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诚实怎么办 1、反省是不是自身做的不好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榜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比如因为爸爸不想接某人的电话,就让妈妈告诉对方说自己不在家。爸爸的问题是顺利解决了,但孩子看在眼里,也许以后不想上学了就会骗大人说是生病了。因此父母亲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比较有说服力。 2、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如果单纯说一些大道理,别说是小孩子,就算大人也未必能够听得进去。所以父母要学会利用合适的机会和方法,把正确的是非观灌输个孩子。比如可以多给孩子念《木偶奇遇记》、《狼来了》这样很有寓意的故事,然后问一问孩子对于匹诺曹、放羊娃的说谎行为有什么看法,然后再更加孩子的回答进行引导。要让孩子明白,不诚实的人是无法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的。 3、要重视孩子的错误
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孩子说谎要先搞清原因再处理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很多,家长不能遇到孩子不诚实就直接教育,需要先搞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认知错误而不是接受批评 孩子撒谎了,家长肯定会很生气,想教育一下孩子。但在教育前希望家长认清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还是单纯为了批评孩子。各位家长会说,当然是教育孩子。那么,既然是教育孩子家长就需要注意一下方式的选择和教育内容了。孩子说谎了,家长应该针对问题点来解决,而不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让孩子失去了自尊心。您可以这样与孩子讨论:“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更高兴,可是你刚才说的话,好像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预留一些空间给孩子,将可以给他更多的帮助
不知各位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或是已经从幼儿园毕业的爸妈们怎么看?你们平时又是如何做的? 其实现在有一种说法:接孩子放学早与晚这件看似寻常的事极可能会对孩子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国外学者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说: 在同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因为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要是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而在另一面,那些总是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自我价值感较低,甚至有些自卑。
孩子没耐心怎么办 1、家长自身要反思 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在家长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但我们往往只是说孩子,并没有从自己身上反思。 2、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总会有耐心地玩,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也按这种方法让他玩,慢慢地培养他的耐心。 3、家长多鼓励和引导,但不要过多参与 惊喜并仔细地欣赏,并请他将他拼装作品时的想法讲给我听,因为我根本看不懂他拼的是什么,我常常鼓励他不按图纸拼,而是按自己的想法自由拼,我觉得本来很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附加了很多条件和限制,那兴趣本身就会大打折扣。 4、创造情景培养耐心 例如故意在周末或是假日,带孩子往人多热闹的地方去玩,并预计少不了的塞车、排队之类事件,父母要事先做好准备对策及话题等,以给孩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方法1:家长要做出榜样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方法2:有意识地延缓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孩子要求什么,家长能办到的,都会尽量去满足,但是无限制满足孩子需要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种“立即满足”下孩子性格会变得急躁、任性、缺乏耐心,容易自我中心,无法感受别人的辛苦,理解别人的付出。日后做事情容易只凭兴趣,有始无终。 方法3:给孩子设置障碍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
>>>>玩深情 也许哪天一大早起来,孩子就会嗲嗲地要你抱。俩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嘴巴跟抹了蜜一样甜:“麻麻,我不想去幼儿园了,想陪你一天。”真以为他想陪你一天?呵呵呵呵呵呵,别傻了好吗! >>>>扮柔弱 到点了还赖在床上不肯起,问他怎么了,他娇弱地回一句:“麻麻,我不舒服,好像病了。”这可是熊孩子惯用的伎俩,绝对不要轻易上当!!!但凡看到妈妈露出紧张的神情,这小东西就知道自己赢了。孩子又不是豆腐做的,根本没那么脆弱。天天像伺候祖宗一样伺候他,哪有那么容易生病! >>>>装可怜 识破套路不理他,他立马缩到墙边,眼角泛着泪花带着哭腔:“麻麻,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别心软别心软!!!这特么的全是套路好吗?!以为演演苦情戏就能博同情,阴险狡猾的小东西~
在孩子眼里,唠叨代表了什么? 在一些是什讨论会中,不少学生都表示,父母的唠叨是他们最讨厌的事情。有个学生说:“我觉得事情提醒一遍就足以,但是他们却喜欢颠来倒去的不断唠叨。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是听多了真的会厌烦的!” 还有个学生表示:“我妈妈就是个唠叨大王,每天对各种事情抱怨、指责、唠叨,感觉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让她满意。每天早晨我都希望有个好心情,但是总会被她的唠叨所破坏。现在我一听她的唠叨就有种要发疯的感觉,谁来救救我?” 对于父母的唠叨,不少成年人也是心有余悸! “吃饭时候训孩子的父母最烦人。” “我也是,我都不敢上我妈那儿去,沒完没了的数落这个数落那个,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她,唉!没办法,数落了一辈子,结果是众叛亲离。” “太对了,我婆婆就是很唠叨的人,凭良心说,她其
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声音、表情、动作,来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刚开始,一个孩子看到他跟妈妈说完一句话后,妈妈脸色变了,孩子就会把这个信息吸收进脑袋里:“这句话有问题,如果说,妈妈会生气。”第二次,当他说出同样的话时,老师的脸色也变了,这再一次加强了他原来接收的认识。慢慢地,孩子从一个、两个、三个信息里逐渐解到,人与人互动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人际交往中很细微又隐秘的信息,很难一一通过口头传授,需要孩子从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自己观察、自己感觉,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怎样做一个社会人?怎么在社会上跟人家交往?否则,没有这些经验的累积,孩子走入社会、与人交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别人讨厌、排斥甚至欺负。等到学习了两三年,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已经知道学校这个情境跟家里是不一样的,家里和超市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情境中要相应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他从生活里逐渐学
你也许还向孩子保证过无数次“没事的”、“没什么可害怕的”……以便让他安心。你甚至颇费心思地尝试过奖励给孩子小贴画或其他东西,以鼓励他大胆尝试或者自我挑战一下。你多半像大部分父母一样,尝试过通过利诱、威逼、惩罚,以及气急败坏的吼叫想镇住孩子。 今天尖叫童年带来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作者--劳伦斯·科恩著作《游戏力2》的节选,从生动有趣的“第二只小鸡”实验,到解读紧张型父母的心理活动,以及科恩博士对父母们如何摆脱育儿焦虑的困扰,无不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智慧光芒。希望有所启发、感悟的你,在文末留言交流! 实验:小鸡在装死时在想什么? 实验1: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实验2:
父母生气的时候,往往会口无遮拦。但不管有多生气,这8句话,绝不能对孩子说出口。 1、瞧你那蠢样 说孩子蠢的时候,往往是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不熟悉这个世界,需要努力学习才能成长 家长需要做的是耐心教导 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2、你不想想是谁在养着你 未成年孩子被父母抚养,不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吗? 这种具有威胁性的话语只会让孩子内心感到恐惧 时刻担心会被父母抛弃 想想谁不是被父母养大的呢? 既然选择生下了孩子,就请你用心将他抚养长大 3、滚一边去,别让我看见你 这句话已经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没耐心 孩子比较黏人时,你要让孩子知道你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个行为 而不是孩子本人 你可以不陪孩子玩,但不能伤害他的自尊 4、看你这样就没什么出息 孩子的人生还
下面是8句老人带孩子的经典口头禅,其中的负能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宝爸宝妈们还需谨慎为好。 NO.1 你妈不要你了,来,跟奶奶玩 不少老人都有这样“离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习惯,这样根本不会达到孩子和老人更亲近的效果,反而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心里会疑惑: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要我? 当然,有时候孩子离开父母,需要跟着老人生活的时候,分离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坚决不能用这个方法来哄骗孩子,而是慢声细语得跟孩子讲清楚,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跟着爷爷奶奶有更好玩的事情等。 NO.2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 小时候,很多人都听过老人,甚至父母用“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来吓唬孩子,这本身就是一句谎言。 警察是保卫人民的,用警察来吓唬孩子,一是把警察妖魔化了,二是这根本就是一个不会实现的“恐吓”,老人不能因为孩子不听
文/虎宝甜甜妈 之前住的小区面临拆迁,去年的时候考虑再重新买房子,考虑了很久最后选择现在住的小区,装修完毕,凉了半年,今年3月底我们搬了过来。自从搬到新家以来,甜甜可高兴了,因为每天晚上都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广场上玩,不像之前那么寂寞了。当初买房子的时候也是看中这一点,因为小区里住着好几个同事,关键还有甜甜幼儿园里的两同学也住在这个小区,每天晚上7点半,三个小伙伴约好在小区广场上玩,玩上一个小时,晚上8点半的时候再一起回家。我们住在小区的正中间,每次回家的时候甜甜还要求把住在小区后面的两个小伙伴送回家,我们在回家。 看着甜甜每天和小伙伴玩的这样高兴,我的心里也开心,当初在这里买房子的决定是正确的,三个小伙伴是一个幼儿园还是一个班的,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是我的同事,平时就很熟悉,现在我们又住到一起了,可把孩子们乐坏了。现在每个家都是一个宝贝,孩子们平时
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怎么办 1、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宝宝的朋友,要让宝宝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宝宝能理解的,应该让宝宝知道。适当地让宝宝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宝宝的自信心,使宝宝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宝宝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宝宝的意见,看看宝宝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才算。 2、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家长应适当地带宝宝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宝宝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答应自己的宝宝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作客。家长可以指导宝宝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宝宝请邻居家的宝宝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惧怕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宝宝拿出好吃的东
影响孩子人际交往的因素:缺乏交往动机 现在电子和通讯技术高度发达,孩子足不户出就可以享受到电子游戏、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娱乐,这也削弱和淡化了他们与同伴间的交往动机和欲望。 影响孩子人际交往的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交友环境 目前,我国居民住房多为单元结构,家庭结构小家庭化、少子化,失去过往大家族亲朋好友常往来,及街坊邻居在外玩耍那样的自然环境,这在客观条件上就压缩了孩子的活动天地,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走动来往空间限制,减少了孩子们在一起游戏、玩耍和交往的机会。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紧张,邻里间互不往来,这必然影响孩子。孩子间即使偶有交往,也被某些家长的癖好所影响。如:有的家长特讲干净,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清理得整齐有序。当孩子朋友来玩时,由于孩子天性好动,难免弄乱弄脏。然而,家长不懂得儿童渴求朋友,当面指责孩子的朋友这也弄脏了,那也弄坏
编者按 2016 年 4 月 27 日,自闭症患儿嘉嘉不幸身亡。 嘉嘉身前,曾在广州名唤「天道正气」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接受超高强度的体力训练,该机构明确要求「不要父母陪伴」。一个三岁的孩子,每天走 20 公里,你能想象吗? 在 26 日,嘉嘉出现了严重的发烧等症状,最终不治身亡。像众多抱着「绝处逢生」心态的妈妈一样,嘉嘉的母亲本来只是「试一试」,却让她痛彻心扉。 近来,很多人的视线集中在一名身患滑膜肉瘤去世的青年身上,深受莆田系之毒的,又何止他一人。 曾经有媒体报道,国内「莆田系」医院声称使用了所谓的新技术,可以治愈 90% 以上的自闭症。这当然是利用父母心赚黑心钱的恶劣骗局。 他们利用家长的焦急求病心态,借机来收取高额的治疗费。每次治疗开药费用高达数千甚至过万元,有的家庭甚至已经在这项所谓新疗法上花费百万。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走近自闭症,了解其中的真相,让更
宝宝吃饭习惯要从小培养 1,新生儿因每次进食量较少,常常是不定时进食,因而需要按需喂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进食量会逐渐增加,家长也要培养宝宝按时就餐的习惯。 2,如果宝宝每天按时就餐,到吃饭时间就会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道蠕动,产生食欲,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宝宝消化系统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消化能力水平低,胃容量小,越小的宝宝生长发育越快,对营养的需求量也越大。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满足宝宝日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注意事项:宝宝吃饭的环境不要太嘈杂,以免影响进食情绪;进食最好一次性喂饱,一次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让宝宝含饭不咽或边吃边玩;进餐的位置要固定,不要边走边吃。 教宝宝正确使用餐具 1,训练宝宝使用餐具可以增加食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所以,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宝宝用奶瓶喝奶。等10个月以
如果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就会大哭大叫,不听大人的话,任性、固执,那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或者过于苛刻和干扰,都会导致孩子意志力缺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极容易成为我们口中常说的:意志力薄弱的人。 孩子将要投身的这个世界,它的美好无边无际,它的丑陋同样无穷无尽。当孩子和困难并肩,与恶意相逢时,当孩子感到愤怒、悲伤和孤单时候,该如何微笑面对这一切并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呢?从小就要训练好孩子的意志力,才是正解。 下面是我对孩子意志力培养的一些建议。 1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前提是,孩子需要有足够的心理能量。一个对自己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大胆迈步向前,一次又一次地向困难发起勇敢的挑战。他们只会陷于“我不好”、“我不行”的自怨自艾当中。 为了避免把孩子生生制造成为一个懦弱的、缺
孩子的自主意志,在父母的不信任中泯灭妈妈在洗衣服,小孩子屁颠屁颠地跑过来,要帮忙。妈妈说:“我的小祖宗,别给妈妈添麻烦了,自己玩儿去吧!” 这是不是也是你家中常见的景象呢?妈妈做事情,孩子兴冲冲跑来参与,却被妈妈一盆“冷水”浇灭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致。我们曾经举过心理学中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习得性无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实验:先把狗关在笼子里对其进行电击,狗无法逃避,只得在笼子里上串下跳地挣扎;多次电击后,将笼子的门打开。此时狗完全可以逃生,可是没有。当再次试探性地去电击时,狗没等被电到就自动倒在了地上。这就是一条狗的悲催故事。从此,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和这只狗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狗之所以无助,是因为被实验人员操控,无法体验到成功逃脱的喜悦感,直至变得失望、绝望。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观察发现,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她的孩子两岁多了,非常粘人。她甚至上个厕所,孩子都不允许关上门。经常,妈妈在厕所里面,孩子在外头哭喊着拍门。 后来了解到,孩子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妈妈都习惯冷处理。她说,每次他发脾气我都很想吼他,可是我得忍。我不跟他说话,把他晾一晾,希望能好点。 显然情形并未好转。相反,妈妈的冷处理,在孩子眼里就是冷漠的拒绝。这会唤起孩子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又因为这个恐惧,孩子会愈发粘住妈妈,以防再次被抛弃。 就像是一直没有吃饱饭的孩子,会永远对食物保持热烈的渴望。 所有父母需知,孩子有天生的自我救赎的本能。他们在寻求什么,就说明他们缺了什么。妈妈是孩子安全感的源头。粘妈妈,就说明孩子内心开始面临被妈妈抛弃的恐惧了,同时也说明,妈妈们需要留意孩子的安全感建构了。也唯有帮助孩子建构了好的安全感,孩子内心才有满满的能量,让他们可以变得独立、而不再纠结于“妈妈爱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