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问答
对孩子,身教比言传更有用
●王秀江博士,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部长
●沈佳慧,亲子教育专家
●于博,宝宝树米卡编辑部主编
Q:不少80后家长自己小时候就是“熊孩子”,又该如何培养孩子懂规矩、讲礼仪呢?
王秀江:懂规矩、讲礼仪其实说到底是让孩子具备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而要让孩子具备这些能力,最好的引导方法还是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 关心、照顾、陪伴。学龄前的孩子,最怕失去父母的关心和关注,家长以此为杠杆培养孩子自控力,比如孩子去别人家有乱翻抽屉之类不好的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 感受到自己很不高兴,父母的爱暂时从他/她身上离开,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和控制。不好的方法则是关小黑屋、打骂、言语暴力等,这可能会产 生立即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沈佳慧:当孩子不守规矩时,不要马上大惊小怪。比如孩子打人了,不要马上说:“不准打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孩子通常不易接受(尤其打人成为 习惯的孩子更不会听,还会更进一步挑战你的权威)。可以蹲下来问他:“你为什么打他?”“因为他抢我的东西,”孩子可能会为他的行为编一些理由来合理化。 “那你打他,东西有抢回来吗?没有嘛!本来是小朋友不对,结果你成了打人的坏人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他的行为有所不妥。最后再告诉他打人,别人会是 很痛的。长此以往教下来,孩子渐渐就懂得大人的底线和规矩。
于博:身教比言传更有用,模仿是孩子的重要学习方式,家长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也别做。因此,在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之前,家长先要反省自身的 言行。很多时候,孩子不讲规矩是源于家长的“懒惰”,没有耐心教导孩子讲道理,孩子喜欢重复,需要多次提醒才能步入规范。同时,如果有老人帮忙带小孩,和 老人之间也要提前沟通好教育理念。
Q:过于强调规矩会不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王秀江:两者之间的度就是“是非观”,这是家长在孩子3岁之前就要引导其建立的。在3岁之前,家长就要明确哪些事情必须对孩子说不。孩子的天性 是喜欢探索,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家长都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度,并且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比如他们喜欢玩水,想尝试自己端水洗脚,却把水洒一地,家长要做 的是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不把水洒出来,怎样把地上的水擦干,而对于会发生危险、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却要坚决制止。
沈佳慧:讲规矩讲到变成“规定”时,的确会造成困扰。所以要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这些事不能做,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一定要 “马上”耐心地解释他犯了什么错,必须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可以缩短他玩乐或做最喜欢做的事的时间等)。此外教导者必须温和坚持孩子所必须遵循之规矩的原 则,不能看心情,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孩子不会天生懂事,必须靠大人一点一滴教起来,唯有耐心爱心和坚持。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