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为什么婆婆眼中的“好妈妈”,养不出好孩子?
    为什么婆婆眼中的“好妈妈”,养不出好孩子?

    很多婆婆都要儿媳爱孩子,而是非常非常爱孩子,甚至比爱自己更爱。那种所谓的更爱,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讲原则,不分对错。 这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一不留意就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正如柳宗元所说:虽日爱之,其实害之。 今天和莲子姥姥通了一个电话,元旦那天带娃出去,根本没抽出时间闲聊。 2018年的第一个电话,和姥姥谈得特别顺溜,不时的被母亲认可、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莲子还打趣我说:你喜欢被妈妈夸,我也喜欢被妈妈夸,其实我们是一样的。 畅谈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从张家说到李家,从结婚说到生娃,从别人家孩子幼儿园说到大学毕业。 敢情是,姥姥要把这一个月的,所见所闻都说透。 六月份莲子姥姥刚回去。 记忆犹新的是,老人家常在我面前夸,邻居家的媳妇带娃,特别勤快、贤惠、爱干净,

  • 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想学跳舞,原因却是......
    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想学跳舞,原因却是......

    我女儿今年九月刚入园,本来他爸和我对孩子上幼儿园能学到多少东西没抱太多期望,毕竟孩子还小,只要不哭,在学校乖乖的,能自己吃饱饭,能自理,学一些基本生活常识,能交上几个好朋友就行了。我们压根没想过要报什么兴趣班学什么专业上的东西。 可是上了几个月后,女儿有一天回家突然说自己想学舞蹈,要报舞蹈班。这话让我很纳闷:女儿刚上幼儿园,也没听说他们幼儿园教孩子学舞蹈,那他是怎么知道舞蹈的,还知道学舞蹈要报舞蹈班的呢?肯定是有人教孩子这么说。于是我就问孩子这话是谁教你说的?天真的孩子支支吾吾半天才说是幼儿园老师让她回家说的,老师还告诉我们不要告诉妈妈这话是老师教孩子说的。 听了孩子的话我一下子就炸了,你想赚钱办舞蹈班没有问题,你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忍了,可是你教孩子学撒慌我真的就不能忍了,这是一个幼儿园老师应该做的吗!别说我们不想学,就算想学也不报你这个班。(后来我了解了一下,

  • 早一年上学就能领先别的孩子?
    早一年上学就能领先别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认为,早上学比晚上学更有优势:早上学早毕业早工作,这就比别的孩子多了一年经验,将来更有竞争力。这不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了吗?另外,早一年上学就能领先别的孩子?多读一年幼儿园除了要多耗一年时间,也要多花上万元学费。因此不少家长费尽心思找关系、托人情、修改孩子的出生日期,甚至还有妈妈提前剖腹产,只为能如愿入学。 他们说情愿将来成绩不好,可以留出一年再学一年,或者复读一年。可是没有想到孩子的童年是性格养成阶段,他会因为年龄小而对环境有陌生感,畏惧感,反而不利于他的学习,您在为给孩子多“窃取”一年而开心时,却没想到他将来可能要用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社会。下面这位妈妈当年就是想尽办法,才把女儿提前“塞”进了小学。可后来女儿承受的学习压力,却让她很后悔: 因为年龄小,孩子学习很吃力,尤其是拼音跟不上,晚上睡觉讲梦话都是拼音,为了能让孩子跟上,我没

  • 想和孩子“共情”,这3句魔法话语不能少!
    想和孩子“共情”,这3句魔法话语不能少!

    很多亲子心理文章都建议父母要和孩子“共情”,但是 “共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你想要和孩子共情,却发现很难,这里介绍3个小技巧。 这3个小技巧是3句话,如果你想和孩子共情,就用上这3句话,有时会收到魔法般的效果。 第一句:我想你也很难过/难受吧? 有一个妈妈给我讲了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她的孩子有一天在课上和同学打架。 起因是她孩子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另一个孩子看见了他的分数。 不仅嘲笑他,还把他试卷传给旁边同学看。 他去抢试卷,两人就打了起来。 因为他孩子长得比较高大,对方相对矮小,所以就把对方打伤了。 还好伤得也不严重,校医务室处理了一下就好了。 因为打伤人,老师重点批评她家孩子。 这件事处理完后,老师给她打了个电话,说明了

  • 对付熊孩子,这些招数太有效了!
    对付熊孩子,这些招数太有效了!

    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总是不听话,喜欢我行我素,就爱和你逆着来。 “宝宝不要跑太快,会摔跤的。” “不!”咻一声……跑了 “宝宝不可以爬高高,很危险的。” “不!”砰一声……摔了 “宝宝不可以和凉水,会拉肚子的。” “不!”哇一声……哭了 那一刻,是不是很想把这个熊孩子塞回肚子“回炉重造”? 孩子身上仿佛都有个开关,能自动过滤这些“不”,那些你说了100遍“XX不可以,后果很严重”的事情,在他那儿早就免疫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英国,他们喜欢用“terrible twos”(可怕的2岁)来形容2岁的孩子。 之所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怕,是因为到了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具有独立做出选择的冲动。 他们在这时开始表现出与

  • 那些心智成熟的孩子,都有个这样担当的家长!
    那些心智成熟的孩子,都有个这样担当的家长!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连续数月甚至数年都无任何举措。有一对父母甚至让一个问题拖延了五年都没有解决,最后不得不向儿童心理专家求助。她沮丧地说:“我原本以为等孩子大一些,问题就消失了。但谁知道问题一直都存在,而且越来越厉害。”为人父母属实不易,有时候做出某些决定的确很难,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个别问题有可能消失,但终归是极少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的越久,就越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显然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

  • 孩子3岁前是数学启蒙黄金期,家长要好好把握!
    孩子3岁前是数学启蒙黄金期,家长要好好把握!

    有了宝宝后,对于数学启蒙家长一般两种态度:不急孩子还小,上幼儿园自然会学了。或者数数可以早点教,早人一步学会不吃亏。 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不尽正确。孩子的数学启蒙从 1 岁可以开始了,3 岁则可以进行相对系统的针对性培养。 然而数学启蒙的方式可不只是数数 ,光顾着让孩子学数 123 ,错过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就算孩子能从 1 数到 100 ,也没有意义。 数学启蒙,不止是会数 123 很多家长在孩子会说话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教孩子学数数,觉得会数数就代表着聪明,甚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会数数就会落后在起跑线。 可要知道,「1、2、3……」这些数字在孩子眼里和小猫小狗一样只是符号,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根本没法和数量的计算方法联系到一起。 就算娃能从 1 数到 100,但很可能分不清 4 和 8 哪个大,也很可能不知道

  • 穷养还是富养?别让匮乏感影响孩子一生!
    穷养还是富养?别让匮乏感影响孩子一生!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这话究竟有几分是对的呢?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是应该穷养还是富养?家长们别让匮乏感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要穷养还是富养? 这是很多父母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都不会选择富养的方式,怕溺爱了孩子,娇惯了孩子,其实,比富养孩子更可怕的,反而是穷养给孩子带来的匮乏感。 经常有父母说: “吃什么糖,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 “买什么买,不许买!哪有闲钱买这些东西!” “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都给你上学了!你还不知道努力?” “如果没有生你,我和你爸可能就会过得好一点。” 即使有的家庭条件不差,却也特别喜欢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有位幼儿园老师曾跟我说过这样的故事: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老师们给孩子排练节目,让孩子们穿

  • 6岁儿子找女孩做游戏,老师看到后气坏了!
    6岁儿子找女孩做游戏,老师看到后气坏了!

    小黑今年6岁了,是个顽皮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小黑的突然拉住一个女孩就要亲亲抱抱!旁边的一群男孩子更是疯狂的打口哨,小黑把那个女孩逼到墙角就要动口,幸好老师看见,及时阻止了小黑的禽兽行为。 老师把小黑带到了办公室细细询问,小黑为什么要这么欺负小白。 小白就是那个女孩的名字。 小黑一脸委屈说:“我爸爸,就是这么和我妈妈玩耍的,我妈妈就很开心啊”! 老师一听这个就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情况。 老师扭正小黑的三观,还专门的给小黑说:你妈妈之所以会开心,完全是因为她和你爸爸是夫妻,而你和小白就是普通的同学关系,你这样做会吓到小白的。 小黑不理解,于是老师叫来了小黑的家长,说了这个事情。 没想到小黑的家长也是一脸的无所谓,认为小孩子家玩闹,老师也是气急了直接爆粗口“禽兽家长”! 小黑的

  • 娃很胆小?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呀!
    娃很胆小?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呀!

    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群孩子: 不喜欢跟陌生人接触,被陌生人多看两眼都会慌忙躲到父母的身后去; 到了游乐园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躲在某个角落玩,就是抱着父母的大腿站在外面看别的小朋友疯跑玩闹; 不敢登高,不敢玩滑梯,不敢下水游泳,是所有一切刺激活动的绝缘体; 离开熟悉的人就会极度恐慌; 怕黑、怕动物,就连说话大声点都会被吓哭,胆小如鼠。 看着这样的孩子,父母心里总是有十二万分的着急。但是殊不知,这样胆小内向的孩子其实很好。 孩子胆小内向,不见得是坏事 至少你不用时时刻刻担心他的安全问题,比起活泼好动、爱刺激冒险的孩子,胆小内向的孩子受伤的机率会小很多; 你也不用担心稍不留神孩子就会走丢,因为胆小内向的孩子一般都会像牛皮糖一样粘在父母身边,走哪儿跟哪儿; 你也不用

  • 养女儿比养儿子更省心?真相却是......
    养女儿比养儿子更省心?真相却是......

    自从小编生了女儿之后,出门总能听见这样的声音: “好福气呀,养女儿可比养儿子省心多了!” “头胎是女儿,可以放心生二胎了。” “还是生女儿好呀,长大以后贴心。” 总之就是一句话:养女儿等于省心。 Excuse me???养女儿很省心???对小编来说,养一个女儿简直要操碎了心。 女儿不用费心? 养儿子在穿衣打扮上根本就不用费什么心,反正来来去去也就只有那么几个造型可以倒腾。 可是养女儿就不一样了,从衣服到鞋子,从发型到配饰,没有一样是不需要精心挑选和搭配的,光是发型就羊角辫、马尾、丸子头、编发等N种变式。 所以说每一个漂亮乖巧的女孩后面,都站着一位勤劳能干的妈妈。 女儿喜静不喜动? 说到儿子,多半人的印象就是调皮捣蛋,到处闯祸,精力旺盛,一

  • 为人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为人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初为人父,有喜悦也有迷惑,通过阅读育儿书籍,小洲得知为人父母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婴儿不容易哭闹,更聪明更健康。”这是小洲在育儿书上读到的内容,“可是安全感是多么虚伪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啊!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新手爸爸小洲很疑惑。 我第一次听到安全感这个词,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安全需求只排在了生理需求之上,也就是说当人类满足了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等)后,就会有对安全感的需求,而只有安全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有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甚至有人提出,安全感是幸福感的来源,可见,培养安全感的确非常重要

  • 别怕孩子问“为什么”,这是教育他的好时机!
    别怕孩子问“为什么”,这是教育他的好时机!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三岁左右开始特别喜欢问为什么。 “为什么太阳会发光?” “为什么鱼在水里游?” “为什么冬天河会结冰?” 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奇奇怪怪的问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兴趣。 三岁左右,负责逻辑的左脑开始发育,越来越多地得到调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 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表明孩子开始关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这是他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动力,是孩子好奇心发展的关键期。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孩子正是从小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从而积累起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孩子从课本上获取知识,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自于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为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

  • 为什么孩子往往跟妈妈更亲?这4件事只有亲妈才会干!
    为什么孩子往往跟妈妈更亲?这4件事只有亲妈才会干!

    生活中,很多宝爸会和宝妈怨:“都是你把孩子给惯坏了,宝宝跟我一点都不亲。”而宝妈听了这话总会一脸无辜的样子,真得是宝妈把孩子“带坏”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宝爸也能为孩子做这些事情,淘妈相信宝宝和爸爸也会很亲的! 1.为宝宝打扫便便 因为大多数宝爸还要忙于工作,为孩子打扫便便自然落到了妈妈的身上。帮宝宝擦屁屁这都算小事情,碰到在吃饭时宝宝大便了,妈妈也得快速去“清理战场”,然后还能非常淡定的回到饭桌吃饭,这也是每一位宝妈的的必备技能,这件事会极大的拉近你和宝宝的关系。 2.每日观察宝宝便便 中学时我们就知道了古代越王勾践的事,他为了能赢得吴王夫差的新人,不惜以身试便。虽然作为父母不必如此,但是为了宝宝的身体的健康,每日观察宝宝便便的情况成了宝妈们的另一项必备技能。因为医生常说便便是宝宝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妈妈们勤去观察自

  • 孩子之间的差距竟是这样拉开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孩子之间的差距竟是这样拉开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学习成绩不是洪水猛兽,谈之则色变,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绩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期望。期望他们有个好前程是为时尚早,重要的是期望他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树立最初期的自信,这将会使他一生受益。 坏习惯毁灭一个人, 好习惯则会成就一个人。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入学前,不少爸妈都希望孩子能进一个“好班”。然而,孩子进了“好班”,就能脱胎换骨秒变学霸吗? 答案是:NO! 同一个班级,老师一样、同学一样、学习内容一样、回家作业也一样,可是孩子间的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以下这几条致命学习坏习惯,孩子一定要警惕,否则很可能会与好成绩绝缘。 有疑不问,沦为差生 孩子总是有疑不问,问题会越积越多,到最后知识上的缺口越来越大,导致学习越来

  • 当孩子处在逆境中, 家长该怎么给孩子“力量”?
    当孩子处在逆境中, 家长该怎么给孩子“力量”?

    很多父母总想带孩子多看看世界的真善美,但与此同时,也难免遭遇改变不了的挫折和逆境。那么,当孩子处在了逆境中,家长该怎么给孩子“力量”呢? 小时候,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拧不开的水瓶盖;渐渐长大,孩子将会 面临考试、升学、工作以及社会角色转变等等更大更难的失利和创 伤。既然受挫无可避免,从小备好“OK绷”就很实际。 这款适用于人生大小创面的OK绷就是——自我修复力。这是一种神奇的自我保护力,能引导孩子克服自身局限,慢慢学会沟 通、融入,消化不良情绪,不断地升级打怪。而培养孩子这种能力,最关键的就是:多做引导,切忌帮办。 抗挫教育:被误读的“抗”字 孩子的情绪,尤其是负情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父母们对这个话题,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非常关注孩子的负情绪,迫切地想找到解决办法;另 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一有情绪,我们就主动出手帮

  • 我的孩子是个“小气鬼”,但是我觉得很正常
    我的孩子是个“小气鬼”,但是我觉得很正常

    孩子对自己的东西会有一定的占有欲,但是作为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分享,那如何教会孩子分享呢?今天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下!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觉着孩子对于一些东西的独特占有欲,让大人觉着这个小孩真的“小气”,一点都不大方,其实仔细一想,孩子天性小气不是很正常的么? 有时觉着还想要个二胎是不是比较好,这样孩子也不会一个人太孤单,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不管是什么东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用好的,缺少和小伙伴的分享孩子也越来越喜欢吃独食。 但孩子的“小气”不正是人的天性么?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有占有欲,不喜欢和别人分享着玩,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的东西,他有权利做任何的决定,也符合人类的本性,这种事情我们不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判断,但是让我们多多的去引导教育,让孩子学会分享,这是大人应该做的事情。 一、

  • 骂孩子可以,但千万别说这两句话!
    骂孩子可以,但千万别说这两句话!

    昨天和妍妍坐在公交车上,正陪她玩石头剪刀布,突然听见后面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声,妍妍问是谁哭,我回头一看,是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姑娘,不知因何事正在被大人训斥:谁家孩子像你这样就知道哭?!可孩子却越哭越凶,之后我们就下车了,也不知道后面怎么样了。 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挺常见的,孩子哭闹的时候,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大人们最爱说的话里一定有:别哭了,你看XX也不这样啊,可孩子依然如故,甚至哭闹的更凶,你可能都忍不住想要去揍他一顿了。 平常比较理智的时候,还能很镇定地说孩子哭了要跟他共情,要理解孩子,不要跟他乱发脾气,可脾气来了,有时真的控制不住。 都是做父母的,非常理解。父母也是人啊,是人就会有情绪,情绪来了,总是憋着也内伤啊。 很多父母说,每次跟孩子发完脾气就特别后悔,是呢,总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是不是太重了,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 孩子太粘人?这几招让Ta轻松独立!
    孩子太粘人?这几招让Ta轻松独立!

    孩子哇哇大哭,要妈妈抱抱,而妈妈却一脸怒气:“哭什么哭!一天到晚到抱抱抱抱,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孩子一听,哭得更厉害了,抱着妈妈的腿不撒手,妈妈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生怕妈妈真的走了。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 我的儿子刚刚三岁,现在特别粘人,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父母给他留的时间不够?但是除了上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的身上了!这样的困惑你是不也有? 粘妈妈,其实就是孩子在建构安全感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成长现象。 孩子不会表达,尤其是小孩子一岁以前。我们知道,分离焦虑主要发生在六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到一岁半之间,孩子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那么,他怎么来表示自己的忧虑或焦虑呢?他就是通过自己的一些身体上一些动作来反映孩子心中的忧虑。 宝宝爱黏人,主要是由于宝宝内心“不安全”的感觉所致,而这

  • 自从有了孩子,生活过得糟心?
    自从有了孩子,生活过得糟心?

    周末在小区里散步,在路过5号楼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从楼上传出的吵架声。 “就知道看电视、看电视、看电视能看出第一名吗?你能不能争点气,多看看书,把你的成绩搞上去。”一个妈妈在怒气冲冲地骂孩子。 “你就让他看一会吧,孩子也需要适度放松啊。”疑似爸爸的声音在试图为孩子解释。 “适度放松?你心态倒是好,你看看他的成绩,还有心思看电视,这就是不思进取。”妈妈的怒气明显升级了。 “我们之前也这样约定的啊,孩子写完作业就可以看20分钟,你今天是不是又哪儿不顺心把邪火发孩子身上了?” “我发邪火?我为了谁?当初为什么要生孩子,一天到晚操不完的心,还惹得你们都讨厌。”妈妈带着哭腔吼道,怨气中又增添了几分委屈。 电视声音忽然被关掉了,而从始至终也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谁? 我花那么大时间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