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讲讲相关方面的美德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对于小气的孩子也是比较受用的,家长可以自己编造一些这些方面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让孩子在故事的感人下,学会分享。 第二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别人吃,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 第三步,从家庭成员开始分享 让孩子改变小气的第一步,就是教会孩子分享,孩子对于陌生的人不舍得分享,那就从和孩子最亲近的家人开始,让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分给家人,家长一定要注意鼓励。 第四步,给孩子提供练习分享行为的机会 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实践活
用文字和符号宣泄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出来,如果孩子有情绪,让他直接表达出来,即使我们不能认同,我们也一定要接纳和理解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理解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孩子告诉我们他经历的事情之后,让他把感受说出来,孩子就感觉到了极大的理解和尊重。鼓励孩子把情绪画出来,我们可以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示范给孩子。一位妈妈在单位挨了批评,回到家,拿笔在纸上边画边说:“今天早晨碰上堵车,迟到了,被领导批评,我们生气……”孩子就会在妈妈的引导下,学会用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带孩子奔跑 室内室外都可以,对于好动、爱摔东西的孩子,奔跑能让他们消耗体力,宣泄不良情绪; 让孩子尽情的撕纸 找些废报纸或者卫生纸,让孩子痛痛快快地撕一会儿,情绪释放后,再和孩子交流; 家长给孩子做鬼脸 可找来照相机或摄
原因:孩子的年龄小,自控力不足 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但是因为年纪还小,自控能力并不好,情绪波动也大,无法像大人那样能隐忍自己的不满。当孩子的情绪没办法及时调整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就会大发脾气以此表达心中的不满。 家长解决方法:引导孩子情绪发泄 孩子由于年纪小,所以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不满就会发脾气,家长要懂得引导,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就注意不要逆孩子的意,而是用别的方式让孩子开心,或者引导孩子发泄情绪,这样孩子就会很快的好起来。 原因:孩子身体劳累疲倦 导致身体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等,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睡眠不够,长期下来体力不足以支持过久,身体疲累,令人容易发怒。 家长解决方法:给孩子更多自由 很多孩子发脾气,可能是家长干涉了他的行动自由。如果孩子爱发脾气,家长就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约束
第一步,找出孩子暴躁的原因 1、 过分溺爱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爱孩子没有错,但是过分溺爱,只会助长孩子为所欲为的恶习。家长还是要有威严,这样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受到孩子的尊重。一个家庭里,最好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孩子大吵大闹家长就随意听从,下次只会故计从施,助长了孩子的坏脾气。 2、 遭受挫折 孩子虽小,但也有挫折感和自尊心,内心有想独立的愿望,慢慢开始希望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主。但是有些家长,总是不顾孩子的想法,做决定时没有给孩子发言权。有时在学校里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回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孩子有气只能望父母身上出。 3、 潜移默化 家长教训孩子时,总会用一句“好的不学坏的学”。家庭和学校就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一张白纸的小孩很喜欢模仿大人,学得来也学得快,潜移默化在每个时刻。如果本身的家长或者老师是脾气暴躁的人,孩子容易模仿他们的行为,渐渐形成了相似的性格。 4
分析孩子的问题,提供帮助 孩子情绪低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考试没考好,也许是被老师批评了,还可能是和朋友出现了矛盾,当家长发现孩子情绪不好时,及时询问孩子是哪方面出了问题,然后换位到孩子的角度,体谅其情绪,并帮他提出解决方法。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了解到原因后,不妨说:“只有大风大浪,才能锻炼出真正的水手。考试失利,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遭遇挫折不是不幸,而是幸运。这次失败正是查找自己学习薄弱环节的好机会。”然后,帮孩子分析卷面问题,指出他的进步之处,给予鼓励。 与孩子进行沟通 交谈时,父母应该对孩子抱着真诚关心和宽容体谅的态度,表示理解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是难免的。同时,父母还可以谈自己过去学习或生活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给孩子以必要的信心和勇气。 沟通时多用幽默话语,驱散孩子的烦恼
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 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其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与孩子共同设置合理的规范 面对幼儿的各种需要,我们要客观分析,满足其合理需要,拒绝不合理要求。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与幼儿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判断。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价值判断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 教给幼儿应对
情绪表现 你会看到孩子经常闷闷不乐、有时候还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经常呈现出情绪低落的状态你,这就要引起注意了。 人际交往 通常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是喜欢与同龄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但是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可能就不愿与别人交往、不愿结识小朋友、不敢与人交流。 有些孩子平时有点害羞也是正常的,但是孩子要是过度害羞,比如不敢看、不敢接触他人、也不愿意和熟悉的人唱歌、讲故事、游戏等,可能能内心深处也有一些自卑情绪。 对于别人批评自己很敏感 如果自卑感强烈的孩子常有不安、恐惧情绪伴随,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同时对于批评的应对表现也不同,有的会委屈哭泣、有的会大哭大闹、有的会沉默不语等。 做事没主见,胆怯懦弱 这一方面会和父母养育过程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对孩子包办代替太多,在不知不觉间造成孩子形成过
了解孩子慢性子的表现 1、做任何事都是慢吞吞的,老是跟不上别人的速度,起床、穿衣、穿鞋、收玩具等,总是拖三落四,那怕大人发脾气也做不快。 2、做事并不每件都落后于别的孩子,仔细观察发现,这类宝宝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有较大诱惑时做事动作较快,若所做或将做的事是他不情愿的,动作就变得慢吞吞。 3、孩子做作业磨蹭,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作业; 第一个原因: 天上如此 天生如此,这类孩子对事物常常表现出畏缩、害怕、害羞沉默,且不愿意与别人互动。 解决方法: 这一类宝宝处事磨蹭,是因为性格使然,所以要想从根源上改变这类宝宝磨蹭的习惯是不现实的。但爸爸妈妈一定要坚持给予宝宝帮助与鼓励,不要嘲笑宝宝的慢,而是对他的每一点进步予以最大的表场,从而激发宝宝做事加快速度。 具体做法: 1、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五岁孩子开始有时间意识了
喜欢咬指甲 有些孩子很喜欢咬指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在上课时、玩耍时、走路时等,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不断地咬指甲,知道经常这样做不好,但是孩子难以自控。指甲被咬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会出现指甲撕裂、手指变形、甚至还可引起局部出血。 提醒:孩子出现爱咬指甲的行为,一般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比如孩子的情绪问题或是比较容易紧张、自卑、敌对等,还有可能是和家庭因素有关,夫妻关系不好影响孩子、父母不够关心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如果咬指甲的行为频繁加重最好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分离性焦虑 一般孩子到了3岁就开始上幼儿园了,虽说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哭闹、一时不适用、分离焦虑的情况,但是有些孩子会表现异常激烈,持续时间较久,比如哭闹厉害不让妈妈离开、不吃饭、不游戏、不睡觉、不喝水等。回家见到妈妈就形影不离,甚至睡觉还会叫喊“妈妈、妈妈”
感恩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感恩使人知足 俗语语说,知足常乐。老子说,知足者富。知恩,感恩,谢恩,才会懂得知足。 感恩使人与环境融洽和谐 感人之恩,必不与人争。感人之恩,必与人为善。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他的生活环境必定是完美的,使他幸福平安的。否则的话,一个人一生不会有安生的日子过。 感恩使人成长 感恩是一种学习态。从别人所做的“一切”(注意是一切,绝不只是某些或某一部分)当中去体验和学习做人之道,处事之道,从而不断地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完美。俗话说,没有最美,只有更美。人生的使命,就是使自己不断变得更完美。 感恩是对社会和谐
自信心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实现一定愿望的一种情感。 有自信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自信心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保证 自信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们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战胜逆境最重要的是树立坚定的信心,自信心可以使人藐视困难,战胜邪恶
课堂上的表现 1、上课时注意力涣散。 2、上课的时候不敢或是很少发言,举手少,不敢在集体的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的时候手足无措,声音轻。 3、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4、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是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去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 5、在必须完成一件未曾做的或看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时,常常先说:“老师我不会的。”,“老师帮帮我”。 6、过于听话,性格顺从、做事负责、听话、守纪律、自制力强、有强烈的自尊心; 生活中的表现 1、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感到不安,烦恼,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惧怕陌生人; 2、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总是害怕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面对困难挫折时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
第一课: When stress hits, you need your "islands" 当压力来袭的时候,你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岛屿” The key to Riley's sanity and happiness are her "islands" -- of family, friendship, playfulness (called "Goofy" island), and hockey, a sport she loves. But as she goes through the rough transition to San Francisco, one by one her islands crumble: She cuts off her friends from home, alienates her parents, and in her st
五种情绪 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忧忧,分别是《头脑特工队》中五个角色的名字,同时也代表着这五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看这五种情绪在莱利的脑海中如何分工合作很有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从动画片中你也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多的了解。 乐乐 乐乐的任务是让莱莉保持好心情。她总是无忧无虑,乐观开朗,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欢乐。乐乐把莱莉遇到的每次挑战都当成是新的机会,而那些不开心的时刻也只是幸福来临前的小小插曲。莱莉的快乐就是乐乐的快乐。 怕怕 怕怕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莱莉的安全。他总是留意外界环境,评估莱莉身边可能潜在的威胁。在怕怕看来,生活处处有陷阱,每分每秒都要警惕。 怒怒 怒怒总是积极地为莱莉争取公平待遇。他脾气不好,一旦事情不如愿就爱发火(真的有火哦)。他是个急性子,无法忍受不完美的生活。 厌厌 厌厌
今年5月,在攀枝花,一个父亲带着两岁的儿子去朋友家聚会,却再也没能带孩子回去! 原因就是这个父亲的3个朋友逗孩子喝了二两白酒,于是毁了四个家庭,还有这么一个年轻的小生命,他明明还没来得及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被这么残忍的方式带走了…… 各位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式的逗孩子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最恶毒的逗孩子行为:总跟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说实话,我不知道最开始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但是我很肯定那个人一定是心理阴暗之极! 悲哀的是现在却仍然有很多大人尤其是老人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时不时就要拿出来说说!他们真心不知道孩子会当真吗? 即便不知道,将心比心,如果总有人跟这些老人说“嗨,你儿子女儿都不要你了!” 就算是开玩笑,你心里好受吗? 关于这种逗孩子的行为到底会对孩子产生多坏的影响,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对妈妈疏离?愤怒?害怕?难过
安全型依恋 研究显示,如果孩子与父母间有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便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以及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这些表现是孩子内在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将来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苛求时,能恢复到自我平衡状态所必要的素质。 回避型依恋 相反,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间还有很多种形式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存在。例如,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多,而且不能被父母关注或定期安慰。这类孩子属于对父母“回避型依恋”。研究表明,这类孩子极有可能出现被同龄人控制,不能向老师寻求帮助,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冷淡等。 矛盾型依恋 因为父母双方在教育上存在不一致性,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情绪状态施加给孩子,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对父母产生矛盾的感受。比如,妈妈在喂养孩子时,不确定是否可以把孩子喂好而感到焦虑,就有可能会把紧张转移给孩子,
轻度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一)社交发展方面: ·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四)智力方面 · 大多数轻度自闭症患者智力发育落后。 · 据科学调查显示:多数自闭症患者的智力
Terrible Two 从我的大眼睛长睫毛天使满1岁之后,我就开始担心等她2岁了怎么办,身边很多妈妈都提过terrible two: 差不多到2岁,天使宝宝就会变成爆脾气小怪兽,很难重温当年整天混在一起黏黏腻腻的亲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失控感。 不得不承认,对孩子,我还是更喜欢小婴儿,4、5岁的也还凑合。但是从小婴儿到4、5岁之间必须经历的这个阶段,我的个人空间几乎被榨干,还要放下自己的逻辑去想,她为什么要把面前的意面一把抓起来挂脸上?为什么要把我的化妆品放马桶里?为什么要无时无刻不在说"NO"…? 凭着那点抽象概括能力和从书上了解的知识,我大概理解了:在这个阶段,她的身体和语言都跟不上思维的发展了!她能想,能明白,想要,想做,但是——说不清楚!爬不上去!拒绝不明白!开始嫉妒(不知道情绪词就知道难受)!开始有占有欲(但不明白界限)!开始有主意(但往往被否定)只好
解读宝宝的“物权意识” 许多宝宝到了两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宝宝最常说的是“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连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有些宝宝还会非常喜欢把一些东西据为已有,甚至去抢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等。 不过,不同宝宝对物权意识也有不同的呈现,同一个宝宝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物权意识的表现也有可能会不同。比如,有些2岁左右的宝宝会在其他小朋友强自己玩具时,不敢反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而有些宝宝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玩具,但是对某一特定的人会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些截然不同的情况都是宝宝们在“物权意识”方面的表现。 培养宝宝物权意识的意义 曾经遇到有些爸妈担心宝宝在2岁左右时的这些表现是不好的,宝宝会变得自私,非要想办法把这个“毛病”改掉。殊不知,这样才是真正地对宝宝成长不利
我的工作是一个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师。我曾经治疗过一个青春期的男孩,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剧本在运行,这使他无法动摇。事实上,这个剧本经常重复,它成为他的核心信仰的一部分。它有点像这样的东西:“我很胖,很懒,我总是很胖,很懒。” 他接受了这些消极的自我,并且日复一日地生活着。有一次,一个朋友邀请他去进行一些活动,然后他发现他喜欢花时间与朋友一起骑自行车或打网球。有一段时间,他进行了那些积极的体验。但后来有什么东西又启动了他的负面剧本按钮,这就结束了与朋友的户外活动。通常情况下,是他的妈妈。她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她只是触及自己的负面剧本,而引发她的儿子来做同样的事情。 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超过一半的女孩和三分之一的男孩,在6到8岁之间,认为他们的理想体重比现在要轻。报告还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7岁的孩子在进行某种节食行为。 真相是,孩子们每天都会在每天的基础上对身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