子胆怯心理的原因 胆怯是一种消极心理,它使孩子不敢勇往直前,做事畏手畏脚,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
如今的大人们,每当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时候,都觉得他们实在太享福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把独生子女当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宁肯尝遍千辛万苦,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丁点儿委屈,他们舍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奋斗,于是,今天的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在溺爱中孩子经受不住一点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的孩子是难以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美德?生活实践表明这种美德在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光大。没有一点吃苦的精神,干不成任何事情,不仅成年人需要这种精神,孩子更需要。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实现一个目标,都需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需要有一种勇于吃苦的精神。 让孩子适当吃苦的必要性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
孩子也是一个生命个体,在它的生活中也会像大人一样遭遇失败,遇事不顺。这一代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长辈门的悉心呵护下,为怕孩子磕着碰着,父母们呵护备至,都会尽量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唯恐孩子受伤害。但实际上温室长大的孩子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反而受到更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要想在风浪尖上站稳,就必须具备抗拒风浪的能力,也就是抗挫折的能力。家长的过分保护,不是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孩子。只有经历挫折,才能培育出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学会正视挫折。 一、用平常心面对失败 要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挫折是件非常正常的事。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使孩子从心理上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
六个具体方法帮孩子摆脱自卑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其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能提高自信心。因此,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2、语言暗示法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可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和自卑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家长应该常常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避免孩子陷入自卑的情绪当中。若发现孩子有自卑的性格心理,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尽早帮助其克服和纠正,以免孩子日后形成自卑性格。 面对孩子自卑怎么办 一、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一般说来,孩子的自卑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大人们教育不得法造成的,如果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恰当,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还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行为横挑鼻子竖挑眼,并且唠叨起来没完,这种不公正的评价也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还有的因学习成绩不好或身体不好。都会产生白卑感,假如你的孩子有自卑感,一定要首先分析清是哪种原因造成的。 二、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宜,评价要合理 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时,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恰当的要求,给予合理的评价,比如,有的孩子考试门门都不及格,
据调查显示,每年春季有大约有三成左右的孩子选择入园。其实与秋季入园一样,程序上没有不同,只是过渡方面存在问题,很多爸妈心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问,孩子如何轻轻松松地做好插班生呀? 第一步:准备阶段 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有老师带领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唱歌、跳舞、做操、游戏,还讲好多好听的故事,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生活。 入园前,带孩子到准备去的幼儿园参观,让他熟悉那里的环境,看看小朋友玩游戏的游乐场所,让他对幼儿园产生好感。 在未入园前就让孩子与已经入园的小伙伴做朋友,这样能使孩子尽快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插班新入园那天把孩子打扮成靓宝宝,让孩子有一种自豪感,激发他去幼儿园的兴趣。 第二步:适应阶段 幼儿园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新入园的孩子刚开始可能无法接受,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来适应。 把孩子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调整得和幼儿园基本一致,让孩子有
也许家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考虑得这么周全了,孩子应该可以顺利开始集体生活了吧,但是作为小小的插班生,他们也会有别样的烦恼,你了解吗? 烦恼一、“我哭的时候,他们都嘲笑我” 一些新入园的孩子因为没有过过集体生活,看到家长离开后就哭着喊着找妈妈,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围观,甚至会嘲笑他们,“羞羞羞,班里来了个爱哭精”。孩子是天真的,也许没想到自己的这些言行会给新入园的小伙伴带来尴尬和恐慌,导致其抗拒幼儿园。 怎么办:家长如果了解这种情况后,可以跟老师做一下沟通,让老师给新入园的孩子找一位有影响力的“保护神”,在孩子哭闹时可以安慰他,并驱散嘲笑他的那些同学;可以让孩子们回忆一下自己刚入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形,用宽容和同情心去帮助新同学。家长和老师也可以正面地鼓励新入园的孩子,让他们和同学们多接触、多玩耍,
在面对孩子入园的问题上,到底该不该选择做插班生,家长们各持观点,基本分为三类,一是支持派,认为插班有利于孩子快速适应新环境,而且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二是反对派,认为孩子在秋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入园,避免被排斥,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三是纠结派,对于该不该让孩子做插班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各持观点就各有优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支持派: 1、有利于孩子适应环境 春天气候温暖宜人,孩子身体状况良好,插班入园后有利于其适应环境。而且,秋季入园的小朋友已适应了集体生活,老师可以分出精力来照顾“插班新生”。 2、有利于缓解入园焦虑 每年秋季新入园的孩子哭闹,也是家长心头的一种痛。就算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是看到孩子哭得那么凄惨,那么伤心,家长也总是放心不下。其他一些不怕生的孩子,处在这种环境下,也抵御不了不良情绪的
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就是个大难题,因为每个孩子的特性不同,教育方法也没有可复制性,父母只有在实际中摸索,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那个方式,所以,这就需要父母的格外用心。 一、以身作则 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不想让孩子有一些坏行为和恶习,父母首先自己要去除这些。 二、充足耐心 孩子在成长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状况,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指引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在有耐心的同时,也要保持原则性,不溺爱,不娇纵。 三、充分理解 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亲子沟通最好的方法,换位思考,去了解、体谅孩子的心理,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理解是孩子最需要的。 四、意见统一 家庭教育中不能让孩子钻空子,所以家庭成员的教育思想和意见要统一,不能一个教一个护,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议。 五、激发上进 父母要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包括教育方面,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有人说,谁也教不出十全十美的孩子。这句话是没错,但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在上面画下什么,孩子的人生就留下什么轨迹,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应当反思的是父母自身,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和失败。 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一生中影响力最大的,但很多父母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尤其在中国父母的身上极具代表性,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对孩子发展的束缚。因此,我们才呼吁,不当的教育方式就好像是用刀,生生地砍掉了孩子的未来,请转变观念,放下这些刀,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 请把家庭早教的十把刀放下 放下第一把刀:权威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家长代表着权威,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通俗一点说就是简单粗暴,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管理,这种权威性相信没有
培养一个健康、自信的小男子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仅仅是爸爸或妈妈某一个人的责任。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在男孩的教育方面十分适用,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给男孩正确的指引,将男孩的个性弊端转化为积极的优势,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男子汉。 妈妈需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3岁之前,他们所需要的主要还是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建立,所以这时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往往更亲密一些。 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也发现了自己和妈妈存在着不同,因此性别角色在这一时期开始塑造,妈妈就应该慢慢地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 妈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女性而已,所以让自己以一个平静、快乐的女性身份出现在儿子面前,向其传递一个信息:世界上有两种性别,他们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很强大。 爸爸需承担的责
男孩总是很调皮、不听话,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并帮助孩子的这些行为,相信会更好一些。 1、多给男孩子拥抱 在孩子1岁半以前,妈妈可以宠爱自己的儿子,因为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慢,他们的情感会更加脆弱一些,需要更多的关怀,所以请多给他们拥抱吧。 2、理解男孩的行为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总是要求他们听话、乖,这样会束缚了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正确的做法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让男孩尽情地活动吧,多奔跑运动,会锻炼并丰富他们的感官经验。 3、让男孩走进集体 男孩子生性喜欢集体,在群体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会更全面,如果男孩缺少团体活动和意识的话,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理解孩子的固执 男孩的天性中就有冒险的因素,即使是做不到的事情,也要去尝试一下,他们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父母这时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强硬的制止,而是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力,给其足够的时间
男孩在父母的心里,是调皮捣蛋的,是猜不透心思的,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科学上也确实有验证,男性荷尔蒙从出生时就影响着男孩的身体发育,帮助决定他们的智力和情感形式,也自然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所以,了解男孩具备的特点,才能对他们的抚养和培养有进一步的帮助。男孩所具备的特点 1、男孩发育较晚 男孩通常在发育方面比女孩要稍晚些,例如说话和走路,但是父母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对孩子的引导,学说话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2、男孩粗放顽强 男孩在游戏和活动方面喜欢蹦蹦跳跳的、喜欢粗放的,这对其成长有明显的好处,他们能从中学会坚强和坚持,学会勇敢不鲁莽。 3、男孩不易倾诉 一般女孩子生气或是有烦恼了,可能会跟妈妈哭诉、会跟爸爸撒娇,把心中的不快倾诉出来。但男孩子往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愿意显得太&ldquo
1、给宝宝充分的爱 请一直保持对宝宝无条件的爱和关注,让他时刻感受到你的爱,即便在宝宝因嫉妒无法释怀的时候,也要无条件地接受他的负面情绪,学会安静、耐心地倾听宝宝的感受,引导他讲出不快,甚至愤怒。 你的微笑能有效帮助宝宝控制情绪。不妨把宝宝抱在怀中,然后安静地听他说。他也许会告诉你,别的小朋友有什么玩具而自己没有,此时你不要轻易许诺说给他买个更好的玩具,这样做对宝宝的嫉妒心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还可能诱发他的攀比欲。你可以微笑地说:“我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你的轻松可以有效地使宝宝控制住嫉妒心,强烈的情绪会渐渐隐退。 2、适度表扬 如果宝宝经常表现出嫉妒心,那么你在表扬他时就要适度并注意技巧。表扬要有的放矢,具体化,不要为了表扬而表扬,如“能干、懂事”等概括性语句,宝宝很难理解其内涵,没有具体实例,宝宝也很难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