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很简单,让他们感受到幸福的诀窍也很多,父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觉得幸福满满的小秘诀,你有做到吗? 幸福是什么呢?很多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表明,相比赚更多的钱、取得更高的成就,家庭关系融洽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其实,宝宝快乐无须去哪里玩,或者父母买什么给自己,宝宝简简单单一样能快快乐乐。那么,有什么秘方可以让宝宝保持快乐的好性情呢? 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和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努力营
你家有老人帮助你带孩子吗?那么父母一辈跟爷爷奶奶一辈的教育还是有些差别的,你家有隔代教育吗?明确第一责任人才是重点! 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妈妈生,姥姥养,奶奶定期来欣赏。”乍一听觉得有点好笑,但仔细想想好像很有道理。现在带孩子的主力军以姥姥、姥爷为主,因为婆媳之间有着一层天然的屏障。 所以为了家里的太平,很多妈妈会选择让自己的父母来带孩子。而姥姥、姥爷也是心疼自己的女儿,所以主动提出帮忙带孩子。 爷爷奶奶也是乐得清闲,定期过来看看孙子(女),临走的时候给点“辛苦费”,顺便指点一下“江山”。 中国式特色带娃:姥姥、奶奶一起带 姥姥和奶奶在带娃的问题上一定要追求公平,最终两位老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带孩子。 在小区里和早教中心经常可以看到,两个老人面带尴尬,同时看着一个孩子。两个人同时带孩子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会言传身教吗?很多家长在宝宝小时候就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这三种意识,对孩子未来有帮助! 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舒服感受,孩子眼神的真诚,会让人由心底滋生出一种幸福感,我们成年人眼中对优秀的定义夹杂了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纯粹的用这种标准定义孩子未免有失公平。 对孩子而言,优秀就是孩子单纯的有一个健康积极的性格,调皮淘气却又不失分寸,自信爽朗,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孩子幼年的教育,无非就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孩子自身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根本。 1.和善的对待别人的意识 不论一个人的内心有多么的强大,都需要朋友,而学会和朋友相处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小孩子们其实也不例外。 所以要教会孩子和善的对待朋友,和气善良,既不认可吃
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古都是一个大的命题,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总是自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可能都有这些习惯!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好学校的课程,现在的孩子总会有一两个特长班,可家长们又有了新的烦恼,这边花着钱给孩子报这班报那班,可轮到孩子“露一手”的时候,孩子总是不够大方,扭扭捏捏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 抛开性格因素,如果孩子总是不够自信,那可能是父母平时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你知道吗,父母有这几个小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1、父母不爱笑 有的父母平时总是一脸严肃,不苟言笑,这通常会给孩子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渐渐变得和父母一样,当他和其他小伙伴接触的时候,也很难和别人打成一片,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2、父母太抠门
在生活中,你会因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感到愧疚吗?给孩子灌输愧疚感是需要的哦,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家长需要做的! 不知道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形: 哥哥弄坏了弟弟的玩具,弟弟哭得很伤心,哥哥却无动于衷,有的甚至还表现得很高兴; 小孩子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碰到了地上,自己却无动于衷; 孩子踢球打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不主动承认错误,毫无表示; 为了给孩子营造所谓的轻松氛围,让他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我们就应该永远让他们“问心无愧”吗?愧疚感,一个通常被认为是带来孩子心理负担的负面情感,真的毫无作用吗?面对愧疚感,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天然会有愧疚感 和喜怒哀乐一样,愧疚感是一种孩子与生俱来的感情。大约在三岁左右,孩子的心理认知上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愧疚感。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如果弄坏了别
关于依恋,宝宝8个月大,请了阿姨来帮忙,白天可以,晚上就是不行,该怎么让宝宝适应呢?怎么才能让宝宝晚上和阿姨一起睡,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吗 我家孩子8个月,我想找个阿姨帮我带,但孩子现在特别认生,白天阿姨带着还可以,晚上就是不行,非要跟我睡觉。请问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完全适应呢? 8个月正是孩子认生以及开始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时期。孩子与谁产生依恋关系,就会在晚上和谁睡。孩子晚上不愿意和阿姨睡觉,说明孩子并没有和阿姨建立起依恋关系。所以如果妈妈不上班,最好妈妈晚上和宝宝睡,阿姨在白天帮着带就可以。但如果妈妈要上班,需要晚上宝宝和阿姨睡,那就要慢慢让孩子对阿姨建立起依恋关系才行,这个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可试试这个方法:妈妈哄宝宝入睡,反复给宝宝表达出来妈妈是爱宝宝的,不要让宝宝认为妈妈不和他睡是因为不
昨天,成妈推荐的文章,是建议爸妈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在三岁前,制止孩子打人的行为的。 其中,有宝妈留言说,自己家的孩子没有打人的倾向,反而是孩子比较胆小,孩子总是被人打,被人抢玩具不知道护东西还手。 那么这种情况爸妈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孩子的性格除了受遗传的一些因素之外,与孩子平时接触的家庭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爸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慢慢引导孩子,后天的培养很重要,想要培养一个积极向上,阳光乐观,敢于挑战的孩子,爸妈平日这几句话千万不能说。 “你还小,你不行。” 在父母眼中,这是对孩子的保护。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并探索新鲜事物是孩子自主成长的过程。一旦父母挫伤了孩子挑战未知事物的积极性,便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想做什么都会被否定,丧失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放弃自己的决定权。所以,父母应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那么家长这几种言行极度“污染”孩子,你有吗? 父母亲的谈话举止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好坏。所以,要营造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先检查自身是否存在这几种言行习惯。 享乐的生活方式 有的家庭有相当的优越条件,生活富裕,但他们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经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这种环境可能影响孩子,使得孩子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养尊处优,玩世不恭。 不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庭主要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而且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并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有了孩子,
父亲在孩子的生命中是大山,为孩子遮风挡雨的角色,但是有些父亲的角色扮演的并不好,这几种爸爸最容易毁掉孩子,其中有你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家庭可能是妈妈辞职在家带孩子,或者是爸妈都上班,由老人带孩子。 爸爸基本都是上班挣钱养家,好像这成了天经地义的分配组合。殊不知,爸爸在亲子关系中的参与程度与孩子的性格和孩子的幸福感以及安全感密切相关。 以下这几种爸爸可要注意了,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很大。 出轨的爸爸 一位到结婚的女孩说:我爸爸有外遇时她在读高中,她目睹了爸爸和妈妈不休的争吵,现在,她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可是,她不肯结婚。她 说男人不过是父亲那个样子,天下乌鸦一般黑。现今社会现象,男方女方出轨已不是稀奇事,有时为了孩子在维系着整个家,千年修得同床枕,不要轻易说离婚。但 如果真没的感情到不如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会惩罚孩子的吗?有些家长会批评孩子的哦,其实这几种有效惩罚,让孩子更优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宝宝正确、健康的成长。 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
你家孩子的脾气好吗?能够摸清楚孩子的性格吗?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如何引导孩子化解坏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宝宝也是一样,而且他可能比我们成人更容易沉浸在难过的情绪中。这时候你可以尝试聆听孩子说话,或是带他出去散散步、找朋友,适当的鼓励一定可以让他振作,转换沮丧的心情。 一、孩子心情不愉快爸妈如何引导 1、当宝宝情绪低落的时候,赞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他平静、冷静下来,并且破涕为笑,像是赞美宝宝最近做的很好的事情。 2、马上开始跳舞 谁会在跳舞的时候发脾气?当你的孩子沮丧的时候,打开收音机,让音乐大声一点,并且开始跳舞,让宝宝随著你一起跳舞,放松心情。 鼓励宝宝转换心情很重要。 3、试著做些运动 当宝宝心情不好的时候,鼓励他到外头跑跑跳跳。运动可以让孩子暂
你想要你的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吗?这种东西需要从小培养,那么你知道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培训孩子的语言能力。 什么样的孩子受欢迎,能言善辩的,主意多的孩子自然就成为小领袖,而这同样需要孩子被给予充分的语言输入。绘本阅读是种很好的方式。在给孩子亲子阅读中多些肢体言语,让孩子更喜欢阅读,多提问,适时复述,对孩子语言发展很有帮助。 2、给孩子交往的机会。 邻居的孩子,亲朋好友的孩子、同学。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自己孩子在交往中被欺负,吃亏,都会不舒服,但不交往孩子永远长不大,在吃亏中引导孩子思考对策,学会用孩子式的说理和机智帮助孩子。往往这时家长遇到孩子吃亏,会放弃或争执,反而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前提当然是没有危险或伤害)。 3、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 孩子不爱表达有时
低年级小学生在言语或行动中表现出对某个异性同学或同伴的好感,出现诸如“我喜欢他(她)’”我长大了要和他(她)结婚之类的成人语言时,家长大不可惊慌失措,以为孩子已经过早成熟。 心理学家认为,真正对异性出现好感,是在青春期才会表现出来的特征,青春期一般是指11——18岁这个年龄段。在生理上由于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 儿童的心态,成人的身体。初中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一些孩子就会涉足早恋。 但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其生理发展只是对异性产生了朦胧情感的程度,之所以出现那样的一些言论,一般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简单的模仿行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从小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海量信息,在没有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出现无意识的模仿,把这种好奇转换为成人化的语言表达出
孩子总有调皮的时候,但是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批评孩子呢?这5种批评孩子的方式千万别做,后果真的很严重! 孩子在家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适当的批评可以让孩子吸取教育及时改正,但过度的批评会像一把锋利的刀,划伤孩子后,还会给他们留下深深的伤痕,并造成很大的伤害。 特别是以下5种常见错误“批评”孩子的方式,千万不要再做了! 1、一生气就打骂孩子 误区:打骂是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犯的错误的,当孩子只是因为忌惮家长的武力时才听话,会让孩子和你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且,打孩子一定是不对的! 建议: 批评是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打骂,小朋友调皮是天性使然,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先冷静的思考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和孩子讲讲道理,帮孩子分析事情的经过并找出解决方案。 2、当众大声批评孩子 误区: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当众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由老人照看呢?这7种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将来,万万要不得! 有人说,婚姻中最怂的时候就是没人帮你带孩子!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有老人帮忙,可如果老人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跟自己差异很大的话,也许会更怂!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只是,有一些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以后的人格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行为万万要不得。 01怕孩子淘,宅在家里 老人年纪大了,跑不动。孩子活泼好动,一跑出去玩,淘起来没头。为了防止孩子淘,老人更喜欢把孩子圈在家里。哄着他看看电视,玩玩玩具。 后果 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宅在家中,身体缺乏锻炼,体弱多病。 没有足够光照,缺乏维生素D,影响长高。 总待在家里缺少跟外人的接触,溺爱放纵,导致怕生、内向,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整天手忙脚乱的,以为养孩子最难的也就刚开始这几年了。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教育问题就愈发凸显出来,感叹自己年轻的时候天真,孩子越大越不好养。 轩妈每天都在亲宝宝育儿后台收到大量关于教育孩子的咨询,比如,孩子叛逆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可见教育问题是爸爸妈妈继孩子健康成长后最大的心头之患。 而孩子的教育问题之所以让家长那么头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妻作为队友互相扯后腿,孩子还没教育几句,两夫妻先吵起来了。 最近亲宝宝首席育儿官——杨婧哲老师参加了山东卫视的一档真人秀《育儿大作战》,轩妈就在里面看到了这样一个家庭。 场景还原: 爸爸和儿子正玩得很开心,妈妈在一边插不上话,而且担心儿子受伤,拍着桌子大发脾气。 爸爸会在儿子睡觉之前,和他有一个卧谈会,妈妈并没有很好的融入进来,而
你家宝宝的脾气差吗?有些宝宝的脾气做父母的感觉难以把控,那么宝宝脾气失控怎么办?10条锦囊妙计帮你化解这个难题! 宝宝的脾气喜怒无常,也许这一刻宝宝笑得挺开心,下一刻宝宝就哭的很疯狂。怎样防止宝宝脾气失控?防止宝宝脾气失控的十条妙计为您奉上。 1、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 每个宝贝的控制力都不太一样,有的宝贝能较长时间地控制自己,但是另外一些宝贝则根本就难以控制自己,他们总在不停地动来动去,一会儿对这个好奇了,一会儿又对那个好奇了,似乎永远也没有可能受到约束。尤其带着宝贝逛商场的时候,如果妈咪翻来覆去试上5-6套服装,或者父母在一起没完没了讨论该选择哪件家具的时候,谁也没法指望宝贝能够老老实实待在一边等待父母做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并且在他厌倦之前尽快结束这种他无法忍受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宝贝失去控制。
带小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小孩人格独立性逐渐增强的时候,这时的他们就极有可能成为家长眼中不听话的小孩。在平常的生活中,当小孩不听话时,随口吓唬小孩就成了家长的“常规武器”! 常见的吓唬小孩的方式 那么,家长一般是怎样吓唬小孩的呢? 用大灰狼、鬼、妖怪等恐怖的形象来吓唬孩子,让小孩因为畏惧心理而变乖。 用“老师”“警察叔叔”“医生”等权威性的角色来吓唬孩子,让小孩因为敬畏这些权威力量而变得听话。 用死亡来吓唬孩子,比如说“你再这样玩会死掉的”等等,让小孩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变乖。 用情感上的漠视来威胁孩子,比如说“妈妈不爱你了”“爸爸不要你了”等等,让小孩因为对亲人的在乎而变得听话。 吓唬小孩的实质 但是,家长的目的达到了,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孩子年龄小,不具备成熟的辨别
我生了二胎,现在老大接受不了,我抱小的我哄小的她就哭闹。我也给讲了很多,她还是接受不了。没办法我就把两个孩子分开了,现在小的不认我了,我一抱就会哭闹,也不肯吸我的奶。我现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现在二胎家庭越来越多,在咨询中经常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够重视大宝的感受,大宝因为二宝的到来以及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的改变,出现很多行为问题。这种情况,我曾经在公号上发过几篇文章,提了一些建议,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查看文末相关阅读。 而这个问题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问题,即:过度在意大宝的感受,或者因为要照顾大宝的情绪,而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二宝的陪伴和照顾。 能在二宝出生后能看到大宝的适应不易并理解老大的情感需求,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大很好的跨步,家长肯定也是爱孩子,并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 现在有铺天盖地的育儿文章只告诉家长,要给大宝安全感
对待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孩子6岁前的这些育儿关键点,作为父母的你们都知道吗? Part 1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 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 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