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测孩子的自控力 1、当孩子在饭桌上提出“想要一个游戏机”的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当下的反应是: A.、耍赖,哇哇大哭 B、翘起嘴巴,拒绝继续吃饭 C、平静地问原因,并表示等下再谈 2、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孩子正在客厅里玩玩具,他当下的反应是: A、不肯叫人,自顾自玩 B、赶紧躲回自己房间去 C、叫人,并配合回答客人的问题 3、孩子在幼儿园里做游戏的时候输给了别的小朋友,他当下的反应是: A、乱扔东西,恨赢
一位数学家说过,搞数学不必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靠一个人的意志和钻劲。法国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谈到他成功的经验时也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可见,意志、毅力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意志,毅力从哪里来?心理学家认为,意志也是教育的结果。又强调,孩子成人后的意志坚强与否,一般是由儿童时所受教育决定的。并指出,教育孩子坚强意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给孩子增加一点困难,施加一点压力。俗话说,困难是意志的磨刀石,就是这个道理。人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意志才能得到磨炼。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
性格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
孩子性格偏执怎么办? “偏执”一词源于希腊语,是指走极端的意思。偏执的人在思维和行为上明显脱离现实而又坚信不移,且说服教育和生活经验均难以改变或纠正。这样的人常常敏感多疑,或者说多疑是偏执的伴随症状。 具体表现如下: 1、敏感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预期自己会遭受伤害和摧残。 2、存在一种先占观念,即,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常表现为怀疑朋友或同学的忠诚。 3、固执已见,常常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 4、记恨,不能宽容并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 5、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强;无端地自卑,常感到自己爱轻视,并且立即报以恶眼与反击。 6、主观性强,有较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但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约3/4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该障碍患病率约为0.1%,约75%的患者存在社会适应障碍,约50%的患者需要终生的照顾和养护。它是导致人类精神残疾的重要原因,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孤独症目前病因还不清楚,尚无法治愈,但获得早期识别和治疗的儿童当中很大一部分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在美国,三岁以前诊断出孤独症并得到恰当治疗的儿童有50%的可能性能够在适当年龄从学校毕业。早期识别可以实现早期治疗,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早期识别不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孤独症的特征就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孤独症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很多细微的线索有可能被我们忽视,尤其是高功能的孩子,我们不太容易发现。
自立不是不理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模仿,他在蹒跚学步时,摔倒了,没人管他,他又从什么地方能学习到关心人呢?他模仿什么呢?那就是“不管”啊!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当孩子跌倒或被碰撞而哭泣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就会造就他相应的性格特点。所以,孩子摔倒了不扶是对的,但不理就不对了。而站起来一定要理,因为从头到尾都不理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后果: 第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呵呵!说了叫你别跑
慢性子——龟宝宝的教育法则 这类宝宝并不是头脑不聪明,而是性子沉稳些,行为动作反应也慢些,相对来说发育得稍微迟缓了一些。 科学研究发现,只要父母们能用正确的
宝宝暴力倾向测试 1. 宝宝是否总是对你“大打出手”? A. 是 B. 否 2. 宝宝是否经常莫名奇妙的“雷霆大怒”,并伴有长时间的哭闹? A. 是 B. 否 3. 宝宝是否喜欢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A. 是 B. 否 4. 宝宝经常故意把你刚刚收拾好的东西搞乱,看着你忙忙碌碌的样子,他却在一旁自得其乐? A. 是 B. 否 5. 宝宝是否经常对自己&ldquo
宝宝合作能力的发展 0~1岁:合作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能力,在宝宝降生后的第一年里并不具备。 2岁左右: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宝宝的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且得到发展。这时正好是宝宝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宝宝的思维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转折,就是开始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我
孩子的第一个心理发展期是2岁以前,是依恋期。2岁以前,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形成一种亲密依恋,不仅孩子需要依恋你,你也要依恋孩子。这种依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秘密 尊重孩子,也有不想说的秘密 当我成为爸爸这个角色后,我发现,不管跟我们家的孩子感情再怎么好,也不见得每件事他们都愿意说,虽然,我们渴望多多了解他们,但我相信对孩子绝对的尊重,是可以让他们敞开心胸,愿意分享小秘密的不二法门。 在我们家也有“三不!”政策喔! 1.不偷听电话! 2.不偷看信件! 3.不偷看日记! 有了小时候的惨痛记忆,
你一定希望孩子具有一个好性格,那么,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作为父母,在塑造孩子性格上须注意什么呢? 1、婴儿期:信赖-不信赖 此阶段,婴儿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如果婴儿与亲人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就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出现情绪问题。 2、幼儿期:自主感-羞愧 及怀疑自我意识萌芽,但饮食和大小便等还要依赖成人,所以,在此时宝宝身上,“违拗性”与“依赖性”会交替出现。 3、学龄前期:主动-内疚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加强,但当主
“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他常用这种方法向父母要东西
宝宝总是用哭声去代表心情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收集了婴儿“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的哭声,并根据这些哭声的特征,研发出可以自动判别婴儿哭泣理由的程序。这一程序的准确率为66%(是盲目判断的准确率的3倍),基本上可以判读婴儿哭泣时的心情。目前,我们正准备将其应用在育儿和临床领域。 为了
1岁前的孩子,基本上是个体活动。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也会发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对方的玩具的现象,但"矛盾"一般不会激化。有时,孩子甚至会自动将玩具扔掉,或者递给别人。当然,如果他吃奶时,奶瓶被抢走,他会大喊大叫,这在双胞胎之间常发生打闹,因为没奶吃会"危及"他的生存。 3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有一定发展,不仅意识到自己独立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已能清楚地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且头脑中有了物主代词"你的"、"我的"、&quo
你带着宝宝到饭店参加同事聚会,因为有人还没到,所以大家只好聊天等待,而宝宝已经饿了,他要吃已经上桌的饭菜,你不允许,要求宝宝再等一会儿。这时,你的宝宝可能是什么反应? ①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问妈妈:“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④他开始翻妈妈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⑤他盯着桌上的饭菜,禁不住吸吮手指。 ⑥“妈妈说如果今天听话,明天就带我去游乐场。&
内因: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注意 在2~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虽然已有初步的主客体区分能力,但是自我的认定还是主要来自客体,特别是成人的评价和肯定。孩子的思维还保持了幼儿自我中心的特点。一方面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注意,另一方面不太容易意识到别人的需要。所以在客人到来的序幕中,孩子往往演得非常出色。但是当大人们开始谈论自己的话题时,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大人的需要。心想:凭什么说撤就
儿童恐惧的内容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会有所不同。 6-10个月的婴儿害怕陌生人。陌生的面孔会使婴儿感到不安。8-12个月的婴儿最怕被遗弃,他们并不明白消失的父母很快会回来。所以这一阶段父母应避免长时间与孩子分开或忽然不辞而别。 2-3岁时,孩子很可能害怕黑暗和蒙上黑布的脸。这时的孩子已能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当这些表情变化消失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4岁左右的孩子感情特别脆弱,一点不舒服便会大惊小怪。 到了学龄阶段,各种害怕心理都可能产生,如:怕雷电、流血、凶恶的动物、恐怖的电影镜头等。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的方法很多,传授科学知识,教孩子
环境决定论: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的起跑线 “寒门子弟有没有春天,那是社会的事儿!”环境决定论者如是说。没错,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不平等起跑线从婴儿一出生便已存在。密歇根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塔玛拉•哈利(Tamara Halle)等学者发现,早在出生第9个月,相比于那些高收入家庭的婴儿,低收入家庭的婴儿在探索物体、表达能力、早期问题解决能力、物体命名能力等多个认知发展方面都明显落后。而在2岁时,这两组婴儿之间的差异更是翻倍增长。更有长达十年的
1.不树坏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现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比如,当快递公司打电话告诉你东西弄丢了,此时你可能会怒不可遏,但此时千万别对着电话大喊大叫,孩子会密切关注你的一切表现。最好避开孩子后再和快递公司理论。 2.学会“冷处理”。 孩子向大人表达愤怒,大人也会不知不觉地火气顿生。生气会传染,所以家长最好给孩子立规矩。比如,“在咱们家,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要心平气和,不许情绪失控。”或者对孩子的愤怒情绪进行冷处理。比如,“我现在要离开一会儿,咱们稍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