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最怕孩子放假。全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平均每小时生一次气,两小时发一 次火,每天和孩子掐无数次架,真正是相爱相杀。 还有一个同事,朋友们评价她温柔可亲,她说面对孩子时自己也会瞬间变身暴君。面目可憎,令自己不忍直视。然而,又控制无能。 如果去数一数,自己每周、每月、每年冲孩子发了多少次脾气。也许,我们连数的勇气都没有。好心虚呀! 身为父母,最难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怎么才能够不发脾气?在父母咨询我的问题中,超过一半的是在问“怎么才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怎么才能冷静地对待熊孩子”“怎样才能对孩子更有耐心一点”。你看,当父母的,确实得修炼! 发火的时候,我们相当的理直气壮,深深地觉得就是孩子有错,才逼得自己不得不发脾气。可是,发完脾气后,又觉得后悔、自责、无奈……毕竟,如果可以不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谁想摆出一副狰狞的面孔、弄得鸡飞狗跳呢
家长们有没有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拖拖拉拉的,做事情一点都不干脆,其实孩子做好这几点,轻松解决拖拉磨蹭问题! 好朋友萍姐遇到了一件很苦恼的事情,6岁的儿子亮亮最近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吃饭,总是磨蹭拖拉,每天放学的作业都是等睡觉之前才想起来写,不提醒的话到第二天早上才完成,书包不愿意整理。吃饭太慢,最后怕迟到都是选择喂,甚至每天早上起床都是被拉起来的,上次上学走到路上慢吞吞,害得萍姐迟到,萍姐一气之下打了儿子,事后萍姐既生气又后悔,儿子这是怎么了,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呢。 通过亮亮的事例,相信很多的宝爸宝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面对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都会束手无策,首先我们要分析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原因,孩子拖拉主要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去珍惜时间,不会合理的去给自己安排时间,以下几点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现象。 1.在家做任何事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溺爱是对孩子有害的,可是很多家长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下面罗列十大惯子特征,请家长过目! Top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Top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那么我们可以用“教育”这只画笔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任何我们想要的模样吗? NO!!! 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的造物主,我们的遗传史,我们的老祖先。 在我们还是个受精卵的时候,我们就被赋予了“气质”。当我们在母亲的肚子里时,我们就已呈现出不同的“行事风格”——有的会隔三差五地踢妈妈肚子刷存在感,有的可以整整九个月纹丝不动。然后,我们出生了,虽然都是小婴儿的我们却是那么不一样——有的一碰就哭,一哭就不会停,有的却整天笑眯眯的。 生孩子之前总会畅想自己能生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可刚生出来一两岁就已经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了,于是心里还是想着——恩,没关系,我一定可以把她“教”成好孩子……正因为对“气质”(天性倾向性)缺乏了解,我们总是想着可以用“教育”把孩子塑造成我们喜欢的模样,然而可能会越来越糟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有原则,而做为父母,对待孩子更要有原则,否则教出的孩子往往会不孝顺。 窝里横的孩子,人前两副面孔 周末去朋友莉莉家玩,难得相聚我俩聊的很起劲。 这时,客厅里传来6岁孩子多多哭闹的声音,“坏奶奶,都怪你,把我的玩具弄脏了,你赔。” 奶奶赶忙去安慰,孩子一听来劲了,一直冲奶奶发脾气。 我问莉莉为什么不管,她的回答却令我讶异:“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孩子你跟他讲道理又不听,等他脾气消了就没事了。” 结果呢,奶奶带孩子下楼重买了玩具。 买的玩具跟孩子要求的不一样,原本不打算惯着他,结果孩子更加不依不饶。 事后朋友跟我说:“这孩子就是窝里横,也就敢在我们跟前这样,出了门你看他敢不敢?随便一个霸道点的孩子就能把他吓哭了!” 有时候,孩子在外人面前特别乖巧,尤其是在学校常受到
看到孩子不吃饭,不听话,很多家长都是一筹莫展、手足无措的,那么有什么招可以“治”孩子呢?一起来看看吧!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小孩刚满6岁,跟个小霸王似的,自己的东西乱扔不收拾,我们在吃饭他在玩,也根本不听父母的话,生气的时候甚至会乱骂人,打他妈妈。 是不是也有点像你们家孩子,家中小霸王,很不听话,你吼他骂他,反倒愈演愈烈,感觉没救了。 但鱼妈之前也说过,每个孩子的乱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要先要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都是因孩子所接受的奖励造成的。我觉得这句话就总结了所有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举个例子: 当一个2岁的孩子哭闹个不停的时候,父母抱起孩子努力地逗他笑,然后错过了本该睡觉的时间,那么,在孩子的意识里,
在平时生活中你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小朋友一点都不听话,其实别怪孩子不听话,是你心太糙! 如果孩子像成人一样,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知,孩子一定有很多委屈要说。 前几天倒春气温突然下降,我不得不又把毛拖翻出来,可倔强的女儿怎么也不穿,问她为什么?她就说不舒服。 爸爸推断是过完年孩子脚长了,我细致对比过鞋和脚的长度,没变,宽松的很呢。 排除掉合适与否的因素,以我的妈妈思想,那可能是孩子故意不想穿。 我想过很多办法。比如从亲子鞋的角度感化她,让她跟我一起穿;从熊猫的可爱(熊猫拖鞋)来吸引她。 结果,并没有用。 我严肃的问她:“到底哪里不舒服?” 她说:“鞋里有东西。” 我拿着鞋子左摸摸右看看,什么也没发现。如此反复后,我更加确定,她就是单纯的不想
未来有出息的孩子一定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吗?想要未来成功学习并不是最主要的,1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这种! 昨天,涵涵妈听说,隔壁的“清华弟弟”自从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是没做多久就辞职了。 听完老母亲的话真是让我感慨万千!想当初“清华弟弟”可是全小区孩子学习的榜样啊!一直那么听话的“清华弟弟”,现在是怎么了? 涵涵妈在网上随便搜索了几下,发现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问题。 小时候听话的孩子,长大反而没出息!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小时候想法越多,长大后成功的机率越大。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往往表现“不听话”。 你想不到的孩子“不听话”的好处 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不片面的接收父母的想法。这种思想的转换不仅是家长的单方面输出还有孩子的输出。 越不听话的孩子,她自己的思想越活泛,脑袋越灵光!
生完孩子后,很多宝妈还要回归职场,因此谁来帮助带孩子就成了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里的老人一般会来帮忙带孩子,但由于育儿理念不同,很多家庭也因此发生很多矛盾。 那么,年轻的妈妈有没有想过,老人的育儿理念跟自己不和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小丽去年生了个小帅哥,婆婆特地从老家赶过来帮忙带娃,好让小丽休完产假就能出去上班。小丽上班后,有时候婆婆怕孩子晚上吵影响了小丽休息,还特地让孙子跟自己晚上睡,就怕耽误小丽工作。 那天小丽洗完澡,去看儿子睡没睡着,却发现婆婆让儿子吃自己的奶,婆婆说:这样哄孩子好哄,一会儿孩子就睡了,特别省心。后来小丽的儿子添加辅食,小丽婆婆总会在吃饭的时候,把米饭或者馒头嚼烂,然后喂给孩子,小丽每次看到都觉得很别扭。 后来,小丽还是决定自己带娃,为这事儿,婆婆还感觉自己在家里被嫌弃了,闹得很不愉快。
我有个朋友对带孩子特别上心,但就是有点“掉坑”,她儿子有任何一点不在她预设的情况中,她都要思考背后的原因很久,然后越想越复杂。总之,只要遇到情况,她就很懊恼,不是懊恼孩子,而是怪自己没能力,在处理方法上有问题。那么什么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于是除了帮助分析原因外,我总是劝她“不要对自己要求这么高”,确实我们有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这么苛责自己只会让自己更疲惫更焦虑。 其实,每个当妈妈的应该好好肯定自己,有时候也可以凭凭感觉,你觉得你家孩子应该宠一点,少给她那么多限定和做规矩,那就适当松一点;你觉得你家孩子就应该严格一点,说一不二,那也行,规则的前后一致比规则本身更重要。 而到底怎么评价我们自己做得好不好,不要“瞎想”咯,心理学家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果你家孩子有下面这7个迹象,就说明你已经将孩子抚养得很不错了。看完大家心里就笃定咯!
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那么聪明父母与平庸父母之间,有哪些不同呢? 当孩子好奇发问时 平庸妈妈:“你知道那么多干嘛?”、“本来就是这样的啊,你以后就知道了。”、“这个你没必要知道。”、“妈妈也不知道。”随着年龄的孩子的问题越问越多、越问越深,很多家长懒得解释就应付两句,敷衍过去,渐渐地孩子也懒得去问为什么了。 聪明妈妈:表扬孩子的好奇行为,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会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如果遇到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还会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 平庸妈妈:“宝宝,吃一口,你不好好吃饭不能长高啊。”、“你起床了吗?快点!上学又要迟到了。”、“你怎么作业没写完就去看动画片,快关上。”……不停地哄着孩子、催着孩子、督促孩子,试图通过和孩子讲
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上学,父母也跟着读书!”孩子写作业需要家长盯,孩子复习也需要家长陪!那么孩子到底在为谁读书? 这成为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共同的困惑。 我的堂哥,也跟我提起这个头疼问题。 小侄子两年级,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动画片,或者就捧着ipad打游戏。“XX,写作业去了!”奶奶的催促,都在他“嗯,知道了!”中没有了下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屁股坐在沙发上不用挪动一下。奶奶没辙,于是孩子的作业几乎都是等爸爸妈妈下班了才开始动笔,并且还必须有一个人坐在他身边盯着他做。只要你有事一走开,回头再看,他保准就在那玩笔头,玩橡皮了。 堂哥很头疼,一天上班累得够呛,回家还得继续在孩子身上花精力,并且常常是气得不打一处来:拨一拨,动一冬,哪怕明天要考试,只有爸妈不给压力,孩子从来不会多读一页书,多写一个字!该拿
随着”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为人所知,很多人会不满意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够好,那么一个好的原生家庭,父母需要做什么呢? 在最近的大众舆论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片段——小时候被父母造成了创伤,上学时被老师当众责骂,在学校里没有朋友被孤立... 在若干年后,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盛行的现在,他们回头看,趟出了一条血淋淋的路。 于是,当年的孩子长大后一转身,把矛头指向了“家庭”。 但一方面是血脉相连的亲情,一方面是在家庭中苦苦挣扎的自我,他们无处可去。而此时,家长也是一头雾水:“我已经给了你全部,你却回头指责我不够好!” 把个人成长的所有问题都归置于原生家庭的确不妥当,但孩子的行为与性格与家庭到底有关系吗? 不可否认的是:有关系!而且是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之前给一个青少年家庭做咨询。他们家有两个孩子,
做为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成为有出息的人,真的是种莫大的幸福。那么,家长想让孩子成才,就一定要舍得对他说“不”。 在孩子3岁前,通常会用哭闹来表达自身的痛苦感觉,在这时,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哭闹常常伴随着孩子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 例如:看到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哭。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闹,很多家长心都软了。哪怕觉得不合适,也禁不住折腾,然后投降了,于是孩子就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哭闹=妥协。 父母总是狠不下心对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总是不以为然:“没事的,这次就放任他,孩子哭闹起来自己心理也难受。 结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不断放任自己,也开始变得不讲道理,渐渐变成一个自私无赖的”小霸王“。 在孩子6岁前,跟他说不
打骂孩子养出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孩子非得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打是亲骂是爱吗?打骂孩子养出的到底是乖孩子还是叛逆少年? 说到这个话题,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现在都是法制社会了,那还有那么多打骂孩子的家长! 实际上,在我们中间,就是有那么一批爸妈,跟从着素质教育的大流,喊着“打是亲,骂是爱”,来掩饰自己对于孩子粗暴的打骂行为。 仿佛只要一切暴行都披上“爱”的外皮,就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打骂的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只要用力的吼孩子,骂孩子“没用”,成绩不好是个“废物”等等,幼小的孩子就会诚惶诚恐,感觉到一种如同利剑悬于头上的恐惧,从而在这种恐怖的阴影下迫使自己去做出合乎施暴者要求的行为。 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很多父母都有所误解。这句话不仅是指打孩子,还指用侮辱性的字眼辱骂孩子,如“
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很多宝妈表示惊呆了,不可能吧!很多人可能会诧异,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吗?这个病对孩子来说很可怕,有下面几个表现应该及早重视! 孩子,在我们心中都是天真无邪的样子,他们往往拥有健康的体魄,或者是充满着年轻的蓬勃朝气。 特别是15,16岁的青少年,在高中认真的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但是,在今年的1月14日晚8时左右,南昌一名年近15岁的男孩从9楼坠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年轻的男孩在自己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曾给这个世界带来不少欢笑,但我却无法为自己带来欢乐。希望我逝去之后,不要有人为我哭泣,我希望你们能欢乐的走下去……” 然后,这位15岁小男孩的临终遗愿并没有达成,平时和他感情很好的40岁父亲在他的头七跳楼自杀了。 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绝不是欢乐的背影,而是一个家庭的破裂,和父亲的绝望
做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 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 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最近北大博士生与父母决裂在朋友圈成了热议,看过他的控诉信,我理解他,像一个傀儡一样被操控了这么多年,而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一如既往,忽略他的感受,导致他与父母的心越来越远,最终决裂。如果父母稍微有点意识,也不至于此。 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父母高高在上,不打不骂,温文尔雅的操控自己的孩子。他们都说,我非常尊重我的孩子,不对孩子发脾气,什么事都和孩子好好商量,可是感觉孩子越来越难懂,
当孩子惹你生气了,你是不是吼他们呢?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你是怎么教育的?不要再吼孩子了,五大惩罚原则帮你搞定! 前两天,有个妈妈后台留言:“我的孩子特别淘气,前一秒还挺乖,后一秒就把我惹毛了,不管教他,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打他一顿,又很心疼,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相信每个家长都亲身经历过,不管多么温柔的爸妈,也免不了气上心头。可是惩罚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长大后与家长关系冷淡,或暴力倾向严重,亦或自卑、怕事。 在国外很多家庭,孩子犯错都会得到适当惩罚,却跟爸妈越来越亲密。到底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第一条: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往鱼池里扔石头,并且屡教不改。每次她都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也会耍赖,不肯去捡
近年来,各种“青少年杀母的新闻报道”时不时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引发很多人关于孩子不知道“感恩”的讨论,而前段时间我微博消息中一个孩子说“父母不配拥有我这么优秀的孩子” ,更是让很多人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感恩教育”。 我之前在《“冒昧说一下中国小孩”?确实挺冒昧的》的文末曾提到这个话题,但因为篇幅原因并没有展开聊,今天单独开篇具体来聊和大家聊一下。 感恩教育其实在咱们中国文化中一直都存在,无论是“结草衔环”,还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典故,其实都是在强调“感恩”。 但是,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我们却比较少看到具体操作的建议,甚至还存在很多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集中聊一下。 “感恩”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养成 通俗来说,感恩就是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世界和周围帮助自己的人都心存感激。我们要
想培育一位不用时时操心、成长顺利的好孩子,家长们该怎么做?你知道吗?一个有上进心、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学习精神的孩子,都来自拥有相似素养的妈妈。 那么要想培养一个不用操心的孩子,在新年伊始,不仅要做好孩子的学习计划,更要做好表率,计划好以下这7件事。 第一件事:做一个爱学习的妈妈要知道,你没有学习精神,家里没有学习氛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是早晚的。孩子也许会顶撞你:“你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凭什么让我吃苦受累爱学习?”你看,孩子作为父母行为的镜子,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父母的价值观。不爱学习的妈妈,难以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女儿钱瑗的功课我和钟书都没有管过,但我们一有时间就各占一张书桌。孩子爱读书的种子,就是父母爱看书的身影决定的。妈妈爱学习的内涵还不仅在于要吸纳自己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还在于要从头开始,学做一个合格妈妈。 教育,往往伴随着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