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两、三岁孩子的数学智力教育
    两、三岁孩子的数学智力教育

      2--3岁的宝宝有了简单的数学能力,会数简单的数字。因此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要愿意做一个用心的父母,不论是和宝宝一起用餐、游戏,还是带宝宝外出游玩,都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随时随地来对宝宝进行数学智能训练。   1、数一数楼梯上的台阶   对于孩子来说,长长的楼梯有时会让孩子感到疲惫而无味,但是倘若家长能有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宝宝的数学智能有所提升,而且也会增加宝宝上楼梯的乐趣。妈妈可以故作神秘地问宝宝:“你知道这段楼梯有多少台阶吗?”“咱们数一数,看谁数得对?”这样宝宝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就会兴致盎然的一步一步的边走边数楼梯的台阶。   2、宝宝买东西   宝宝往往固执地要去做而大人不愿让他们做的事情,其实,家长何尝不可放手一下,也让宝宝过一下瘾呢;增加宝宝的各种体验,让宝宝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这样还能为宝宝以后的

  • 0-3岁宝宝语言能力发育特点
    0-3岁宝宝语言能力发育特点

         宝宝3个月大以前都是用哭声表达所有意图的。出生6周后能发出“咕咕”声,这就是牙牙学语的开始,也是语言发育,特别是发声的基础练习。宝宝能说话,得益于无数次的听和重复。所以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在给宝宝换尿布、洗澡或者喂奶的同时,要多和宝宝说话。孩子的语言能力在1岁后开始快速发育。虽然有些个体差异,但最迟也不会超过2岁,所以不用担心宝宝说话晚。   语言发育情况   0~1岁   ·出生~1个月左右 | 哭声没有分别。   ·1~2个月 | 用音调、强度不同的哭声表达需求。   ·2~8个月 | 反复发出由生母和韵母合成的声音   ·3个月左右 | 如果成人学婴儿的声音,婴儿会做出反应。   ·8个月左右 | 模仿他人的声音。   ·11~12个月 | 用简单的行

    标签:语言能力
  • 孩子的同情心哪去了?
    孩子的同情心哪去了?

                                 什么是同情心呢?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在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其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是“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一种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它既是道德情感的一种,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是社会道德的根本,也是社会责任的前身,;是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共同基石。   而为何我们现在的孩子却缺少了同情心呢?   1、社会的发展相成和成人的思想行为灌输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

  • 悉心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悉心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

  •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专心吃饭?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专心吃饭?

                                                  定时、定量、专心进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之一,也是增进幼儿食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食欲又是保证幼儿摄取足够营养素、维持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为使婴幼儿做到定时、定量、专心进食,家长应尽量促成幼儿形进食的条件反射,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进餐环境保持安静、整洁

  • 从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从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孩子这种素质,能使他们在没有外界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游戏就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活动,因

  • 什么是儿童的性别意识?
    什么是儿童的性别意识?

                                          心理学上讲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的性别意识包括性别辨认、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三部分,我们上面谈到的孩子的通常表现就属于性别辨认,即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或他人所属的性别,自己是男是女,别人是男是女。意识到自己或别人属于何种性别,可导致儿童按一定的性别角色做事;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能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

  • 要让孩子学会宣泄
    要让孩子学会宣泄

                                  渲泄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心中的积郁得到疏散和吐露。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渲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精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精神创伤,一辈子刻印在心中。美国心理学家马考贝认为幼儿的行为是缺乏思考的,冲动性是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婴儿期和幼儿初期,幼儿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不加以控制和掩饰;到了幼儿晚期

  • 幼儿习惯和教育模式的养成
    幼儿习惯和教育模式的养成

                   幼儿生活习惯及养成教育模式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学规律父母必知
    心理学规律父母必知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

  • 孩子爱争宠怎么办?
    孩子爱争宠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有时会觉得父母偏心,心理专家表示,作为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否妥当,能否让他感受到呢?   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喜欢被宠爱,渴望一种看得见的关爱,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   心理专家建议,父母首先要明确告诉孩子你们的爱。例如说出你爱他、亲他的脸、牵他的手、拥他

  • 要怎样防止宝宝脾气失控?
    要怎样防止宝宝脾气失控?

                 怎样防止宝宝脾气失控   1.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   每个宝贝的控制力都不太一样,有的宝贝能较长时间地控制自己,但是另外一些宝贝则根本就难以控制自己,他们总在不停地动来动去,一会儿对这个好奇了,一会儿又对那个好奇了,似乎永远也没有可能受到约束。尤其带着宝贝逛商场的时候,如果妈咪翻来覆去试上5-6套服装,或者父母在一起没完没了讨论该选择哪件家具的时候,谁也没法指望宝贝能够老老实实待在一边等待父母做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并且在他厌倦之前尽快结束这种他无法忍受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宝贝失去控制。   2.给予持续的鼓励或奖励   3岁内的宝贝非常看重父母的评价,因此,至少每1-2分钟表扬宝贝一次,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每次带

  • 反抗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反抗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有些孩子,反抗行为特别强,父母说东他偏说西,你让他干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尤其是许多3~8岁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为什么有反抗行为呢?   一、孩子反抗行为的分析   怎样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呢?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表现,特别生气,觉得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孩子,真是倒楣。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3岁孩子几乎是与“反抗”连结在一起的。这期间的幼儿正意味着人生第一次“危机来临”。此期间孩子不管什么事都要反对,无论叫他做什么,他都说“不”;即使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要别人先说或先做了,他就不高兴。当家长的对这类“反抗”要有正确认识;孩子并非故意反抗,他们是有理由而反抗的。1~2岁时,体力逐渐增强,到3岁时许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

    标签:性格心理
  • 解读任性宝宝的心理需求
    解读任性宝宝的心理需求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生活中,常见一些孩子因为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大喊大叫惹的大人手足无措。很多人认为孩子任性有天性的原因,也有家长过分溺爱的原因,其实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现在我们一起解读任性宝宝的心理需求。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比如,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

  • 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家长都该做到的,究竟心理健康的宝宝是什么样的,本文列出5个特征供妈妈参考。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助他们做一个优秀的人。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

    标签:儿童心理
  • 轻松应对孩子的不情愿
    轻松应对孩子的不情愿

                                宝宝不愿与人分享   涛涛的父母是来北京创业的山东人。平常生意比较忙,也没时间管教他,他想要什么家里就给他买什么,后来幼教的老师打电话反应:涛涛在幼儿园经常“耍单”,有什么东西都不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这才引起涛涛父母的注意。   宝宝不愿看医生,不愿吃药   夏季是宝宝患腹泻,痱毒的高发季节。大兴医院儿童门诊室外,张女士正在耐心地哄着自己两岁大的孩子,张女士告诉记者:从早上到现在,宝宝一直都在哭,说什么都不来医院,而且就算看完医生,宝宝吃药也是个麻烦的大问题

  • 四句“牢骚话”千万说不得
    四句“牢骚话”千万说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最常见的牢骚:   一、否定宝宝人格   “烦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么这么笨!”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正确方法: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影响孩子对妈妈的信赖   &ldquo

  • 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注?
    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注?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二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

  • 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障碍?
    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障碍?

                  孩子和以前比是否有变化?   很多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孩子目前的表现和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而早期发现的。比如,以前孩子活泼开朗,学习成绩及同学关系良好,但是近来却寡言少语、成绩明显下降,与同学逐渐疏远,对老师及家长也不礼貌起来……总之,和以前比,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和别的孩子比,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同?   可能孩子的表现和以前比较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和其他孩子比(特别是同龄孩子),却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别的同龄孩子可以说话、识数了,他/她却不能;多数孩子在幼儿园里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很“合群”,但是他/她却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只是独自玩耍,沉浸

  • 破解宝宝心情密码
    破解宝宝心情密码

                                                    场景一:母女间的小较量   孩子的行为:你1岁的孩子一进卧室就一头扑向一叠你刚刚叠好的干净衣服。你温和地对她说:“宝贝儿,别碰那些衣服。”她回头冲你笑笑。你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了:“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