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以大人的姿态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觉得没有亲近感,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和孩子平视这个世界,而不是高一等! 一周前,我家孩子突然变结巴了。 孩子两岁半,刚刚上早教班,半日托管。有天把他从早教中心接出来吃午饭,我发现他有点不对劲。 他平时点菜的时候会对着菜单上的图片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呀”,那天,他点了十几张图片,问的都是:“妈妈,这……这……这……这是什么呀?” 我没怎么当回事,猜想可能是看到别的小朋友说话口吃,他学着好玩吧,应该过几个小时就好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下午到晚上,他说话一直是这样。 睡觉前,他翻开他的《小猪佩奇》绘本开始讲述故事内容:佩-佩-佩奇有个弟-弟-弟-弟叫乔治。 他看书一向认真,况且《小猪佩奇》是他近期最熟悉的绘本,不像是在开玩笑或是在犹豫。
我们常常不能容忍孩子撒谎,生怕孩子成为一个满嘴胡话的人,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孩子撒谎那点事,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 我常觉得,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一个旁观者和协助者,而不是评判者、仲裁者。 Rebecca 三岁那年,说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谎。 她拿着一盒不知道哪里翻出来的未拆封CD,问我:“妈妈,我可以听这里面的歌吗?” 因为CD还没有拆封,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公买来做礼物的,于是随口回答 “这盒不可以,你看看有没有其它的”。 Rebecca 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她说:“我就是想听这个,上次听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好听,还想听一遍”。 我当时被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大脑中只剩下一个念头:Rebecca 对我撒了个谎! 从我的角度看,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盒没有拆封的CD,Rebecca 怎么可能听过里面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不少家长会发现,有时候孩子会自己打自己......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闺蜜芸向我求助:大宝曦曦这几个月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刚才把小宝的玩具弄坏了,只是责备他几句,他就扇自己耳光,芸越制止他,他扇得越狠,之后居然把头往墙上撞得咚咚响!最后芸和他爸爸、奶奶一起上阵安慰他,他才安静下来。 芸说:曦曦起初有这样的行为,只是因为一件小事。 那天是曦曦5周岁生日,芸特意买了个漂亮的生日蛋糕,生日宴吃到一半,芸刚把生日蛋糕拿出来放在餐桌上,小宝看到蛋糕就扑上去,瞬间奶油四溅,蛋糕惨不忍睹。芸和奶奶一时慌了手脚,赶紧收拾,生日宴也就草草结束。 等过会儿,小宝在屋里突然哭得震天响,芸进屋一看,曦曦边掐着小宝的耳朵边嘀咕,芸顿时怒火冲天,拉过曦曦说:你太坏了,欺负刚满周岁的妹妹,你刚才怎么掐妹妹的,现在也掐自己看看疼不疼。
小宝宝也会“寂寞”?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小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表明他急需家长陪伴了。 这几天,闺蜜打来电话向我诉苦,她家孩子甜甜是一点儿都离不开她,现在都生下来6个月了还只要她抱,家里的其他人谁都不让抱,一抱就哭。平常在家的时候只要她一离开闺女的视线范围,闺女“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 我说这说明你家闺女容易寂寞,常常需要你陪着。对,你没听错,小宝宝也会寂寞,哭声可能就是他们想让你陪伴的信号。 我们知道孩子在娘胎里的时候,虽然是自己一个人玩,但是他们那时的日常活动已经非常丰富了:不仅会在妈妈的羊水里游泳、翻筋斗、啃手指头或者是挑弄自己的脐带,还会在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戳戳你的肚子,让你摸一摸他,足见他是多么不甘寂寞。 所以作为妈妈,你会发现你家宝宝大声哭泣的时候,并不全是表明他有
近日有一个视频引起了妈妈们的热烈讨论,也有朋友私信问我对这个视频的看法。视频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们不知道这个视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姑娘做错了什么事情让父母怎么样的大发脾气,仅仅就这个视频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1. 孩子做错了事情; 2. 父母的反应比较大,可能进行批评,也可能进行了惩罚; 3. 孩子生气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了(有可能摔门了); 4. 父母不依不饶,觉得孩子不应该把门关上(不知道平时孩子是否有个人空间,也不排除父母担心孩子关上门做什么伤害自己); 5. 父母觉得孩子自己做错事情,还态度不好,是错上加错。 6. 父母觉得应该让孩子承认错误,孩子承认了错误,教育才是成功的。 我看了一下群里大家的讨论,是这样的:
根据研究显示,一个班中最有出息的,往往都不是哪些成绩拔尖的,而是那些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其实孩子的成绩真的不能绝对一切,这些道理家长应该要懂得! 1.毕业后,与老师最亲近的,往往都是成绩不是很好的 这一点,当老师的应该最能体会。 在学校期间,那些成绩冒尖的,对老师十分尊重,也深得老师喜爱。 那些调皮捣蛋的,往往是成绩不好的,经常给老师惹事,让老师十分头疼。 但是,一旦大家都毕业后,成绩冒尖的那些学生,基本上都很少跟老师联系了,反而是那些成绩不好的,跟老师更加亲近。 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还是因为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现在混得并不怎么好,至少来说,跟大家的期待相差甚远。 在学校的时候,他们是风云人物,各种光环加身,但踏入了社会后,很多当初比他们差的同学,混得远远比他们好。
很多人都说现在不成熟没关系,当妈妈后你就会变得成熟。现在不知道带孩子没关系,以后有了孩子后,你也就什么都学会了。 新的一年又来到,回顾了一下当妈后的变化,那是,相~当~的~大: 我的 世界观更成熟了 怀孕时吧,以为生孩子是人生最大挑战,生下来以后才发现,妈呀这才游戏第一关…… 体魄更好了 而且 技能点越来越多了 孩子不开心时能逗笑 孩子生了病时能喂药 与此同时,我还是孩子的: 而且,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 我的一双小手越来越巧了…… 当年数理化不及格, 也能科学启蒙了…… 不仅如此, 我在家里的职能也增加了: 还有吗? 当然! 心越来
生命是短暂的,怎么让孩子接受,生命结束这件事呢?这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是用“善意的谎言”还是“真诚的诉说”?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昨天,家里养的小金鱼死了,二宝崩溃大哭,一直缠着问我:小金鱼去哪儿了? 二宝喜欢刨根问底,一般的答案根本说服不了她,没一会儿我就被她掏空了。 深深的挫败感告诉我,没有一点准备,还真不敢轻易撩开这个话题! 在后台看到很多妈妈和我是一样的想法,每当面对宝宝宠物的离开,虽然内心知道教孩子与生命告别非常重要,却不知该如何开口。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给宝宝说这件事。 经过小金鱼事件,Ms.懂我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总结了四步走战略方针。 第一步,直接面对离别 当孩子直面离别,家长要用正确的态度、温和的字眼去面对,不逃避,不欺骗。 很多家长会用含糊的字眼告诉孩子,小金鱼走了,
很多时候,家长们立下各种flag,并表示绝不会犯,然而转个身,家长就打脸了。打脸的事,其实家长们一直在做。 女儿有睡前阅读习惯,每晚三本的量,有时欲罢不能的还会临时增加至五六本。 对于女儿爱阅读这事,我一直很欣慰。 只有一种时候,会让我认为阅读是坑,那就是,左眼困的睁不开了,右眼还要盯着图画书硬撑着讲下去。 有段时间她着迷泡泡熊系列,每晚五六本起步,讲的我是口干舌燥,身心俱疲,站着都能睡着。 我可怜兮兮的跟女儿说:“你看,妈妈的眼睛已经累的睁不开了。” 她不管不顾,只嚷嚷着要继续讲。 无奈之下我索性就偷工减料的跳着读。(只讲大致意思,忽略细节) 然而,这样的讲读迎之而来的是女儿不断的控诉: “恩?妈妈这一页我们还没讲过呢?” “刚刚泡泡熊洗的衣服还没晒呢?”
唠叨这个词,相信很多小孩都有这样讲过自己的妈妈。唠叨真的无所谓的,其实它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伤害比想象中大! 1、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超限效应。 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们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相反方向发展。 在我看来,超限效应的同义词就是唠叨。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说得多了,孩子还跟你对着干。 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超限效应”:你已经发现孩子不耐烦,可还在不停地说,谁受得了! 就像我们满心欢喜的放假回到家,本以为可以安静的休息几天。 刚开始也是皆大欢喜,气氛融洽,可往往没过两天就待不住了。 为啥,爸妈太唠叨了。 三番五次地叮嘱,不停地说,完全让你应接不暇,恨不得马上原地消失。 我们也懂得父母爱子心切,可实在禁受不住2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语感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家长该怎么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感呢? 为什么朗读同一篇课文,有的孩子读得感情饱满,有的就只是念字,是因为性格不同吗? 同样的古诗,那些背得比别人辛苦的孩子,是记忆力有问题吗? 写作文的时候,有的孩子像挤牙膏一样凑字数,文字也干巴巴,是因为没有表达欲吗? 做英语阅读,那些能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大概意思的孩子,是天生比较聪明吗? 区分这些孩子的,可能不是智商,不是记忆力,甚至不是努力程度,而是语感。 语感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程度和熟练程度,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占了大部分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书香门第出来的孩子语感才好。事实上有个培养语感的办法,简单又免费——听广播。 为什么是广播?
家长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特别太大的,有时候家长一句不经意间的话,孩子往往会放在心上很久很久。 下午放学后,学校的孩子都快走光了了,我还没有看见到女儿,手机又没带,站在学校门口,我都快急哭了。后来,儿子指着对面的小店铺说“姐姐”。 顺着儿子的小手指望过去,果然看到了女儿的身影。内心窜出一股火,骑着车过去了,走上前,刚准备开口,发现她旁边还有一个同学。 为了给女儿留个面子,我没有发脾气,只嗔怪地问:“你怎么不打招呼就来商店了,我急死了。” 女儿抱歉地对我笑笑,和女同学说了什么,那个女同学摇摇头说:“不用了”。 然后,我带着女儿回家了,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发现班级群里砸开锅了,有一个女同学到现在都没有回家,家长特别着急。我喊来女儿,她跟我说:“她就是下午你看到那个同学,她和她妈妈生气了,心情不好,所以她说去商店我就陪着她一起
很多父母都会意识到带孩子见世面的重要性,那么,带孩子见世面,有哪几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呢?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家长们更愿意带着孩子去旅游开拓视野。条件好的带着孩子去国外一睹异域风情,有时间有交通工具的自驾游饱览祖国万里河山,但是时间紧缺的就会带着孩子到周边的公园玩玩,其实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很好的,可以促进亲子情,增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但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带孩子去,人太多的地方容易发生危险,也不是没有钱就不能带孩子出去见世面,更不是带孩子去的地方越多越好。其实带孩子见世面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是一定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年龄。如果想带孩子外出见世面,这三个地方是非常好的选择。 一、儿童福利院 世上的每个孩子并不是都在宠溺和呵护中成长的,因为一些原因,有一些小朋友被遗弃,他们依靠社会的帮助,人们的赞助生活,他们就是生活在福利院里的
虽然现在社会不像以前那样“重男轻女”了,但是在有些家庭里,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往往这种家庭就会养出了从小缺爱的女孩。 有些家长典型的偏心眼,关键是还口口声声的说自己没有偏心。特别是有男孩儿的家庭,更是不得了了,会更加的看不起女儿。我们村有一个姑娘,妈妈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当家里做鸡蛋汤的时候,她妈妈就会把所有的鸡蛋全部捞到弟弟的碗里。有一次她妈妈又是这样做的,那女孩就直接把勺子摔锅里去了,她爸爸知道后直接拿鞭子抽她。 还有一次这个女孩要洗衣服,因为有一大盆的水,那个女孩直接洗内裤了,她爸爸看到后直接粗鲁的把那一大盆的水给倒掉了,然后又是一顿打。后来这个女孩长大之后因为太缺爱了,找了一个比自己大16岁的对象,当时她家长知道后很反对,但那时这个女孩就是绝食绝水的威胁,后来家长同意了,结婚后她又开始被老公家暴,最后离婚了。 好吧,看到这里只想说如果女孩子从
相信很多家长都期望过自己会生个智商很高的娃,那么,智商高的孩子,一般发生在哪些家庭呢? 虽然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对于全天下的父母来讲有一个话题大概永远不会变,那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毕竟它关乎到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未来。小编今天就告诉你,这3类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智商通常异于常人,看看你家孩子是不是,赶上了你家宝宝真幸运: 爱玩游戏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不仅会在做运动的过程中让大脑处于放松或兴奋的状态,在玩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家长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到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大脑的反应能力,还能让孩子在闯关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孩子以后的成长学习中他也会更富于创造力,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多更简单。 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出去玩耍,多和孩子做亲子游戏以及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在书中的世界寻找答案?其实在于你的方法,孩子天性是爱看书的,只要父母别做错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如何爱上看书! 去年搬了新家,每次朋友来做客,都感叹为什么两个孩子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柜前看书。 老二还不识字,她只是爱翻书,有时可以坐在书柜前翻一个小时,一页页看,跟大人看书一样。 对于这一点,诚实地说,我也很纳闷,不知道她在看什么。说她在看图,有些没图的书,她也翻得挺带劲的。我想开卷有益,就没去管过她。 朋友们问我经验,我一时竟然说不出来,我好像没有刻意培养。我经常说孩子天性是爱看书的,只要父母别做错事。 01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有个妈妈对我说,她现在要重视孩子的阅读了,以前没重视。 我问:为何。 她说:老师说了,前十年是奥数为王的时代,接下来十年是语
很多人都在感叹带孩子真的很累,那么为什么有的家长带孩子看起来还蛮轻松的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差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前两天朋友家二胎女儿百日,我过去看了看,然后朋友就跟我聊起来说: “我家妹妹特别难带:夜里要醒来很多次不说,还经常嚎啕大哭,我都差点被她整崩溃了。现在每天夜里就各种拍拍抱抱安抚她,有时候枕着我的胳膊睡着了,动都不敢动,太磨人了!” 正说着,妹妹又开始哭闹了,朋友好一阵哄! 随后,我俩到了隔壁房间。朋友小声跟我说,“比起哥哥小时候,那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哥哥吃饱了就睡,睡好了自己玩,除非是饿急了,否则很少会哭闹。” 其实啊,像朋友家妹妹这样难带的宝宝也不少。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精力好,爱哭闹,特敏感,还黏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跟妞们解释一下:他们都是高反应宝宝
秩序敏感期、儿童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有细心的观察过吗?在孩子的世界里,有自己的一个模式,家长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了解孩子们的世界。 当儿童的敏感性的正常表现受到阻碍时,儿童可能会通过某种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这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的绝望表现,我们将它称作“发脾气”。 这实际上是儿童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空虚感的外在表现。这种儿童心理的紧张感,既是儿童心理困惑的一种表现,也是儿童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发脾气是一种激动的,无目的的行为,与儿童“发高烧”具有相似的特征:突然来袭,却找不出相对应的病理上的原因。儿童是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 儿童在生了某种小病时,常伴随有发烧的症状,当这种小病痊愈时,发烧症状也会马上消失。同样的,儿童在心理上也会由于特殊的敏感性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没有原因的焦虑不安情绪。
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金钱上的陪伴,是假陪伴 我们印象中,留守儿童问题频繁发生在农村,其实城市里同样存在着大量“假性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的父母明明就在家里,但是像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房客”。要么父母和孩子各玩各的,要么大人早出晚归,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着,家长与孩子很少交流和沟通。 小嘉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这天,他放学后没有回家。 妈妈在家等了两个小时还没有见到小嘉的踪影,急得她只能跑去派出所报警。 “我就这么个儿子,是我的全部依靠,如果有什么三长两短,叫我怎么办啊!” 其实,小嘉就在隔壁邻居家,蹲在不容易被发现的楼顶一边玩游戏一边“观察”: “以前妈妈很疼我的,现在经常不理我。是不
人,都有七情六欲,对物质和情感,都有一种天生的占有欲。所以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其实就是这个人自控能力的大小。 小编认为这句话对“素质”的概括极为精致,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何等的重要。自控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们在两岁左右就逐渐开始形成自控力,所以早期的自控力训练也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呢?小编希望父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法中得到启迪。 1反习惯影响 何为“反习惯”,主观上理解,就是与思维习惯相反。比如说,一些插画的观赏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数字填词游戏,横向、纵向与斜向、间隔的交互配合等等方面,都属于反习惯。这就是生活中的事物,只是我们将它浅表化,提升成思维的一种导向。 研究表明,这种反习惯的思维训练,能够明显的提升孩子对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