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为何火?
原著小说网络书迷基础广
和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案例相似,电视剧《甄嬛传》也有一个先天的群众基础:网络书迷。如果要请熟读网络小说的人推荐“后宫类”经典文章,《后宫·甄嬛传》必定位列前三。从2006年底开始连载以来,《后宫·甄嬛传》一路受到关注。作者流潋紫当年以该书参加某网络原创大赛,在短短几日就创下六十余万点击量,五百多万条评论的战绩,出版社方面更给她开出10%的天价版税。著名出版人沈浩波曾这么评价这套书:“流潋紫开创了华语世界的后宫品牌,后续的所谓后宫和宫斗系列,都无法逃离流潋紫所创造的经典模式,只有她自己才能超越。 ”
在之后的两年里,这套描写架空历史之下后宫女性的情感和成长历史的小说出版了7本,而流潋紫原意只创作3本,后在粉丝的热情鼓励下才追加续篇。也是从那时起,书迷就开始设想该书翻拍成影视剧的演员归属和情节走向等,2010年电视剧开拍的消息更是炒热了这个故事。
“我连着看了一个星期才看完,很累,但很兴奋。 ”回忆起当初阅读的经历,书迷余小姐记忆犹新:办公室里的同事争相推荐这套作品,她用手机下载全套电子书,有3MB之多,“能写得这么长很了不起,还很有古韵。 ”据不完全统计,这套书目前已发售150余万套。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书迷的超高热情,也让电视剧的拍摄之初倍受争议。曾有很多书迷对电视剧将架空历史“落地”变为清宫戏感到不满,更有网友在论坛针对电视剧先期发布的剧照“挑刺”和“打分”。然而,该剧开机之时导演郑晓龙的预言堪称道破天机:“越多人骂代表这部剧的关注度越高,将来收视也越好,我要谢谢他们! ”
郑晓龙仍是“金字招牌”
从留学风潮兴起的年代留下的《北京人到纽约》,到献给走向金婚的一代人的《金婚》,乃至于他担划策划的《渴望》与《编辑部的故事》,郑晓龙这个名字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界的一面旗帜。早在郑晓龙宣称要拍摄《甄嬛传》之时,外界就已对这部作品寄予厚望。即便该剧最终“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依然成为同类题材作品的翘楚,这与郑晓龙的导演功力密不可分。 “他的作品从来没有被泡沫化、没有跟风,因此难以超越。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事实上,郑晓龙对这类宫廷题材戏的判断也与众不同。他不仅是最早相中这类网络小说的“伯乐”,也选择了一条“宫斗的残酷现实”路线,不同于一般古装剧将眼光聚焦于浪漫的“宫廷偶像剧”,“如果年轻观众将自己的情感、情怀、情谊毫无保留地投掷在虚幻的想象中,忽视对现实的关注,那就只会失望。我们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也要有责任和勇气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
郑晓龙在处理长剧方面也特别有经验,长达50集的《金婚》、《金婚2》就让很多电视剧望其项背。在处理长达76集的 《甄嬛传》时,郑晓龙也是游刃有余,该剧最初拍摄90集,为了剧情紧凑他痛下杀手剪去十几集。而这一举动,也让国产古装电视剧回归 “四大名著”时期的传统。流潋紫就感叹《甄嬛传》完全不显长,“94版 《三国演义》84集,《甄嬛传》在国内肯定不能算是史上最长的剧。何况,好剧不怕集数多,整部戏有舒缓有紧张,有欢心有虐心,很好地维护了观众的观看热情。 ”
改编剧本得郑晓龙真传
流潋紫本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曾坦言,最初写下《后宫·甄嬛传》时,她还是个大学生,在语言的把握和使用上有点不够节制,古诗词的使用也随心所欲。但在具体改编上,专业的还是导演郑晓龙,两人更在合作时结下深厚友谊。在流潋紫成婚之时,郑晓龙还专门赶去给她当了一回证婚人。可以说,流潋紫的编剧身份,是郑晓龙一手打造出来的,他不仅将自己多年的编剧经验倾囊相赠,还戏称流潋紫是自己的“关门弟子”。
“2007年我写到第三本小说时,郑导就跟我联系了,可他一直等我到2009年第七本书写完,才开始商量怎么做剧本,怎么订年代,找什么人做。整个剧本做了一年半,改了十几个版本。 ”据流潋紫回忆,她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会将各种细枝末节写得清清楚楚,也会保留原著中大量的古诗词,有时候甚至忽略了故事的主线,是郑晓龙手把手指导,要求将过分书面的语言 “落地”,“当然导演还是让我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台词和诗句。 ”她曾设定以唐代为背景,但最终还是转为清宫戏,“因为我很喜欢《红楼梦》,语言风格也比较接近,放在清朝更合适。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专制体系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将时代背景设置在雍正年间最具批判性。 ”
在流潋紫看来,最终的《甄嬛传》剧本,可以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虽然其中删减了一部分她个人很喜爱的人物和情节,但总体把握变得更精彩。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