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理解与共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育儿方法。父母用“理解与共情”的方法回应孩子,孩子以后才能习得“理解与共情”的能力。 具体而言,理解与共情,其实就是指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够为了他人而对自我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调整,比如为了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别人哭了,知道那是悲伤,别人笑了,知道那是快乐。学会理解与共情,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小编所分享的一组漫画,充分且清楚地演示了大人共情与不共情的差别,以及孩子们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父母如何应对才是恰当的。希望可以帮父母们深入理解此前我们没能解释清楚的概念。 孩子愤怒过程图解 爸爸悠闲的看着报纸,孩子边晃着腿边愉快的吃着冰激凌 冰激凌掉了…… 孩子——不开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 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 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好育园专家提醒家长,为了 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
闺蜜最近忧心忡忡,她吐槽道:我婆婆天天念叨孩子,说他内向没出息。她不但在我面前念叨,也常当着孩子的面念叨,诸如——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又唱又跳的,就你是个闷葫芦;别人家孩子伶牙俐齿,见面打招呼热热闹闹的,你看你笨嘴笨舌的,一点都不讨人喜欢; 别人家孩子嘴甜混四方,你一个男孩子却常窝家里不肯出门,能出息到哪里去? 闺蜜的担忧我曾经也有。朵儿姑娘两岁时,家里来了一个两岁半的小姐姐小八。 小八乖巧,大人让叫叔就叫叔,大人让呼姨就呼姨;大人说跳个舞吧,小八就马上扭起小屁屁。 那可爱的样子逗得所有人都开心不已。但朵儿却坚决不肯听大人指令,勉强打招呼,勉强和小姐姐分享玩具后,便自己在一旁玩不再搭理人。 那天小八爸妈不停地说:你这孩子性格太内向了,如此怕生,不好。肯定是你们不常出门,一定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我却不以为然,谁说
有句话叫“好的性格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以前以为这只是一碗没有一点儿作用的毒鸡汤。可是进入职场后,才意识到好性格关乎一个人到底可以走多远,可以遇到哪些知己和贵人。 一.不黏人 有些孩子特别黏人,比如别的小朋友都在玩,只有他自己非要赖在妈妈的怀里……虽然这可以看出孩子和妈妈很亲近,但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等孩子入学后,依然在行为上黏人,那么时间长了,心理上就会对家人形成依赖,没办法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而且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主见,总认为家人会帮自己。 如果你家孩子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行为,相当独立,那么以后基本上就不用陷入操碎心,被啃老的境地。此外,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具有去外面闯一番事业的魄力。 二.自制力强 有些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弱的,比如面对诱惑往往做不到延迟满足,总希望能够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性格的人,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 若孩子出现害羞、坏脾气、不合群等性格特点时,家长需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因为这些潜在性格暗号很可能让你的孩子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3岁是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重要转折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性格上的缺点就很难再改变,成语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开朗、乐观还善交际的三好宝宝呢?我会在今天的文章中分享引导宝宝性格塑造的方法,请家长务必在孩子3岁前帮其矫正过来。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端倪了。 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
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那些拥有一个好性格的孩子,不仅人见人爱,也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容易成功。 而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性格中,这4种最要命,不改掉害孩子一生! 1、在家活泼,人前害羞 安静是孩子的一种性格,但是在熟悉的人面前活泼自信,面对陌生人就扭扭捏捏的很害羞,那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蹦蹦跳跳的很活泼,看着电视也能跟着唱歌跳舞的,声音响亮,动作多样。可要是哪天来了一个亲戚,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说话声音小的像蚊子,问什么也不会说了。 其实,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表现得害羞腼腆是正常的,但是过分的扭捏和紧张就说明,孩子比一般人更难以适应,花费的时间长。 这样的孩子一旦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必然不爱争取,难以表现自己,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艾莉森·高普妮克 TED演讲:婴儿在想什么?孩子的日常行为会透露他的想法,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直接决定父母们下一步要如何做。但是,你会不会正好误解了他的想法,而导致对他执行了错误的教导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当我们从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时,可能正好错过了孩子真正的想法。 以下是隐藏在《魔法岁月》这本书中孩子心里的小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在孩子眼中真正的图景是怎样的。 场景一 妈妈给4周大的小乔伊喂奶有些迟了,当妈妈走进小乔伊的房间时,她看到小乔伊双拳紧握,大哭不止,似乎在抗议妈妈的迟到。 小秘密 他没有冲母亲发脾气,尽管他见过母亲无数次,但他在4周大的时候对人脸的记忆还很差,妈妈所看到的,只是一种由饥饿引起的本能反应,他没有能力冲母亲发火。 心理分析 在婴儿出生之
儿子幼儿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小女孩很安静,几乎很少说话,其他孩子跟她玩,她也假装傲娇不理不睬,好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后来,老师告诉了她的妈妈,恰好这位小女孩的母亲也是一名教师,就这样他们花近3个月做了几件事,就彻底改变了孩子! 从兴趣出发 首先要引起孩子注意,于是,老师决定从女儿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将她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从而融入集体生活。但鉴于内向的孩子,往往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给出的指令都比较简单,变化尽量少。 比如,小女孩喜欢玩水管玩具,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便把教室的水管玩具都给她玩,并鼓励她与班上其他孩子分享游戏成果,不知不觉中,她越来越爱和小同学接触了。 及时肯定孩子 众所周知,老师的表扬和褒奖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不例外,反而更具意义,能够给孩子带来足够的自信心。所以,
长大了,结婚了,有娃了。朋友们一起聚餐时,我们闲聊的话题不管是上至天文,还是下至地理,总会曲径通幽地回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次吃饭时,朋友A跟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教育经历。 他说,他小时候非常内向非常胆小,连跟陌生人说话都结结巴巴,缺乏勇气。别的小朋友笑得天真无邪,玩得无拘无束,他呢,不善言语,干脆安静地蹲在树底下,观察蚂蚁搬家,一观察就是一上午。 他说,似乎把自己放在一个内心封闭的环境里,他才能集中注意力,并找到安全感。 有次,邻居跟他妈妈说:“你得多关注一下你家孩子,他怎么一直蹲那儿不动呢?” 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 妈妈不卑不亢地笑道:“没事儿,他不需要跟其他人交流,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 在农村生活,是是非非很多。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跟其他孩子格格不入,父母们都禁止自己的孩子
近日有家长向小编反应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自卑,跟他说话他总是低着头!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看看自己是不是说过下面四句话! 01 一、“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02 二、“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
熊孩子在外调皮捣蛋,早已被很多人吐槽,妈妈有时候也心烦,回家不得不严加管教。然而有些孩子明明外向开朗、对人热情,没有人站出来批评过,却私下里被人敬而远之,宝爸宝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随着熊孩子被挂上熊父母的称号,实在是委屈。 到底是哪几种孩子,问题又出在哪里? 1、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孩子 说到这个,有个邻居家的孩子来我家玩,跟我儿子年龄相仿,我给她拿好吃的,儿子的玩具也跟她分享,结果第二次来我家就直接自己上手了,要吃的自己到柜子里翻,每个柜子翻过去,找到了自己拿。 我烧好饭,我们都没吃,她自己拿个筷子,在碗里翻了吃的桌上掉的都是的,吃个菜,放嘴里尝一口,不好吃再放碗里。关键以后都是自己来,奶奶也不来接了,都是我给送回去。 这种孩子普遍自来熟,家长不在场不容易发现,邻居也不便提醒,提醒了感觉多小气啊,所
在孩子三岁时,公婆对孩子的管教就非常严格,当孩子没有照他们的意思做时,就大声斥责,边骂边拿棍子假装要打下去。有时孩子不对,我希望用一些方式或转移孩子的情绪,但因为住在一起,没有我说话的份,当我没有大声责骂时,他们觉得我们都没教好。目前孩子四岁了,每当他发现谁骂得最大声或是拿棍子要打他,他反而会去抱着那个人,反而不理会我或我先生,我很纳闷,为何他总是会去抱打骂他的人? 孩子从小在大家庭长大,随着年纪成长和经验累积,逐渐了解大人的权力结构,知道他周遭谁才是最有权力的人。他发现爷爷奶奶骂他时,爸妈只能在一旁观看,并没有能力改变,投入爸妈的怀抱还有可能激怒爷爷奶奶,带来更糟的结果,所以他不会向父母寻求保护。 孩子的本能是趋乐避苦,自然会发展出行为策略来避免被打骂的痛苦。他在被骂和即将被打时,会去抱住那个人,通常是为了阻止对方下一步的行动。他当时的表情可能
一般情况下,孩子更喜欢用明快而丰富的颜色,而我们常常也会发现孩子们在使用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等多色工具时,总有一两种色彩会早早地用完,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了解这种偏好对研究孩子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说出了孩子内心的秘密、孩子的深层个性与特征。孩子越是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也常常是他优点或缺点产生的源头。掌握了色彩心理,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准确,也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颜色疗法,对孩子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 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大多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喜好不同颜色的孩子反应是不同的: 以下是7种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性格特点:但也可能发现,宝宝的性格是复杂的,而非单一色彩。 偏爱橙色与红色的孩子---热情 红色的孩子天真烂漫
孩子大部分都会有着害怕的事物,这些事物可能会有所不同,也可能会一模一样。其实“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对的,它所谓的不怕,更多程度上指的是不同所带来的无畏。而不是天生的怕。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因此,有的电视台做起了让孩子勇敢起来的游戏节目,旨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长们都乐于参加,让孩子在镜头里“秀”一把。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原来,孩子的怕,竟然来自于台下扶孩子走上“秀”场的家长们—— 扫描:孩子怕什么 镜头一 5岁的小刚是个小捣蛋,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小朋友们都叫他“刚大胆”。可是,小刚却有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怕打
现在社交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一大助力。 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有些孩子却逃避甚至害怕社交,很多家长以为这只是孩子怕生,等长大了慢慢就好了。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疏忽,使孩子这种儿童社交恐惧症越来也严重,甚至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恐惧症和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恐惧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超出寻常的恐惧与不安,会出现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臆想症:还会有性格、情感、行为等变化出现,变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现神经症症状。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离开家或者离开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会有一种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焦虑,早期发病时间在6岁以前。 儿童社交恐惧症这种症状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身体没有什
男左女右、男蓝女红的传统在我们的周围一直流行着,如果一个男孩特别喜欢粉色,或者穿粉色的衣服,就会被认为是很娘。其实完全颠倒了,如果你家男宝喜欢粉色,你一定要知道其中的秘密,并且庆幸。 早在中世纪,蓝色就暗示着圣母玛利亚的坚贞和忠诚,象征着女性的气质,为了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敬,女孩儿被要求穿蓝色。粉色则被认为是更加男性化的颜色,因为粉色是与力量相关的,代表着男性的刚毅,因此男孩儿会被要求穿粉色。 而且粉色是属于尊贵男性的颜色,英国中世纪许多宗教绘画中,耶稣和上帝都曾身着粉色。从当时的宗教绘画对色彩的选择也可以发现,粉色的衣服对于当时的贵族男性来说,是非常普遍正常的选择。 在美国也是同样,1918年时的杂志《家庭妇女期刊》中还说道,“一般来说,粉色适合男孩,蓝色适合女孩。因为,粉色是更强烈更坚决的颜色,适合男孩,而蓝色更柔
儿子有个习惯就是特喜欢摸乳房,尤其喝奶和睡觉的时候,担心这是个不好的习惯,于是试着去阻止,然而导致现在变本加厉,一旦离开乳房就大哭,这该如何是好啊? 其实,这不是个例 听完这位妈妈的阐述,让护士君想起我一个朋友的一个宝宝,记得小宝宝刚出生时是伴着音乐声出来的,到现在都3个月了,睡觉时宝宝不听音乐睡还不着,平时小宝宝要是闹脾气,或者大哭一放音乐就好了,看来宝宝的嗜好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实护士君身边很多朋友的宝宝都是有不同的嗜好,都是因人而异的。 @诗韵:我家儿子喜欢咬枕头,而且只认准某个枕头,从1岁多开始,现在三岁了,还是啃的津津有味,早上起来,枕头一角全湿了。 @小玲儿:我家弟弟喜欢摸我头发入睡,他一定要拽住我的发梢,如果睡着了,轻轻拨开他的小手,他居然能神奇般的醒来。 @小风筝:我家姐姐上幼儿园中班了,睡觉的时
相信没有哪个爸妈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扭扭捏捏不自信的,小编也经常在后台收到一些家长们的留言,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小,比如害怕一个人睡觉、不敢与人交往、被老师提问也会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等等。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自信呢?小编总结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会做的且伤害孩子自信的事,看看你是否中枪了?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同时,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 2、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
明明是一个3岁的男生,他的胆子特别小,晚上睡觉必须开灯,不然又哭又闹。 电视里放的动画片如果人物造型比较凶猛,他马上会说“我不要看这个”。如果有打闹或可怕阴森一点的场面,他更是会大声尖叫着跑开或者直接钻进茶几下面躲起来。 在外面看见小虫子,他会大叫“我怕”, 到了动物园,看到高大的骆驼他都不敢走过去,嚷着要回家。看到长颈鹿吃树上的树叶,他也害怕得一个劲地往妈妈怀里钻。 明明的胆小有时会让爸妈特别尴尬。有一次在游乐场,明明爬上了一个模拟的消防员通道,要顺着杆子滑下来。那个杆子其实很爱,只有1米5左右高。 轮到明明的时候,他两手抓住杆子,怎么也不敢放松往下滑,妈妈在上面扶着他,爸爸张开双手在下面接着,明明还是吓得尖叫。最后甚至害怕得大哭起来。 这让明明爸妈特别尴尬。后面比明明小的孩子都没有半点困难地滑了下去,明明的表现却这么担心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