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恐惧的对象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1岁前的宝宝对陌生人感到害怕,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6、7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8、9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1、孩子的某些经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得就是这个原理。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
无论古今中外,坚强阳刚的男性和温婉阴柔的女性都是人们眼中完美的性别标准。可如今,我们发现,有些人的性别意识渐渐模糊,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在国外,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凡事都需要学习。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裤子则属于男性。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
脆弱易感伤——动不动就哭的宝宝 原因 1 情绪直接的表达工具:宝宝爱哭可能是因为这是他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宝宝而言,哭只是一种行为,它随着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而不断变化,宝宝在语言、认知、情感及人际社交上都还处在发展初期,没有太多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因此总是以哭来解决一切。 2 宝宝生病了,有不舒服的感觉。 3 宝宝的睡眠被打扰了。 4 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天气、衣物太紧、玩法太激烈等。 5其他原因:无聊、要求没有被满足等。 你可以做的 1 探讨宝宝哭的原因,用理性的方式处理,跟宝宝好好说,宝宝听不懂就重复说,可配合肢体动作,他会明白你的意思的。如果宝宝哭着来找你,一定要放下手边的事情关注他出了什么问题。 2 及时回应他,如抱抱他或用温柔的语调询问他。 3 带宝宝出去散散步。 4 给他奶嘴。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现代的孩子劳动情况普遍较差,一方面因为他们自己缺乏主动劳动的精神,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加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和可以去做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了。如:在班上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到校都要自带手绢。有一天,我班一名将近6岁的女孩儿忘了带手绢。当我检查小朋友的手绢时,她居然振振有词地说:“都怪我妈妈,她太糊涂了,忘了给我带手绢!”瞧!孩子丝毫没有意识到忘带手绢是自己的事,还怪到了她妈妈的头上。听完她的话,我简直哭笑不得。本来,到了学前班,按老师的要求每天自带手绢是孩子自己记住的事,但由于妈妈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把孩子的一切事
我们在肚子饿的时候,饥饿感就会出现,这是“物质饥饿”,人类还有另一种饥饿——精神饥饿。宝宝有精神饥饿吗?有的!宝宝出生后随着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不仅身体在长大,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如果宝宝有“精神饥饿”,会累及他们的体格与智力发育。 心理饥饿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尤其是母亲之爱。当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的微笑时,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声来“要挟”,要求妈妈为他敞开怀抱。如果需要搂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哭声就会嘎然而止,脸色随之“由阴转晴”甚至“彩霞满天”。 对此,美国一位婴儿心理学家解释道: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md
许多人也许很难将孩子与抑郁症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但事实是,有些孩子不仅仅是忧郁那么简单,他们得的是抑郁症。儿童忧郁症最早可在三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发生,如今,儿童被诊断出有抑郁症的数字正在不断攀升。 孩子得抑郁症的原因 专家也并不确定什么样的孩子会更容易得抑郁症,不过以下几个原因可能会是导火索。 抑郁基因。如果孩子父母中有一方曾经得过抑郁症,那么其孩子得抑郁症的几率为25%,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此病,孩子的几率则增加到50%甚至更高。 神经物质失衡。脑中一类神经传导素的物质,也就是血清素、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芬,它们在控制情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专家们认为抑郁症的孩子可能是由于这些神经物质分泌不足导致的。 创伤。有一半的抑郁症患者,包括儿童和成年人,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一些重大的、使生活发生巨变的事件。比如,失去至爱,搬到新的城市、或者是一次事故中的直接受害者。而孩子们
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 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 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 展。 待离婚问题要谨慎 对待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 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 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要配合学校对
如果你要问什么样的宝宝才算是心理健康?那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复你“让孩子像孩子!”爸爸妈妈们不能强求让宝宝做全能的人, 本一位作家黑柳彻子在其作品中曾经讲述到自己淘气的童年。在作者小时候,对钻铁丝这个游戏很感兴趣,抬起带刺的铁丝,从围着铁丝网篱笆院子的一头钻过去,再钻回来。尽管她的裙子被卷起来了,短裤也被铁丝勾破了,却还依旧乐此不疲。 黑柳彻子一年级时,就因为严重干扰全班同学而被迫退学。照我们的理解,她可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儿童”啊!可贵的是,她的蚂妈没有尝试建议孩子换个游戏,也许我们会问,这样被大人“放纵”的孩子,长大会怎样呢?这位特别“淘”的孩子,就是现在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 什么样的孩子心理才算健康呢?最简单的回答是“让孩子像孩子!&
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扰,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与人接触,总是会害羞。家长为此也想了不少办法,但是收效甚微。尤其是有些本身就很外向的家长,就更加困惑孩子为何如此了。其实孩子这样肯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家长不善已发现罢了。孩子还是有很多心里话的 所有新的事情我都很害怕。” 害羞的孩子更倾向于比较常规的事情,那会让他感到很舒适。你孩子的害羞性格可能会跟随他很长时间,或者永远不会消失。而新的秩序、规则或者伙伴,会让他产生不安全感。但是,通过一些锻炼,害羞是性格使然,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却可以尝试扭转。面对害羞的宝宝,父母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那些人是谁?” 在进入角色之前,害羞孩子需要的“预热”时间可能会超过你的想象,他们可能得花上不少的时间,才能逐渐辨认清楚陌生人的相貌。 “我想加入,但是我做不到
发展孩子的形状知觉,就是引导孩子正确地解认各种不同的几何图案的形状、概念等。心理学家经过统计研究发现,学前孩子掌握8种几何图形由易到难的顺序为:圈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画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发展孩子的形状知觉,教孩子正确辨认各种几何图形可以浓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如家里的书桌是长方形的,沙发上的靠垫是正方形的,盛菜的盘子是圆形的,西瓜是圆的,哈密瓜是椭圆形的等:也可以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硬图画、做手工等活动角助孩子正确辨认和掌摊几何图形。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带到大自然里去,大自然构成了丰富的各种形状的仓库。 总之,只要大人有心,是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对孩子进行拼认和掌握几何图形的训练,发展孩子的形状知觉的。但也要注愈学习活动一定要尽可能的渗透到生活和游戏之中,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让孩子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无拘无束地进行。千万不要使学习活动成
最近几年,孩子的考前焦虑越来越多,这是儿童焦虑的典型表现。“也不知道怎么了,孩子成绩原来一直很好,心理素质也不错。可最近一段时间,一到考试前就生病,老喊肚子疼,要上厕所。”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孙春云早已见怪不怪。“学习焦虑”已经影响到很多孩子的日常生活。 女孩通常会比男孩更加早慧,因此也更容易出现焦虑问题。这与父母的高期望有很大关系。她们上课时害怕老师提问,总担心考试失败,有的对考试感到恐惧,甚至一进考场就发晕。“考试前有些焦虑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两三个月仍不能缓解,就是一种病态了。因考试或学习而产生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把分数看得过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期望过高。一旦出现这种焦虑,女孩子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儿童期,女孩往往会把事情看得很重,再加上如果事情没有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就容易让她们缺乏自信、苦闷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谓是用心良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他们安排好了以后的学习生活,孩子的游戏时间与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中国的父母更重视孩子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但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发展。所以现在的孩子虽掌握了很多技能,可是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现在看来情商教育同智商教育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心理学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孩子缺乏情商教育造成的。中国的孩子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特长,中国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情绪、情感、人际、挫折、意志、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即情商教育。 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影响深远,刻不容缓。做好情商教育,必须从正确认识情商教育开始。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定向思维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正确地认识情商教育,情商教育始终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家长方法不当 情商教育在家长中的误区普遍分为三种
有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为了什教孩子方便,便编适一些缘由来吓唬孩子这种作法是很不好的,因为孩子神经细胞的机能较弱,耐受力较低,许多外界的刺激对孩子的神经细胞是沉重的负担。而且孩子渲泄心理吸张的机制也还很差,吓唬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损害,轻则精神紧张、遗尿、夜里睡不安稳、经常做恶梦等,重的则会出现神经、精神性的症状,会导致孩子没来由地产生恐俱感。幼儿的恐惧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克服,长大后,男孩可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以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起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 学前期是发展孩子想像力的最佳时期,孩子想像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其中的一个麻烦就是想像力引起孩子的恐惧。大人们可以发现,4--5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各种恐惧,孩子们怕黑暗、怕外星人、怕骷髅、怕幽灵、怕鬼怪等等。孩子的
意志,毅力从哪里来?心理学家认为,意志也是教育的结果。又强调,孩子成人后的意志坚强与否,一般是由儿童时所受教育决定的。并指出,教育孩子坚强意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给孩子增加一点困难,施加一点压力。俗话说,困难是意志的磨刀石,就是这个道理。人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意志才能得到磨炼。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大多数的父母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凡事顺顺当当,不遇或少遇麻烦。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又往往是急急忙忙帮着应付,甚至包办代替。有些人还认为这是做父母的天职,是对孩子的爱护。殊不知,这不利于孩子坚强意志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不知不觉地害着自己的孩子。 有人对今天的小学生做过调查,发现大都依赖性强,怕艰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便孩子老是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舒适、安逸的环境里,缺乏锻炼的机会。 困难是个压力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曾经因为与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分离而焦躁不安。但是,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王晨阳副主任医师提醒,如果儿童在父母离家与分离时,表现出不恰当的过度的影响功能的焦虑时,而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就可能罹患了分离性焦虑障碍。 王晨阳指出,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重复出现被绑架、被伤害或父母死亡的噩梦;年龄大的孩子则担心家人离开自己后出车祸,或自己被拐骗等,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上学,即使勉强去,也经常哭闹,有时出现头痛、腹痛等症状。拒绝上学在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中十分普遍。当然,导致不愿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分离性焦虑仅是其中之一。 据王晨阳介绍,分离性焦虑的主要表现有:对与家人离别感到过度焦虑,与孩子的发育水平不相称;持久地过分担心不幸事件会把自己和主要依恋者分开;长期因为害怕离开家长而不愿意上学或去其他地方。 儿童罹患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比例高于青少年,男女相似
人们都知道,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做父母的都希望拥有身心健康的孩子。那么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想有健康的身体,先有健康的心理,为了让孩子的个性性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是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孩子情绪健康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和能力的增长,孩子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增长,他们己经学会了自己玩耍,生活上的许多小事也可以部分的自理,并且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情感会日渐丰富,而且还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一阶段,他们所需要的大人的情感关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和1岁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心理健康在早期,尤其是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主要是情绪健康。3岁之前孩子个性性格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情绪的德定性。要注意创设一个和请欢快的生活环境。当孩子生活
自信的孩子能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自信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父母对孩子来说都是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所以成人要起到典范作用,加强自身修养,遇事要持积极态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树立起自信的观念,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和迎接各种挑战。 1、让宝宝带领着你玩 和孩子玩耍时让宝宝领着你玩,在玩耍中建立自信。陪他玩他有兴趣的东西,这会让宝宝有极大的动力学习相关的新技能。 2、鼓励宝宝去做他一直不敢做的事情 有挑战的事能增强孩子的勇气,对宝宝有难度的事情,可以帮助他分解成几个相对容易的步骤去完成。要让他知道你相信他能做到,即便他还没准备好去做,你也不会觉得失望。 3、让宝宝承担一些责任 可以让宝宝做家务,但不要超过他的极限,宝宝觉得自己有用和被其他人需要对建立自信很重要。 4、成功纪念册 用相机记录宝宝
现在,很多家庭里母亲掌握着孩子教育的主动权,父亲往往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 某位心理学家,有这样一种比喻将父亲的影响力比作“离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它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我们形成完备的人格。父亲的影响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影响最大,在婴儿期、壮年期、老年期影响较小。 婴儿时期:在婴儿期,孩子主要依赖母亲。因此,看似出生时早已剪断的脐带,实则还存在于母子的心中。此时,父亲恰恰要充当加速母子分离的角色,以便形成正常的等边三角的家庭模式。在这个阶段,父亲应该多抱抱孩子,和他们建立感情。
孩子压抑时会表现出来以下情况: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3、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邻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4、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
孩子再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从小在否定和贬低中长大,那么狠容易形成自卑的心态。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呢?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进入了一个误区——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强加于孩子,并坚定地认为这样就是爱孩子。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如果孩子觉得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对自己不断的贬低、限制、憎恶或是其他消极的态度及看法,那么它的能量就会消散减弱,自身就会变得懦弱,成为被生活击败的牺牲者:“如果我不喜欢自己,就会贬低自己、惩罚自己。对于生活,我总是很恐惧,觉得自己无能,从而形成了一种状态:以受害者自居,不思进取,我盲目地责怪自己并加罪于他人,一会儿屈服一会儿暴虐,将自己的过错推却于他人。”有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暴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