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切勿高高在上,一定要很好的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因为教育孩子,不只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为他创造一种很好的教育氛围,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感悟童心
我一再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感悟童心,因为儿童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那样,还没有发展出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出表达心灵的方式,更不会隐藏和掩饰自己的心灵,这时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这就需要成人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才行。孩子在表达他心灵的时候无法使用成人已经惯常使用的语言与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来表达心灵,这就是艺术。
我发现孩子在表达自己心灵时所创造的语言其实就像艺术大师一样,充满着独特与灵感。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对于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么独特与新鲜,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艺术品都得符合这样的条件。
一些成人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把孩子当成孩子,不如说当成宠物或者植物,或者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成人不能从内心感悟孩子那颗心的深层原因。孩子虽然是我们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只要教育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一条心灵的通道,与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气息。
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如果是相爱的,即使不拉手,也能感觉到从他们身体里散发出的那种融洽的气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靠得再近,你也感觉不到那样的气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当教育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氛围,我想凡是好的教育都会带有这个特征的。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了:主要不是靠老师的教,而是一种环境,像空气一样使孩子得到滋润。
在爱的基础地上
对我来说,爱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地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老师爱孩子了,才能找到适合于孩子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你。
而现在的教育中,一些老师与家长都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这怎么行呢?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放弃了物理学”。作者讲,在她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是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有天下午上物理课,老师发下来头一天做的作业本。她有一些做错的地方,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面重做,她又没做对。于是老师大加嘲讽:“是谁叫你这么做的?你真是笨到了极点。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把你生出来的!”老师骂她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看她,使她受尽了羞辱,从此,她的物理成绩再也没有好过,而且一想起物理都恨得咬牙。
或许这位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他想刺激她,但他的出发点错了——不是由爱出发,是由恨出发……
由恨出发,就会失掉了前提,导致教育的失败。孩子需要的是呵护与鼓励,老师这样做只能使她受到伤害而自暴自弃。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