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对带孩子特别上心,但就是有点“掉坑”,她儿子有任何一点不在她预设的情况中,她都要思考背后的原因很久,然后越想越复杂。总之,只要遇到情况,她就很懊恼,不是懊恼孩子,而是怪自己没能力,在处理方法上有问题。那么什么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于是除了帮助分析原因外,我总是劝她“不要对自己要求这么高”,确实我们有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这么苛责自己只会让自己更疲惫更焦虑。 其实,每个当妈妈的应该好好肯定自己,有时候也可以凭凭感觉,你觉得你家孩子应该宠一点,少给她那么多限定和做规矩,那就适当松一点;你觉得你家孩子就应该严格一点,说一不二,那也行,规则的前后一致比规则本身更重要。 而到底怎么评价我们自己做得好不好,不要“瞎想”咯,心理学家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果你家孩子有下面这7个迹象,就说明你已经将孩子抚养得很不错了。看完大家心里就笃定咯!
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那么聪明父母与平庸父母之间,有哪些不同呢? 当孩子好奇发问时 平庸妈妈:“你知道那么多干嘛?”、“本来就是这样的啊,你以后就知道了。”、“这个你没必要知道。”、“妈妈也不知道。”随着年龄的孩子的问题越问越多、越问越深,很多家长懒得解释就应付两句,敷衍过去,渐渐地孩子也懒得去问为什么了。 聪明妈妈:表扬孩子的好奇行为,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会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如果遇到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还会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 平庸妈妈:“宝宝,吃一口,你不好好吃饭不能长高啊。”、“你起床了吗?快点!上学又要迟到了。”、“你怎么作业没写完就去看动画片,快关上。”……不停地哄着孩子、催着孩子、督促孩子,试图通过和孩子讲
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上学,父母也跟着读书!”孩子写作业需要家长盯,孩子复习也需要家长陪!那么孩子到底在为谁读书? 这成为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共同的困惑。 我的堂哥,也跟我提起这个头疼问题。 小侄子两年级,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动画片,或者就捧着ipad打游戏。“XX,写作业去了!”奶奶的催促,都在他“嗯,知道了!”中没有了下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屁股坐在沙发上不用挪动一下。奶奶没辙,于是孩子的作业几乎都是等爸爸妈妈下班了才开始动笔,并且还必须有一个人坐在他身边盯着他做。只要你有事一走开,回头再看,他保准就在那玩笔头,玩橡皮了。 堂哥很头疼,一天上班累得够呛,回家还得继续在孩子身上花精力,并且常常是气得不打一处来:拨一拨,动一冬,哪怕明天要考试,只有爸妈不给压力,孩子从来不会多读一页书,多写一个字!该拿
随着”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为人所知,很多人会不满意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够好,那么一个好的原生家庭,父母需要做什么呢? 在最近的大众舆论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片段——小时候被父母造成了创伤,上学时被老师当众责骂,在学校里没有朋友被孤立... 在若干年后,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盛行的现在,他们回头看,趟出了一条血淋淋的路。 于是,当年的孩子长大后一转身,把矛头指向了“家庭”。 但一方面是血脉相连的亲情,一方面是在家庭中苦苦挣扎的自我,他们无处可去。而此时,家长也是一头雾水:“我已经给了你全部,你却回头指责我不够好!” 把个人成长的所有问题都归置于原生家庭的确不妥当,但孩子的行为与性格与家庭到底有关系吗? 不可否认的是:有关系!而且是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之前给一个青少年家庭做咨询。他们家有两个孩子,
做为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成为有出息的人,真的是种莫大的幸福。那么,家长想让孩子成才,就一定要舍得对他说“不”。 在孩子3岁前,通常会用哭闹来表达自身的痛苦感觉,在这时,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哭闹常常伴随着孩子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 例如:看到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哭。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闹,很多家长心都软了。哪怕觉得不合适,也禁不住折腾,然后投降了,于是孩子就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哭闹=妥协。 父母总是狠不下心对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总是不以为然:“没事的,这次就放任他,孩子哭闹起来自己心理也难受。 结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不断放任自己,也开始变得不讲道理,渐渐变成一个自私无赖的”小霸王“。 在孩子6岁前,跟他说不
打骂孩子养出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孩子非得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打是亲骂是爱吗?打骂孩子养出的到底是乖孩子还是叛逆少年? 说到这个话题,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现在都是法制社会了,那还有那么多打骂孩子的家长! 实际上,在我们中间,就是有那么一批爸妈,跟从着素质教育的大流,喊着“打是亲,骂是爱”,来掩饰自己对于孩子粗暴的打骂行为。 仿佛只要一切暴行都披上“爱”的外皮,就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打骂的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只要用力的吼孩子,骂孩子“没用”,成绩不好是个“废物”等等,幼小的孩子就会诚惶诚恐,感觉到一种如同利剑悬于头上的恐惧,从而在这种恐怖的阴影下迫使自己去做出合乎施暴者要求的行为。 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很多父母都有所误解。这句话不仅是指打孩子,还指用侮辱性的字眼辱骂孩子,如“
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很多宝妈表示惊呆了,不可能吧!很多人可能会诧异,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吗?这个病对孩子来说很可怕,有下面几个表现应该及早重视! 孩子,在我们心中都是天真无邪的样子,他们往往拥有健康的体魄,或者是充满着年轻的蓬勃朝气。 特别是15,16岁的青少年,在高中认真的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但是,在今年的1月14日晚8时左右,南昌一名年近15岁的男孩从9楼坠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年轻的男孩在自己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曾给这个世界带来不少欢笑,但我却无法为自己带来欢乐。希望我逝去之后,不要有人为我哭泣,我希望你们能欢乐的走下去……” 然后,这位15岁小男孩的临终遗愿并没有达成,平时和他感情很好的40岁父亲在他的头七跳楼自杀了。 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绝不是欢乐的背影,而是一个家庭的破裂,和父亲的绝望
做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 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 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最近北大博士生与父母决裂在朋友圈成了热议,看过他的控诉信,我理解他,像一个傀儡一样被操控了这么多年,而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一如既往,忽略他的感受,导致他与父母的心越来越远,最终决裂。如果父母稍微有点意识,也不至于此。 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父母高高在上,不打不骂,温文尔雅的操控自己的孩子。他们都说,我非常尊重我的孩子,不对孩子发脾气,什么事都和孩子好好商量,可是感觉孩子越来越难懂,
当孩子惹你生气了,你是不是吼他们呢?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你是怎么教育的?不要再吼孩子了,五大惩罚原则帮你搞定! 前两天,有个妈妈后台留言:“我的孩子特别淘气,前一秒还挺乖,后一秒就把我惹毛了,不管教他,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打他一顿,又很心疼,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相信每个家长都亲身经历过,不管多么温柔的爸妈,也免不了气上心头。可是惩罚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长大后与家长关系冷淡,或暴力倾向严重,亦或自卑、怕事。 在国外很多家庭,孩子犯错都会得到适当惩罚,却跟爸妈越来越亲密。到底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第一条: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往鱼池里扔石头,并且屡教不改。每次她都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也会耍赖,不肯去捡
近年来,各种“青少年杀母的新闻报道”时不时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引发很多人关于孩子不知道“感恩”的讨论,而前段时间我微博消息中一个孩子说“父母不配拥有我这么优秀的孩子” ,更是让很多人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感恩教育”。 我之前在《“冒昧说一下中国小孩”?确实挺冒昧的》的文末曾提到这个话题,但因为篇幅原因并没有展开聊,今天单独开篇具体来聊和大家聊一下。 感恩教育其实在咱们中国文化中一直都存在,无论是“结草衔环”,还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典故,其实都是在强调“感恩”。 但是,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我们却比较少看到具体操作的建议,甚至还存在很多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集中聊一下。 “感恩”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养成 通俗来说,感恩就是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世界和周围帮助自己的人都心存感激。我们要
想培育一位不用时时操心、成长顺利的好孩子,家长们该怎么做?你知道吗?一个有上进心、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学习精神的孩子,都来自拥有相似素养的妈妈。 那么要想培养一个不用操心的孩子,在新年伊始,不仅要做好孩子的学习计划,更要做好表率,计划好以下这7件事。 第一件事:做一个爱学习的妈妈要知道,你没有学习精神,家里没有学习氛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是早晚的。孩子也许会顶撞你:“你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凭什么让我吃苦受累爱学习?”你看,孩子作为父母行为的镜子,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父母的价值观。不爱学习的妈妈,难以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女儿钱瑗的功课我和钟书都没有管过,但我们一有时间就各占一张书桌。孩子爱读书的种子,就是父母爱看书的身影决定的。妈妈爱学习的内涵还不仅在于要吸纳自己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还在于要从头开始,学做一个合格妈妈。 教育,往往伴随着很
都说生个男孩女孩都一样,现如今,似乎还是女孩更受宠一点了,其实做一个男孩也挺不容易的,请好好爱他! 男孩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时间过得真快呀!你都是一个小男子汉了。” “不是,我是大人了,我长大了。” “你都是大人了啊,那一个人睡应该不会怕了吧?” “呃!” 然后就没了。 这些个小小的家伙怎么看都不像男子汉,有时候比女孩还害羞,有时候比女孩还胆小。 说好的男子汉的大度呢?一点都没有。 有时候一说就哭鼻子,那委屈的样子比林黛玉还要林黛玉。 但是皮起来,都是一个德行。 使不完地劲,打不完的架。常常惹是生非的也是他们。 但是我们不好好养育吧,还真不行。 因为会有一个好姑娘与他有关,因为他会成为一个丈夫。 有一个孩子也与他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说: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那么为什么老师爱说这句话呢?这句话有什么魔力呢? 新学期的家长会。 以前一起做出版的朋友又被点名留下了,他在群里把老师的话原原本本地贴出来给我们看。 最后还说老师为了安慰他,缓和一下气氛,跟他说:“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 他说听到这句话,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 是对孩子抱着很大的希望,还是在暗示自己要多管管孩子? 群里热闹哄哄的给他支招。 好几位妈妈说自己也曾收到同样的安慰。 看来老师的这句话的出现频率还真的很大。 可是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我觉得对父母说说,算是一种暗示,正确的解读应该是: “孩子……不好好学”,你该管管了,不要总是靠我们。 可是这句话不能让孩子听到。
现在很多父母都视孩子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自己宁可少吃少穿,也要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这种一味的付出可能变成溺爱,让孩子觉得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而当父母一旦没有给,孩子就会心声怨忿,最终成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在国外留学,从未打过工,生活费和学费都是向母亲要。可怜母亲在国内辛苦工作收入有限,最终无力承担他的费用。结果孩子在一次要生活费遭到母亲拒绝后,愤然搭机回国。当在机场看到前来接机的母亲时,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钱,给不给我”,而当母亲表示没有财力供其求学后,他竟然拿起刀捅向了母亲,一共九刀…… 现实生活中虽然这种极端的例子很少见,可是父母在外面辛苦赚钱,孩子在外面大手大脚花钱的、一身名牌的却不少。猫爸的一个表弟就这样,他父母就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他一年换一款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运动鞋都是几千块一双,而且年
生活中,很多宝妈生完孩子后,因为要继续工作,都把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带了,但其实,孩子还是放在自己身边的好。 我所在的公司年轻人很多,而且很多是家在内地,大学毕业后到新疆工作,之后就在这里成家生子、安营扎塞了。有了孩子,谁来带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按很多家庭的通用做法都是老人帮忙带,老人如果不便过来的,便将孩子送过去。前不久,碰到一个小妹妹,和我说起对孩子的思念之苦,几千公里的距离,一年一次年休假,再加上几个长假,一年也就是能见三、四次面,只能通过视频每天和孩子聊聊天。 我和她说,孩子一定要自己带,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她说,自己的爸爸是老师,现在已经教会女儿很多东西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她很放心。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其实我想说的心理健康和学会多少东西根本是两码事。 心理学研究发现:0~3岁是建立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孩子早年与
教育孩子,总会听到这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实际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事实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就是杰出的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都有下面这7个迹象,看看你做到了几个?如果你做到了3个以上,请给自己鼓掌,如果7个都做到了,你真的很棒! 孩子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或者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愿意告诉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很多父母比较头疼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但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区别只是
善良,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孩子学会对陌生人也充满善意之前,我们要先教会他/她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温和有爱。那么家长如何教会孩子善良呢?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懂得关心体谅父母亲人,这和吃饭、走路、说话一样,需要父母的教导。 1让女儿养小动物 研究发现,幼年、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往往比较细腻,心地也比较善良;反之,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则往往会感情冷漠。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丰富细腻的感情,年轻的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饲养小动物。 在玥玥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让她养猫,后来还让她养了一只鸟和一只小乌龟。周围的朋友都劝玥玥的爸爸,不要让孩子养宠物,一方面是孩子接触宠物不卫生,另一方面是如果宠物有个三长两短,孩子稚嫩的心灵会无法承受。 但玥玥爸爸却认为,只要家长掌握尺度,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就
当一个家长说:孩子,你知道吗?为什么我宁愿放弃50万,也要逼你去读书?那么这个家长是一个好家长。 开学了,你心情沉痛,抵触情绪严重。 昨晚我催你写作业,你有点烦,说“干嘛要逼我,你知道读书多痛苦吗”。 我当然知道,孩子。但我哪怕不逼你吃饭,也得逼你读书,再痛苦也没商量。 我活到四十岁,很多二十岁时的观念都被彻底颠覆了,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件事,我大概会坚持到死。 前几天我和朋友们玩笑式地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小学到本科毕业,一共十六年,如果这十六年不读书花钱,再出去赚钱,那么里外至少是五十万。 可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宁可放弃这五十万,强制孩子苦哈哈地去上学。我们又不傻,为啥非得干这种劳民伤财不讨好的事呢? 那是因为,读书,是回报最高的投入,是世上最光明最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过得比自己好,但是你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多少精力呢?这3件事上,妈妈越勤快,孩子越优秀! 谁说妈妈越“懒”,孩子长大后就越有出息! 不管假懒,还是真懒,在孩子的眼里,妈妈的行为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这些事大人都不做,我干嘛要去做? 相反,勤快的妈妈,绝对是模范妈妈。 因为她们总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有序,时间按排的也相当紧凑充实。 这样无形中就给孩子做出了勤快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以后,自己也会变得很勤快。 所以,妈妈的日常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 下面3件事上,如果妈妈参与得越多,孩子将来越有出息。 1勤于陪读 之前听到很多人说,妈妈陪孩子写作业的模样,像个催命鬼,不停的唠叨“快点写,马上都要十点了”,以至于打乱了孩子学习氛围,降低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要注意了,孩子有这4种表现,就是被宠坏的征兆!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是祸害。 1 小区里一位奶奶,前段时间带孙子出去遛弯。一时没注意,孙子把人家的车给划了,还被车主逮个正着。 气愤的车主对孩子训了几句,旁边的奶奶不乐意了:“孩子小,不懂事,你至于跟孩子一般见识吗?修修才几个钱?” 车主一听更生气了,就理论了几句。奶奶也不服软,打电话孩子爸爸:“孩子划了别人一辆破车,那人不依不饶的!太欺负人了!” 没过多久,孩子爸爸风风火火来了,把刚从银行取的钱扔到车主面前:“你这破车,老子买了!”然后从路边捡起砖头,当场把车玻璃砸了,还撂给车主一句话:“我儿子比你这破车金贵!”…… 然而没过多久,他家这熊孩子又闯祸了:跟另一个同学一起,把小区路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