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可是要培养出一个“佼佼者”的孩子,家长们就得把他们当为“千里马”来培养。 同事王丽是一位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 她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家乖巧,在校好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是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儿子却与姐姐完全相反,顽劣,淘气,一刻都停不下来,上二年级了,成绩在班级垫底,还常因破坏了学校和同学的物品或者打哭了同学被老师找家长。 王丽为儿子伤透了脑筋。 听人建议,带着儿子去找一个专业测评机构做了测评,测评专家根据测评报告指出了孩子很多不足,说孩子存在神经发育不良的缺陷,基本可以判定是多动症。 王丽当时如雷轰顶,归来寝食难安,开始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惶惶不可终日。 这个周末,王丽应朋友的邀请,带着儿子去参加了一个小型线下家庭教育公益沙龙活动。
我们都知道,家庭,往往是由父亲母亲共同打造的。那么,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风水。 如果说父亲是山,母亲就是海,山给人依靠,海抚慰人心。 如果说父亲是灯,母亲就是火,灯照亮方向,火带来温暖。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 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要教孩子学会说“不”,当然这主要是让她们在面对外人面前,但是优秀聪明的父母,都会允许孩子在自己面前说“不”。 学心理学以前,我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留给我的印象是——戾气太重。 和他认识没多久,就听他抱怨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还总说现在的一切不顺,都是父母当年的行为造成的。 作为局外人,我总觉得他的言行并非这个年龄所该有的。 和友人提起他,友人笑说,他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儿,小时候的事情记恨到现在,思来想去,无非是在为自己的不努力与不如意找借口。 我觉得友人说得对,又因平日里与他来往不多,便渐渐忘了这回事。 直到昨天,群里有人转发了一条新闻,说的是一个留学生12年没回家,还拉黑了父母6年。 看完新闻,我正想表达看法,却见群里有人说:“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没长大。在漫长的时间下,有什么是不能
有句话说: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那么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孩子有责任心。 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挫折负责 三岁的丁丁拿着一把小水枪,一会儿朝爸爸停在那儿的汽车喷水,一会朝着小树苗射击。他东跑西窜,玩得不亦乐乎。 他兴奋忘我的跑着,笑着。突然,他踩到一颗小石头上面,“啪”,摔倒了。丁丁整个人趴在地上,两只小手伸向前方,张着小嘴“哇哇”哭起来,鼻涕直冒泡。 妈妈闻声一个箭步赶来:“宝贝,摔疼了吧。” 随即一把抱起丁丁,看到他手心擦破了皮,心疼的一边拍丁丁身上的灰尘,一边用嘴吹流血的小手心上的灰。 说完以后,丁丁妈妈拿着一根铁钩子,指着小石头对丁丁说:“宝宝,就是它害你摔跤的对不?看我不打它。” 丁丁点点头,哭得更大声了,仿佛自己受了天大
普通人,在很多人的眼里可能就是一生平平淡淡,没啥大作为甚至碌碌无为的代名词,但是普通人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的。 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家有位亲戚给我打电话,她在电话里对孩子100个不满意,觉得孩子没出息不争气。 我问她怎样叫有出息? 她说:“最起码成绩好,能在班级里当个班干部,而不是整天在班里像个小透明,真是伤透心了。”她说完后,我突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是的,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希望他成为佼佼者,是学霸,最好能考上清华北大,光宗耀祖,所以他们拼命的为孩子改善学习环境,对孩子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 明知道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却用尽全力想让他变成超人。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孩子真的累了。 李大钊曾说:“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但我们的孩子似乎从来没有玩痛快过,却被逼着学踏实。 我们
寒假来临,家长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可以看看书,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也是种不错的互动方式。但是寒假陪孩子阅读,请一定绕过这5个坑。 1、是不是孩子自己看书,比大人读给他听要好? 很多妈妈经常问我,说:“涵涵妈,绘本是要我们大人读给孩子听的吗?读到几岁呢?”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五六岁的孩子自己看图画书,大都是在读字,而不是在看书。这个时候他是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的,因为注意力都放在了认字上,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感受故事了。 如果孩子不能快乐地享受,图画书的内容就不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就无法带给孩子精神上的成长。 在《朗读手册》里,吉姆·崔利斯也曾说过,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
童年到底是什么?我想,童年大概是一个长大的过程而已。这其中的各种经历,随着我的成长,在童年清单里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记。 0~3岁 这或许是被允许尝试一切的年龄吧 3岁前我住在郊区的部队大院,我的快乐可能是把竹童车从高坡上推出去,看着它咯吱咯吱失控地撞向路边的树;傍晚对着远山红彤彤的落日大喊:回家吃饭啦!听着对面给我的回答:吃饭啦! 3岁的我,也有很大的烦恼。我每天早上的奋斗目标就是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极尽所能地哭闹,让最最疼我的姥姥心软,然后带我回家,在她无限的宠溺里虚度光阴。 3岁的年龄,我被允许去好奇周围的一切,那时的我,内心充满了力量,也被允许用各种方式在自然中体会惯性、重力、回声、泥土,也包括用自己的方式达到被宠爱的目的。 因为,世界就是我的,我,不断地去尝试各种界限,冲破各种界限,同时,为建立各种界限做准
父母谆谆教导,口都说干了,可是熊孩子居然什么都听不进去,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教育孩子“听话”,其实是让他学会自我控制,听大人正确的话。 要做到对孩子关心、疼爱 要疼爱孩子,关心孩子,批评少一点,这样在你说话的时候他就会听你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不愿意被批评。如果平时常常训孩子,那么结果往往是他非但不听你的,还会你让往东,他就往西。有的时候孩子不是故意做坏事,不要轻易批评,批评一定要批评到点子上,批评他真正做错的事情,这是第一点。 非常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 就像警察逮住司机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以后,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司机违规受罚后,他就知道自己错了。而交通协管员们,他们帮着维持交通秩序,但不能令行禁止,所以,有的司机看见他们摇红旗并不怕,照样闯红灯。所以,在家里我们一定要像警察管司机一样,
马上就要过年了,大人看到可爱的小孩总会逗着玩。但是很多人常常把握不好分寸,逗的方式不对,不但对孩子形成伤害,也会给父母造成困扰。 如果你爱孩子有几件事请千万不要做: 1.不要对孩子说,妈妈不爱你了 现在二胎政策放开,很多妈妈有了第二个孩子。于是,春节团聚,大家都有了新的话题。 有的亲戚怀着恶作剧的心理会吓唬老大:“妈妈以后不爱你了,家里的房子车子以后都是弟弟(妹妹)的,没有你的份了。” 孩子都是很天真的,他们对待别人的话总是很认真记在心里。虽然这是毫无恶意的调侃,但孩子却会当真,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和精神压力,很有可能晚上做噩梦,在日后造成心理阴影。 曾有一个孩子总是在背地里捉弄弟弟,后来爸妈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亲戚间的调侃加重了孩子的忧虑,孩子之所以捉弄弟弟是因为把亲戚的话当了真。 一个孩子只要在
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相互的事情,不仅是家长教育了孩子,有时候还是孩子教育了家长。当然最好的结果还是家长孩子一起共同进步。 最近我发现,家里有一种新的对话模式。 “你这样总是发脾气不好,得学会管理你的脾气。”我们认真跟儿子说。 “你也要管好你的脾气。” “不要总是想着多看会电视就好,注意保护眼睛。” “你也不要总是盯着手机,保护好眼睛。” “早点睡,早睡早起身体好。” “你也要早点睡。” 遇到这样的对话,只能“好好好,我也会”。 然后败下阵来。 朋友听说后说,“这都是你平时说尊重他,给惯出的毛病。我们家,我一句话下去,他不听直接开打,每次都服服帖帖。” 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满意的样子。 再反观我家,这样的对话,更需要时间和耐心。 因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不管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家长们要注意了,不要再给孩子贴“胆小爱哭”的标签了! 前几天,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在外边遇到亲戚朋友不叫人。 然后大人就逗他:“怎么这么胆小啊!” 还很认真地扭头跟她说:“男孩子要胆子大点,不要总是管着,你看我家的。” 她感到很不解。 挺正常的孩子,为什么就被定义为胆小呢? 还这么肯定地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贴一个胆小的标签。 可是碍于面子,她也只能憋着这一肚子火。 逢年过节,总是会见到很多大人要求小家伙们跟很久没见面的亲人打招呼。 “快点叫阿姨!不能没有礼貌啊!” “我教过你多少遍了,快叫人!” “赶快叫叔叔,否则我打你了!” 有时,孩子会顺从着,从嘴巴里挤出几个字。
孩子该不该打,这似乎是一个永远都争论了不完的话题。对于孩子该不该打,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1、孩子能不能打? 有的专家会跟你说,要赏识孩子,不能打孩子啊! 但是有人会转达古人的话给你:棍棒底下出孝子啊。 前几天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鱼爸,你好,我的儿子三岁,脾气很大,在家里只要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发脾气。 甚至对奶奶拳打脚踢,我们跟他说,根本就不听。 谁说就打谁。 我有时忍无可忍就动手打了他,结果他还是屡教不改,而且我打他之后,心里也非常后悔,因为很多人说不要打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2、我知道很多80后的父母是被父母打过的。 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就挨过无数的打。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说打的好,因为有些经历让我想起来就心痛。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和家人就给予了无限希望。 于是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 然后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开始走路了,开始说话了。 开始入学了,孩子第一次参加考试,自己紧张地不得了。 映入眼帘的分数,要么让你激动地猛亲孩子。 或者怒火中烧,想打他一顿。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教得不好,至于家长,最多是监督不力,甚至有些家长还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去指责老师,而不是去仔细地发现问题所在。 没有考虑自己有没有给孩子支持和引导呢? 作家六神磊磊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自家的书房。 他说,从小就喜欢看书,玩的是书,家里到处是书,过节的礼物也是书,父母也带头看书,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差到哪里去呢? 反过来,你自己不学习,不读书,天天
一味的纵容孩子的错误,自我安慰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这些虽然说你是爱孩子的,但是在无形当中却伤害了孩子,为孩子设定规则,是每个父母应该做到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屡屡占据新闻头条,因为无视规则,不懂规则,一些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们要跟孩子谈规则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希望这文章中的技巧和方法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网友抱怨,自己乘车遇见了“熊孩子”,一路上大喊大叫,魔音不断,家长却一点也没有制止的意思,有乘客站出来说了两句,孩子的家长立刻反驳:你一个大人,跟小孩计较什么。 用“尊老爱幼”的口号来绑架别人,实在欠妥。 有些人会说,孩子就是偶尔调皮,又没有恶意,随他去也不会怎么样。 可如果的顽皮总是被纵容,今天不管,明天又不管,久而久之就会模糊
寒假到了,孩子们终于从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有大把的玩耍时间,就开始放飞自我。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让孩子养成这4个坏习惯。 1、作息无规律 平时上学期间有时间的约束,孩子养成很规律的生物钟,早睡早起,否则精神状态不足以应对白天的学习。 所以一到了假期,很多孩子内心潜台词就是:“终于可以打破常规了”,开始“任性”起来,晚上玩到很晚才睡,白天睡到中午才起。 孩子应该利用寒假修整、放松和减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规律地生活。 因为一旦好好的作息时间被打乱,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床吃早饭不起来,只会让孩子精神状态比平时还累,根本没有达到休整的目的,还可能有损孩子身体健康。 上学期间,孩子规律的生活靠的是学校的时间表。所以到了假期,家长也必须和孩子做好约定,从一开始就和孩子商量着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钱,需要用钱买各种物品,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4个年龄段4个不同方法!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培养孩子金钱观,既不是培养孩子唯利是图,也不是培养孩子是金钱如粪土。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钱,才能让生活变得更轻松。 如何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孩子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普及金钱的概念。根据孩子发育时期,我把金钱观教育也分为了几个阶段。 1、3岁到5岁的孩子,概念培养 这么大的孩子对钱的概念是模糊的雏形。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就像魔术师或者超人,可以满足他们想要的一切玩具。所以这时候是给孩子介绍金钱价值的好时机。 这时候通过虚拟的游戏让孩子明白钱的价值是很有效的
语言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鼓舞,同时也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阴影。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要用哪些话来说,避免伤害到孩子? 天真可爱的孩子,每天都要跟我们说很多很多话,分享他们的快乐。作为父母的我们,每天也会跟孩子说很多话,有安慰安抚,有讲道理,也有发脾气! 说过的话太多了,反复说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记得,父母每天说过的这些话,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 有些话要少说,比如“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有些话要多说,比如以下的这6句话,孩子听得多了,会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带给我们惊喜的变化。 1、我爱你 妈妈爱你!爸爸爱你!奶奶爱你!爷爷爱你!真正有爱的家庭,从不吝啬表达爱。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爱得深沉,也有太多的家长碍于面子,又或者是没有这个习惯,从不会主动对孩子说“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任性,撒泼打滚的情况,而且这个时候孩子还不听劝,越劝越厉害,这有什么办法呢? 2岁左右的孩子比较任性,不顺心就大哭,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词:terrible two,直译过来就是“糟糕的两岁”。 什么是“糟糕的两岁”? 蒙特利梭说:“当孩子能够独立行动后,儿童和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即使一个大人再爱自己的孩子,他的内心仍然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孩子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被制止。这是一种爱的冲突。” 宝宝在某一个时期(一般两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增强,逐渐专注于自我的世界,在希望获取关注的同时,又想要寻求独立和自主。但由于他们的语言还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这方面的意愿,于是就会出现撒泼、无理取闹、大哭大叫等极端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妈妈说,“小孩子不都这样的吗”,确实如此。
不管工作有多忙,也应该留下一小部分的时间给孩子和家人,幸福的家庭生活是需要营造的,不要错失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我有个词叫做“精力管理”,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最有效的时间做最有效的事情。我认为精力管理是意识层面的事情。 你注定要忙工作、照顾家庭和孩子,一堆事情等着你处理。如果你在工作时总想着家里,或者说你在陪伴孩子总是牵挂工作,那你就没办法集中思想,更没办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缺乏这个意识的话,你就会在精力管理上有很多消耗。 基本上,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下班(6点到6点半之间)尽量准时回家。 一旦回到家里后,你要注意管理你的精力,因为这个时候也会有人打电话给你,也会有人给你微信。 但群里的事情我不看的,回到家我就专注陪孩子,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 我什么时候可以分心呢?基本是晚上9点半以后,他们要洗澡、睡觉了,那这时
孩子变笨了,家长也是有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生活中,家长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渐渐的偏离原来的轨道。 朋友说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之前是优秀的,做事儿也特别讨喜,怎么看都比人家的孩子聪明,可是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自己就觉得小孩子是一年比一年笨了,有时候一道数学题本来三四分钟的事儿,他就要算半天,气的自己就想打他一顿,明明人家的孩子以前还没有他聪明,现在是人家超过了他,真是不敢想。其实我一直想说是不是你的原因,孩子才变成这样的,有时候不要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1. 喜欢动手而不是讲道理 孩子犯错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你是习惯用打还是去了解孩子,如果你选择了暴力解决,孩子可能会有逆反心理和自闭心理,他不愿意按照你的意旨来行事儿,也怕你的打骂心里会紧张,这样的话,孩子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事儿,会越来越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