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对宝宝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爸爸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对宝宝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爸爸该怎么陪孩子呢? 有研究资料显示,与爸爸接触少的宝宝,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多动、有依赖性等表现。 而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更强,在爸爸精心照顾下成长的孩子,更富有责任感… 下面看看爸爸需要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 和孩子一起做运动 从举高高开始,爸爸就要陪孩子做运动。 教给孩子勇敢,开朗的探索精神,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直面困难的勇气,这种日常的运动也可以拉进爸爸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的心理更健康。小跑步、玩球球等,是适合爸爸和3岁以内宝宝一起做的运动。 和孩子一起修理损坏的玩具 孩子的能力是需要开发的,而
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少吃点苦头,这样会感受到更多快乐,其实不然,对孩子的规划,体现父母的格局! 如果父母可以雌雄同体,齐心协力高格局地规划孩子的人生,孩子们可以少走多少弯路。 朋友郑新是家上市公司的CEO,是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对自己孩子要求非常严格。 从小要求女儿悦悦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是否对人有益、对社会有益,然后才是考虑事情本身的意义。 在悦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在外面给悦悦开生日派对。 有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把孩子放下参加生日派对,自己走了。说是等结束时来接孩子。于是这个小朋友便变成暂时的自由人物了。 小朋友把没吃完的生日蛋糕连盘带蛋糕,和喝完的果汁纸盒全部扔在地上。把地上搞得一塌糊涂,但是他却不承认是自己扔的。 还正在过3岁生日的悦悦严肃地对她的好朋友说: 你不可以撒谎!更不可以把
生活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总是采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但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家长如何管教孩子更简单有效呢? “你到底怎么回事?这学你还想不想上了。” “早就不想上了,让老师开除我吧。” 我呆呆的站在原地,不知过了多久才缓过来神。我承认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妈妈,可是我已经在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为什么儿子还是一如既往的令我失望,我想不明白为什么。 我以为这是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 儿子上了四年级,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孩子了,我就规定儿子回到家里必须先写作业。可是儿子拒不配合,于是我就威胁儿子如果不先写作业就不要吃晚饭。 开始儿子听了就乖乖的回到房间做作业,我仿佛找到了不得了的技能一样,只要儿子不听话我就威胁儿子“再不走,就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 “再这么疯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门”.........
在很多家长眼里,男孩是不可以哭的,因此从小就会教育男孩子“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是哭泣的权利,是没有男孩女孩之分的。 你生的男孩还是女孩? 你有没有想过,对待男孩和女孩哭,我们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如果是女孩跑着跌倒,哪怕只是手掌轻轻蹭破了一块皮,呜呜哭了起来,家长都会及时给予关怀:“哎呀,痛不痛?” 如果是小男孩,态度截然相反: “不就是破了皮吗?有什么好哭的?” “别再哭了啊!再哭就不是男子汉了!” “没出息,哭什么哭!” 尤其是第二句,恐怕很多父母都对儿子说过吧。 当孩子开始哭时,我们会心烦。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为一点小事哭起来,我们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恼火、不安、厌倦和愤怒。 于是,我们很多人就把“男孩”看成坚强和勇敢的代名词。 认为只有弱小的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就是那只描绘白纸的笔,因此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 有个二胎妈妈对我说:生活简直不能再丧了。 老大的课外班刚交完钱,老二的幼儿园又通知学费涨价,这边微信群里的消息叮咚叮咚响,家长们正在组织买新的净化器,那边老公打电话说全家出游的计划暂缓,因为婆婆生病住院了…… 她说:“每天面对孩子都没个好脸,原来觉得那些怨天尤人的主妇简直不可理喻,而现在发现自己越来越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种“箭在弦上”的高压紧绷状态,而且,把原因归结为没钱。 诚然,有钱是个好事情,但也未必都能让生活变得轻松。 网上有个帖子,说有人去支教,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外出工作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在孩子身上注入了大量的经济投入。 他们拼了命的挣钱,给孩子买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给
最近闺蜜常跟我抱怨,她家二宝两岁了,“性情大变”,从软萌小天使,化身矫情小恶魔。自我意识觉醒的小家伙,压根不听指挥,而且变身完美主义者,做啥事都得按他规矩来~对细节的执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吃饭,必须他来摆筷子,顺序不能乱… 出门他要开门,按电梯,别人谁都不许动… 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也得他定,绝不再任人摆布… 闺蜜的总结是:翻身小人要造反! 其实就是秩序敏感期作祟啦,不必惊慌,不必郁闷,一定要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因为,每个孩子都得来这么一遭。 既然躲不掉,想想怎么对付他才是正事~ Part1何为敏感期 说到敏感期,这是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概念。 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她指出: 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
孩子犯了错,难道就不管了吗? 最近有位叫开心就好的粉丝来咨询米蓝说,孩子犯错该不该惩罚?怎么惩罚? 是啊,现在挺多言论都是主张温和教育,说不能责罚孩子。但是相信很多家长都犯了难:孩子犯了错,难道就不管了吗? 其实米蓝觉得孩子有错不但要指出来,惩罚也不可少,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 只不过,惩罚不等于打骂,万一没注意,打伤了孩子,自己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而且还可能给孩子留下阴影。所以怎么惩罚孩子,就是个问题了,所以,今天米蓝分享几个亲身经验给大家,还是很科学的哦,可以参考一下。 这些惩罚方式,个个很科学? 惩罚有多种方式,而我们要说的当然是科学的惩罚,下次孩子做错事,妈妈们可以根据不同情景选择运用,可千万别只会大吼大叫哦! 肢体语言的暗示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好吗?面对这样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亲子教养的前提是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尤其那些做事刻板、思维僵化、性格执拗的“轴”孩子,更是让父母着急上火——你让着ta吧,自己觉得堵得慌;可你批评,ta更跟你对着干!大人越是指责和训斥,孩子越表现得强势而执拗,让你觉得蛮不讲理……但其实在孩子看来,你的指责才是不讲理!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其实是应变能力差的表现。从心理学的本质上看,这是孩子们在维持自身规则感和仪式感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最早建立起规则和秩序的阶段通常出现在3—4岁。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做事先后次序、物品的摆放顺序等规则较敏感,往往认为这样的顺次不可更改,只有服从某种特定的秩序,才不会受到惩罚。比如书是摆在书架上的,所以放在
为什么孩子一到学习就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老是抱怨太累,是不是孩子学习方法没有用对? 不管是我们小时候读书,还是现在孩子上学,班上总是有一群同学,学得轻松、成绩也很好。 按理说,一样的课本、一样的上课时间、一样的老师,为什么人家就能拿到好成绩,我们累死累活的成绩也不理想呢? 绝大部分的这种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上课走神、做作业不认真、细节处容易出错、做事拖拉易分心……千万别觉得是孩子不聪明,99.4%孩子的智力水平是相近的;根本上来说,在教育初期,影响学习成绩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注意力! 注意力不集中,有哪些表现呢?来帮宝宝自我评测下吧! ? 不能仔细注意细节,常发生粗心大意所致的错误; ? 在学习工作或活动时,注意力难以持久; ? 与之对话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家长们对孩子最好的陪伴是什么?这是最好的陪伴方法,你也许不知道,看看下文了解一下,这些陪伴方法适合0~2岁的孩子。 孩子洗澡之后,在合适的室温下,放一些轻柔的音乐,给孩子裹上浴巾,擦上抚触油,就可以给孩子抚触按摩了。抚触时,我们不仅和孩子有目光交流、语言交流,还和孩子有了有爱的身体接触,这对于发展孩子的五感也很有帮助。 TIPS:为小宝宝做抚触的最佳时段 在两次喂奶之间,宝宝的情绪稳定,没有哭闹和身体不适的时候。因为小宝宝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每个抚摸动作不能重复太多,先从5分钟开始,然后延长到15-20分钟。 切忌在宝宝过饱、过饿、过疲劳的时候抚触。 这个阶段,陪伴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陪孩子玩游戏。 人生中从来没有哪个阶段像0~1岁孩子发展、变化得这么快,这个阶段完全可以用“飞速”变化来形容
宝宝的春游装如何穿?面对春暖花开出游忙,爸妈该如何给宝宝穿衣?春天也是一年中气温变化最夸张的时期,忽冷忽热没有定数,对于刚过完冬的宝宝来说是一种考验,下面看看宝宝穿衣原则~ 春游穿衣原则 “春捂秋冻”不靠谱,适当增减才科学 在穿衣原则上,很多爸妈都会遵循祖辈传下来的老理儿“春捂秋冻”。讲真,我们所说的“捂”,并不是穿得严严实实,捂得浑身是汗,那会适得其反,“春捂秋冻”只是相对而言的。 早春,宝宝的衣服要注意防风御寒,宜宽松舒展、柔软保暖;宝宝的衣服不可骤减,要注意随着气温变化加减衣服,而且宝宝外出活动量会加大,穿得过多容易出汗,一遇冷风就容易引起感冒。 因此,外出活动时着衣以进行一般活动不出汗为标准。 穿衣遵循“上薄下厚” “上薄下厚”主要保护的是宝宝的小肚子和小脚丫。因为外出春游,宝宝
如何与孩子相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时候为了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真的是成功? 相关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经济状况越好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 01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回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的工作,我都没有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和小孩。” 我:“???”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民族,我们重视家族、重视血缘、重视宗亲,但很多时候,又在潜意识里崇尚为了出人头地而六亲不认。不带小孩、不理亲情,不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牺牲的资本。 看看西方,哪怕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不时会秀秀天伦之乐,奥巴马谈起自己的女儿时,脸上洋溢的幸福不亚于当上总统的那一刹那。 我是一个非常狭隘的人,在我看来,所谓成功,就是你身边
都说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较聪明,那么新手爸妈们要怎么做才能逗宝宝开心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他们发现,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发笑的年龄比一般儿童早,笑的次数也更多。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长到3个月左右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 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称为“无人自笑”。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 至于无人自笑,乃是婴儿在生理需要方面获得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这两种笑均有益于大脑的发育。 如何逗宝宝
你家的孩子聪明吗?有什么可以体现孩子聪明呢?孩子智商高的8个表现,来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几个吧! 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是有的孩子天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擅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了出来。 可惜90%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更没有好好加以培养,以至于孩子的天赋有时候都被我们父母埋没了。 有下面这8种表现的孩子,经研究后被认为是最可能具有高智商的,妈妈们千万别忽视! 爱笑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 尽管这不是完全可靠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 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笑代表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眼睛颜色深的孩子
不同于以前的“养儿防老”,现在的家长们更注重于孩子的教育和快乐成长,那么养女儿,怎么养长大后会幸福呢? “这孩子怎么一点也不让人省心呢,啥都学不会”莉莉当着自己孩子的数落她。有时候,邻居也会看不下去帮孩子一把。莉莉也不是不喜欢孩子,只是她更看重学习,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点,聪明点,可这孩子老是年级倒数。 莉莉也是想让孩子成才,老是数落她,先给她压力。只是时间长了,孩子早都麻木了,什么话也不听家人的。其实,培养女儿也是一件大事。想让女儿长大后幸福乐观,最好让她在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这样她的未来才会美好。 多给孩子点时间 孩子学习不好,脑子笨?爸妈别着急,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爸妈尽量多给孩子点时间,女生的小情绪比较多,比较敏感,所以爸妈尽量不要说一些伤人的话,给她的心里留下阴影。孩子学习不好,爸妈可以慢慢教,用时间让孩子理解。 多
生活中,总是会碰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应对呢?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呢? 云朵妈妈昨天来电话说,自己的宝宝脾气不好,经常很淘气。有的时候把自己气的,想跟孩子动手。但是又担心动手之后,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伤害,可是又不能不管不顾,所以想让小编帮她想想办法。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脾气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教育方式。我们常说一句话“宝宝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宝宝从出生时的什么都不知道,到后来的独立坚强,期间都在不断的学习。而父母就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宝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小编见过很多家长,他们都把孩子的任性、淘气、不听话等等的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但是,其实孩子的问题,也反映了家长的问题。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去质问孩子的错,却从来没想过是否是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方式不
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那么想要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家长该怎么教育呢?首先就得从培养学霸宝宝开始! 很多家长从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各种幻想,我家宝宝长大之后,肯定是学霸,基本上每个父母都会这样认为,我家孩子以后一定会上重点学校,学霸什么的根本不在话下,当然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些父母从孩子从未出生时,就各种担心自己孩子如果以后是学渣怎么办?其实,帮妈要在这里说的是,孩子以后能否成为学霸,其实从以下四点就能看出。 1. 做事情的专注程度 一般来说,在孩子小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吃饭的时候就容易跑神,被他的玩具所吸引,或者孩子上学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分心,这种并不是一种有益的现象。帮妈发现,在学校的时候,一般称之为学霸的孩子心理特别有数,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真的是有条不紊。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玩玩具或读书的时候,是一种聚精
教育孩子,对大部分家长们来说,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惩罚,打也好骂也好,除了给孩子带来创伤以外,对于行为矫正的效率是很低的。 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 和孩子讲道理?没用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的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8个月到六岁的孩子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在孩子用感觉认识世界的时候,父母却是在用头脑思考人生。 也就是说,大人和小孩,思维模式本来就不在一个频道! 很多家长在拿孩子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再会像父辈那样对孩子简单粗暴的一顿拳打脚踢,而是讲道理。对孩子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可是却没有什么效果。 讲道理是最低效的方法,不仅会造成孩子知行分裂,还会破坏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还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可有些孩子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让家长们好生着急,那么孩子反应慢是不是和智商有关系? 正确认识孩子的慢半拍 1.孩子发育会有个体差异 不仅会有发育早晚之别,脑部结构不同也造成反应有快慢。 2.每个孩子在学能发展上都有其优劣方面 幼儿背唐诗、数数等主要反映记忆水平,而孩子的学能发展水平是由注意、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高级思维和社交等8个系统组成,极少有幼儿同时在8个方面都表现得卓而不凡。 3.孩子的反应受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因为家长自身的素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以及对宝宝的环境刺激、训练频度等因素不一样,也使每个宝宝在学能发展上有优有劣,反应有快有慢。 4.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 前者外显为学
在大多数人眼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那么为什么会说爱有时会养出孩子的“心理疾病”呢? “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布莱泽顿、斯波克,还是希尔斯?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还是合作派?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