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不要舍不得对孩子说不,有时你的拒绝对孩子也是一种爱。孩子六岁前,一定要舍得对他说“不”。 孩子3岁前,哭闹反映出他身体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岁之后,哭闹常常伴随着孩子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 比如,想要买玩具,家长不给买,就哭。 很多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就心软了,之前的规矩原则都只能抛到脑后,乖乖答应孩子的要求,于是,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父母总是狠不下心对孩子说“不”。 拒绝孩子,他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委屈的小脸会一遍遍撕扯着家长的心;稍稍妥协,孩子高兴,自己心里也好受了,何乐不为呢? 就这样,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孩子不断放任自己,从来听不进道理,只懂得无节制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成长为一个自私、无赖的“巨婴”。 六岁前说“不”,是一项重要的早期训练 有些家长认为要给孩
养个小家伙真累人,小时候萌嘟嘟的超可爱,乖巧又粘人。可到了四五岁后,手脚利索了,整天上蹿下跳到处惹是生非,衣服没穿一会就弄得脏兮兮;有时候吃饭也不好好吃,东西到处乱放,做事慢吞吞。 好声好气说吧,他不拿你当回事儿;严厉批评他吧,小嘴叭叭的,还要跟你顶嘴……这时候,脾气忍不住就上来了,冲孩子那是一顿吼啊! 《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吼小小春的样子,隔着屏幕都吓到我了,也许在吼孩子的时候在他眼中我也是那么可怕。 旁边围观的群众都吓着了 面对失控的爸爸,小小春会勇敢而直接地面对。 “太难了,脾气上来了真的管不住。而且孩子做错事,不吼就可以解决问题吗?” @宝妈小可可:有次在陪孩子练琴的时候,因为磨蹭,我对他发火了,很凶。孩子一下子被我吓到,怔了一下,随即也非常大声、非常愤怒地对我吼
虽说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但是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父母真的不能做一只铁公鸡,一毛不拔,要舍得给孩子教育投资。 咱们起早贪黑地工作,不能只是为了赚钱,更要学会怎么给孩子花钱。 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什么钱花了对孩子好?父母心中一定要有杆秤。而想培养好孩子, 父母这辈子, 最不应该省的钱就是教育投资! 说起父母为孩子花钱,我就想起来我弟小时候的一件事。 他们学校组织夏季训练营,报名费500块。 放学回家弟弟兴奋地对我妈说:“妈妈,我想参加夏令营,你能不能给我报名啊?” “多少钱?”我妈问。 “500!”我妈沉默了,沉默就代表着她不同意。 “妈妈,行不行啊?” “你整天就知道玩,去了也学不到东西,不去了!” 听到妈妈这么说,弟弟一脸失望地走开了。
看到孩子磨磨叽叽,我们总是忍不住催催催,可是孩子催完后,以后还是会磨磨蹭蹭的,那么家长该怎么让孩子改掉磨蹭的习惯呢? 孩子做事磨蹭,吃饭慢、睡觉拖不说,穿个衣服都要半天,爸爸妈妈看在眼里,心要急天上去。 催吧,很可能越催越慢,还要发一通火;不催吧,眼看着计划好的事情就要推迟了。 其实,我们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解决孩子的磨蹭。 丁香妈妈今天请来了常润老师,给大家说说,面对孩子的磨蹭,家长该如何应对。 3 岁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 图片来源:123rf.com 正版图片库 无论 1 岁还是 6 岁的孩子,都会本能地讨爸爸妈妈高兴。家长的要求,孩子能做到的都会去做。 一般来说,3 岁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如果孩子做事情慢,一般有两种原因:动机不足或能力不够。 第
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往往会把自己惹得生气,孩子不听话给点奖励就好?你已陷入了育儿陷阱! 平台上经常会收到很多焦虑的家长提问:熊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熊孩子就喜欢恶作剧屡教不改,熊孩子学点什么都坚持不下来,这样的烦恼做父母的太熟悉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热心的“过来人”向你支招:“小红花”是个好东西,特别灵验。 我认识一个叫熙熙的小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吃饭困难户,上了饭桌东瞅瞅西看看,一顿饭吃一个小时都吃不完,时不时的还闹着要妈妈喂。于是熙熙妈妈玩起了“集赞”活动,好好吃完一顿就在日历上贴一个小红花,集满十个就能换一个熙熙最爱的可爱多。 这招一出,熙熙果然像是换了一个人,每餐都吃的又快又多,天天到日历上去看,离可爱多还差几个小红花。妈妈为此开心不已,既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又可以控制吃冰激凌的总量,真是完美。 在孩子
对待孩子,家长们都不会舍不得自己的爱,唯恐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爱,但是家长们也要知道,好的父母,都会有点硬心肠! 上周末,应邀去朋友家做客。 一进门,她九岁的儿子正在写作业,见了面,孩子主动打了招呼,然后继续写作业。 朋友在厨房忙活,过了大约二十分钟,她在厨房喊了一声:“准备开饭了。” 这时,她儿子就像收到了什么指令,迅速的把作业收拾好,装进书包放进了卧室,然后转身出来进了厨房。 接着,孩子从厨房端出了碗筷,一一摆在桌上,又把妈妈炒好的菜一个个端出来摆好,等朋友炒好最后一个菜关了火,从厨房出来就开始上桌吃饭。 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家小天真能干。” 她笑着说:“这没什么,每天这都是他的活儿。” 吃完饭,她儿子又帮着把碗盘收拾进厨房,这才回了自己屋。 我们俩坐在沙发上聊天,我主
生活中,很多家长会以做交易的方式来让孩子做成什么事,然而如果孩子习惯了和父母做“交易”,那么他就会越来越不懂“爱”。 “儿子,你去帮妈妈照顾一下弟弟。” “有什么好处吗?有我就去。” 面对孩子这样的回答,你是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还是用“我生你养你,你给我什么好处了吗”这样类似的话怼回去?或者,你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熊孩子是跟谁学会了“讨价还价”“做交易”,我没教过他呀? 一言一行,皆教育。还真别不信,其实是我们这些跟孩子朝夕相处的大人,把这种“交易法”,不知不觉地“教”给了他们。 孩子的“威胁”能换来我们的“妥协” 孩子:妈妈,我想吃面! 妈妈:好,那给你点一碗面。 (孩子看到别人点的菜先上来了。) 孩子:妈妈,我想吃那个。 妈妈:但你已经点了面呀。
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习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格局,孩子开学了,请逼他养成这些好习惯!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只是成长过程当中,环境不同,使得人的性情有所差异。 俗话说:“好变坏一刻钟,坏变好需一年”。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人的习性一旦养成,要改变会比想象中更为困难。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教育,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培养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控制情绪 就算是小孩子,也不能想发脾气就发脾气,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就需要父母家长去引导。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因为不喜欢爸爸妈妈开玩笑时给她取外号,生气地独自躲在角落。 这样日常的情况每个家庭都会发生,大部分父母可能只是简单说一句:“和你开玩笑呢,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某日午后,和果果在公园美丽的大湖边散步,看美景正入迷,突然听到尖叫声。 原来是一个约摸八九岁的小姑娘,大声冲妈妈喊,“我!就!要!去喂鱼!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耐心解释:“咱们没带食物.下次吧。" 听到这话,小姑娘开始急得跳脚,看那样子要嚎啕大哭,马上发作了。 果果看小姐姐伤心,想用自己的新玩具让姐姐转移注意力。 他走上前,拉长了声调问”怎么了.............?“ 一听这话,小姑娘喊的更大声了,她扭曲着小脸,又重重跺起了脚:“妈妈!他欺负我,我!就!要!去喂鱼!呜!哇!!.......“ 看到这情景,小姑娘的妈妈也急了,她一把将女儿拽到了路边的夹竹桃树下。 我也把果果带到一边:“姐姐特别想去喂鱼,喂不成,姐姐很失望。她现在的情绪特别激动。 我觉得让她一个人慢慢冷静下
一位大学教授,给自己刚考入大学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在信里,父亲给当时刚考上大学的女儿提了9点建议,涵盖了道德、专业、知识、恋爱方方面面。 这位父亲叫吴辉,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副教授。女儿吴阳去年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现在是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吴辉本身就很有故事:曾当过10年小学和初中老师,快30岁时才考研,后来还读了博士,直到成为大学老师。 吴辉是去年2、3月份开始写这封家书的,当时女儿还在读高三,他慢慢积累、酝酿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在高考前成文,高考结束后把信交到了女儿手上,这封家书改变了女儿的人生。 如今女儿正在上大学,考取雅思的同时,她主动参加了志愿者社和记者社这两个社团,还远赴鲁甸地震灾区服务,成为学校名人。 那么吴辉写给女儿的那封信,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一封惊动了教育部的家书》 宝贝,光阴似
父母对孩子能悲观教育吗?教育孩子一定要积极向上上进,为了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戒掉了悲观,接下来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请您不忘初心,相信人性,相信性本善,相信人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完美。(这个“人”指的你、我和我们身边的孩子) 当您看到婴儿时,您肯定会微笑,我说的没错吧。 那你为什么面对初生婴儿会有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笑呢? 您可能会说婴儿温柔,可爱。 但是不对,羽毛也温柔,您看到羽毛笑吗? 不会吧? 可为什么偏偏看到婴儿你会笑呢? 因为那是婴儿的美好触动了你。 那是生命的美给予了你。 那是你看到爱的样子, 那么请您保持这种爱的微笑,一直目送孩子长大。 不要期许,不要焦虑,不要犹豫,不要徘徊。 保持住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样子,微笑
孩子多大时该要分床睡了,孩子不愿意分床睡需要强制吗?今天跟大家聊聊关于分房睡眠的问题,宝妈需要了解的看看这篇文吧。 一、孩子多大可以和父母分床以及分房? 关于孩子应该多大的时候和父母分床,其实并没有特别一致的看法。即使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婴儿期就应该让孩子和父母同房,但是独自睡婴儿床”的建议,也受到了很多的争议和质疑。 因为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考虑与孩子的亲密感、操作实践的难易程度、以及现实情况等问题,还涉及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亲子互动模式以及家人之间的身体界限等因素。 同样,对于孩子和父母分房睡觉的年龄,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因为其中同样涉及很多的因素和考虑: 首先是孩子的气质性格特征,一个高度敏感、情感需求高的孩子,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他们的焦虑水平会更高,通常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开朗、热情的孩子,那么想培养孩子开朗、热情性格,家长该怎么做呢? 待人接物充满热情,不仅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广受欢迎、人见人爱的可人儿,还会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和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性格内向腼腆的人相比,开朗热情的人更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得到他人的认可,并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一个充满热情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对待新鲜的事物也充满着积极探索的欲望,而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羊热情、开朗、大方、活泼。但很多家长却认为孩子的性格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面对自己孩子怯懦、胆小、内向、沉闷的性格,他们除了叹气,别无他法,事实上,性格的形成也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性格尚来定型,如果家长在这个时
孩子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而去,独自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跑过来寻求父母的帮助,假如你二话不说,大包大揽地帮他们解决,会使他们养成懒惰、依赖别人的习惯。 依赖性一旦养成,和很多坏习惯一样,是很难改掉的。以后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想让父母帮助他们解决,丽不是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有时候不妨狠狠心,把孩子推开,让他们自己面对困难,自己想办法寻找解决的方案。 当然,把孩子推开并不是说对孩子不闻不问,恰到好处的鼓励和适时的指导是必需的。爸爸妈妈的鼓励会给孩子信心与勇气,而恰当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我们
生活中,有不少不懂感恩的孩子,他们总认为父母为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也会习惯性地将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受,而不会想到去关心别人、为他人付出。所以,孩子的感恩之心要从小培养,而父母就是他们应该感恩回报的最好对象。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重心,不能让孩子觉觉得自己拥有特权,而是告诉孩子,穿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互相关心、爱护。 比如,在给孩子夹菜的时候,不要忘记给老人或爱人也夹上一筷子;在工作疲惫或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有时也需要被照顾;在带孩子购物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买东西,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为其他家人挑选礼物,等等。 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享受的权利,而孩子也有为这个家
被娇惯坏了的孩子总认为父母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自己却丝:毫不懂感恩、不知回报。这就是孩子性格中最大的“魔鬼”——自私。 自私的孩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小公主”和“小王子”中,很多孩子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孩子缺乏爱心、不懂感恩,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过错,可以说“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的家长——因为太过溺爱孩子,只知道一味地付出,让爱泛滥,最终才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坏毛病。 宠爱过度、迁就过度都会让孩子因为只关心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这样性格的孩子长大后走上社会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的。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收起自己泛滥的爱,不能再对孩子无度地宠爱和迁就。要让孩子明白并体谅父母的付出与辛劳,要懂得感恩,替父母着想,关心父母。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抛弃自私,关心他人,真诚地为他人着想。 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务
兴趣爱好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有必要送孩子去兴趣班吗?面对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让不少家长犯了愁。孩子的兴趣该如何树立,如何保护,是家长朋友们很看重的。那么,家长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呢? Part1 在选择上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凭兴趣学习。家长要有端正的态度。不是让孩子学什么,而是看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根据孩子的爱好选择兴趣班。喜欢动手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一些手工方面的兴趣班,如书法、陶艺等;喜欢安静的小朋友,比较有耐心并且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他报名学围棋、科学实验等等;喜欢打闹的小朋友,他们好动、·很有活力,他们动作协调能力特别强,跆拳道·游泳·、武术等这些比较适合他们。 Part2 在选择之前带他去体验,尽量多去体验。孩子的兴趣本来就是变的,所以她一时的兴趣并不能代表她永久的兴趣。很多时候,她的兴趣不能算是兴趣,只能
小编给自己的未来构想是生一对龙凤胎,这样儿女齐全,也不用受第二次分娩之苦,那么双胞胎中的老大跟老二究是怎么界定的? 许多夫妻都梦想孕育一对双胞胎儿女,幻想着家里有两个面容相同,声音、个性、品味相似的宝宝会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就连许多电视剧、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心灵相通的双胞胎,但凡一方生病或遭遇不测,另一方就能感受到极大的不适和恐慌。 此外,想生双胞胎宝宝还有一个理由:对女性来说,生一次宝宝就要遭一次罪受,那种痛苦简直此生不会再有了。尤其剖腹产的女性,惧怕再来第二刀,索性不如一次生两个。 那么两个宝宝谁是老大谁是老二,通常人们是怎么界定的呢? 首先从妈妈肚子里被抱出来那个是老大,另一个是老二。但是今天小编要告诉大家,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一个。 就拿顺产的妈妈举例,第一个生出来的宝宝离宫口最近,离子宫最远,第二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玩游戏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是个很好的方法,很多游戏是大小宝宝都适用的,下面看看适合适合13-18个月宝宝的早教游戏有哪些? ●●● 一、让我来猜猜 翻箱倒柜是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我们可以设计翻盒子的游戏,让宝宝满怀期待的玩。 适合月龄:13~24个月 开发方向:视觉记忆、社交能力、语言发展 准备物品:各种盒子、照片 收集各种盒子,比如鞋盒、礼品盒等,打印一些家人的照片,或是常见物品的图片,贴在盒盖内侧。 和宝宝一起打开盒子,讨论盒子里的照片,等到宝宝会说话后,让他自己打开盒子说出照片上是什么。到两岁左右,还可以关上盒子,然后问宝宝哪个盒子里有妈妈的照片,哪个盒子里有玩具小车
都说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但其实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烦恼的,关于宝宝成长的这些“烦恼”,家长你知道多少呢? 从宝宝满1岁开始,初为父母的我们就开始有了成长的“烦恼”。宝宝为什么跟自己“对着干”,为什么喜欢拿玩具往地上扔,为什么用手直接抓饭吃,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干着同一件事情......如此多的为什么,我们是否知道宝宝这么做的深层原因?是否了解这样做的真正意义?这么做该不该管?这么做是否正确?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早教专家一起揭开宝宝执拗敏感期的神秘面纱。 1岁的孩子有哪些敏感期呢? 专家解答 1岁左右的孩子有口手敏感期,爬行敏感期、走的敏感期、抓握敏感期、语音敏感期、感觉敏感期等很多敏感期。 宝宝二十个月了。动不动就喜欢抓人,打人,咬人。尤其是对家里人最喜欢这样,对外面人就不一样了。 专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