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成就一个人,同时也能毁了一个人。据说,高情商父母不会把这3句话挂在嘴边,因为除了伤害孩子,没别的效果。 1、哭什么哭,不许哭 小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哭来解决问题,哭也是孩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方法。但是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不耐烦的说哭什么哭,不许哭,孩子在父母威严下可能会憋住泪,但家长能想到孩子心里的伤吗?孩子之所以哭,肯定是受到委屈了,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安慰他,而不是直接的呵斥。 2、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当家长的好像总有一个执拗的心态,希望孩子事事都能听自己的,最好能让自己完全掌控。一旦孩子有些事没有听自己的意见,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或者小孩子发脾气,家长哄劝呵斥没有效果的时候,家长就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殊不知这句话对孩子伤害有多大,小孩子自
如今城市的孩子,除了在学校是群体生活外,在家由于爸妈都要上班,很多孩子不得不一个人在家玩,这样就有点缺少社交能力。所以这也是家长担心孩子不能更好的融入群体的原因之一,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与人交流呢? 1. 适当的放手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会对他的交流圈进行一种干涉,想要引导孩子的交友理念,不想让孩子会有一点危险,但是孩子长大了,父母还强制的干扰孩子的社交范围,孩子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会形成一种依赖,变得不会再那样落落大方,甚至会有一点交流障碍,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不能过分的严苛,五岁后要放手让他自己来,你旁边引导就可以了。 2. 给他营造一种氛围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喜欢上网络交流已经不是稀奇的事儿,他们选择这样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彼此距离比较远不能当面说或者父母喜欢这样交流,孩子也就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言语相对会比较
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对孩子不打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已经是合格的父母。实际上,最招孩子怨恨的,不是来自于父母的打骂,而是这2种隐形的伤害。 从未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曾在公园里见过这样一幕:一个大概7、8岁的男孩,正被妈妈强行扒下裤子,妈妈急躁的说:对着墙角尿啊,快点儿吧别磨蹭。男孩憋红了脸,怯怯地观察着周围是否有人看他,妈妈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正在伤害孩子的自尊。 情感遗传就如同基因遗传一样,原生家庭给父母带来的伤害,也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传承”。父母来自一个过多剥削的时代,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就会不自觉的从孩子身上找到补偿,把孩子当做“私人物品”养育,从未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父母从不向孩子低头认错 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有次跟着妈妈回老家,午睡时和舅舅舅妈睡在大床上,女孩睡得迷糊时,感到有人拉着她的手,睁眼看见
过年时,熊孩子都团聚在一起了,为什么熊孩子那么遭人烦呢,孩子的这几种行为最招人烦,很多家长却不在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想到过年,除了温馨热闹的画面外,还有诸多扎心的事,比如七大姑八大姨,又要开始催婚催孕催二胎,大舅二舅小舅子,又要轮番吹牛侃大山,以及还会遭遇熊孩子们的突然袭击,他们有着爆表的创造力和杀伤力,所到之处通常会令人哀声连连。 熊孩子再熊,也只是个孩子。而这些孩子的背后,无疑都有一个毫无作为的家长,过年团聚时,孩子的这几种行为最招人烦,家长要提前教导孩子,规避孩子的错误行为。 1. 声波污染 过年时,大人们不亦乐乎的在聊天时,三五个熊孩子在一旁,扯着嗓子比高音,“啊”声此起彼伏,扰得他人只好捂耳皱眉。 这时候家长就不要再用慈爱赞赏的目光注视孩子了,赶紧上前制止,让孩子放低声音的分贝。最重要的是,在过年前,要告
在职场上,最让人讨厌的两种人。无非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的人,还有一种就是背地里给你使绊子的人。而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从小而演变形成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这些表现,说明长大后可能会在职场上会受罪。 爱告状 孩子小的时候爱告状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就怕孩子告状的习惯形成了,动不动就去告状。这样的孩子,无非就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表现自己很听话,另一方面就是想要通过让别人受批评,来衬托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如果大人惩罚了那个犯错误的孩子,那就是在间接支持告状的孩子,大人如果不惩罚那个犯错误的孩子,那就是直接导致告状的孩子受挫,所以这件事处理起来有困难,不管大人怎么处理一定要照顾到两边的情况。 内向的孩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内向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不开心或者是表达自己消极的情绪。长期压抑,就会导致孩子在某一个时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家里横着走,在外面却畏畏缩缩。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很多的孩子是会窝里横吗?是因为这些,其中最主要的是家长做错了这件事。 家里人的溺爱 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这个了,因为家里人的爱会让孩子变得肆无忌惮,觉得不管自己遇到什么困难,家里人都可以帮自己摆平,这是孩子成为窝里横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孩子最坚固的盾牌。所以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养孩子一定不要溺爱孩子,不然的话,到时候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了。 孩子主观的想法 当然了有一些孩子还没有很懂得一些道理,所以就觉得自己有困难就有家里人帮助,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总有一天需要自己独自一个人面对这些事情,现在学不会怎么样为人处世,以后肯定是要吃亏。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及这样的行动的时候,家长们就要及时改变孩子的想法。 围观人的影响
有很多的母亲,最燃很爱孩子,但是却过度唠叨,导致孩子生生厌恶母亲,甚至还在会离家出走。这这3类妈妈很辛苦,但养出的孩子往往叛逆、不亲近人。你中招了吗? 1. 过分唠叨的家长 作为母亲,通常都比较细心、耐心,能够关心到孩子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还会在孩子耳边不停的唠叨、叮嘱孩子各种注意事项。比如,让孩子及时穿秋裤、不准孩子太晚回家、要早睡早起等。虽然这是妈妈对孩子应有的关心,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想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你总在他们耳边唠叨,就会让他们十分反感,觉得你还把他当小孩子看,就会想要与你对着干。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敢于放手,不要替孩子操心过度,让孩子自己去做好自己的事情,等他们犯错后,自然会“长记性”的,比你唠叨十遍都管用。 2. 总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容易
当孩子顽皮,不听话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就是一顿暴打。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带来很严重的危害。 1.容易使身体受伤 家长有时候在气头控制不住自己手上的力道,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孩子打到医院。如果孩子身体上受到的伤害特别严重,精神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就比如看到你表现的很惊恐,晚上不容易入睡,睡着也会被噩梦惊醒等等。 2.容易自卑 父母经常打孩子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有时候你看到被打后的他很乖巧,其实心里已经受到了创伤,以后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甚至会和你对着干,你不让他干什么他就偏给你捣乱,严重的话也可能使孩子走错路。 3.容易变得胆小 孩子身体精神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打孩子会让孩子看到你就出现精神紧张的状态,变得更加胆小怕事儿,不管你说什么是对的还是错的
几乎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对毛绒玩具情有独钟,甚至想一天24小时都抱着不放。可是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迷恋那个破旧的毛绒玩具吗? 为什么孩子会迷恋那个破旧的毛绒玩具? 在婴儿时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孩子不仅会对特定的人产生依恋,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还会对物品产生依恋,比如长期陪伴的毛绒玩具,同样可以在宝宝难过、紧张的时候给予安慰,帮助孩子获取心理安全感。宝宝产生的依恋行为,大多发生在6个月龄-4岁左右,2岁时尤为明显。 毛绒玩具=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大人眼中,毛绒玩具是没有生命、没有情绪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已。而在孩子眼中,毛绒玩具是从小跟随他的最好的朋友,当孩子害怕、生气、恐惧的时候,还会和毛绒玩具倾诉自己的小秘密,即使毛绒玩具无法做出真正的回应,但是却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慰藉。 对于孩子的
自从有了孩子后,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些叫自己,早点学会说话。其实想让孩子说话早,那这两类家长最好还是别带孩子。 话少的家长 很多家长说句实在话,那是因为真的话很少,你跟他说10句话,他能回复你一句话,那就是谢天谢地了。这样的家长带出来的孩子注定是说话比同龄人晚一些,因为这样的家长跟孩子互动的少,孩子没有接触到足够多的语言信息,同时也很少有人用语言和孩子互动,那样孩子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都不够,那孩子也就理所当然说话晚一些。 说话快的家长 这类家长语速不是一般的快,可以用飞快来形容。正常情况下咱们一分钟假如是说100个字,那些说话快的家长一分钟几乎是接近200字了,孩子都听不清楚,你说还要怎么模仿大人说话,跟大人互动呢。孩子只能花很长的时间慢慢的理解大人说话的意思和相对应的实物。这样的家长照顾的孩子,也是注定会说话
放寒假了,孩子假期怎么过才好,怎样安排才能使玩与学两不耽误?这可能是家长们的心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制定一个作息表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假期就是一觉睡到大中午,但虽说是放假了,可家长不能这样纵容孩子,假期也是要保持养成的作息习惯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定这个假期作息时间表,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例如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每天要做多长时间的作业,玩多长时间,合理安排,有所侧重,然后严重按照这个计划表进行。早长时间尽量不要超过八点半,早餐要正常进行。这样既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又助于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二、健康的宅在家 假期家长一般都不愿孩子出去乱跑,天冷不说,外面的危险因素太多。但是长时间宅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不活动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其实运动也不必在室外,在室内也可以进行,每天在客厅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早操,如压腿、跳绳、
有很多家长,只要孩子犯了错,上去就是一顿打。其实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对孩子伤害太大了,不如试试这个办法吧!可能会好点。 1. 调整自己的情绪 孩子把自己气的狠了不要先发火,你一发火孩子也许会闹腾的更加厉害,面对孩子你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分析问题,或许问题就不会是自己刚刚想的那么让人不可忍受,给孩子一个机会听听孩子的心声,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很顺利的解决。 2. 接受孩子的情绪 有些孩子的脾气可能属于比较倔强类的,自己一不顺心就会没有理智给你耍脾气。作为父母我们只能让着孩子,帮助孩子安抚情绪,等到孩子恢复理智了再找机会和孩子讲道理,这时候孩子的心是平静下来了,比较能够听取你的意见道理这样更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3. 先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在你想要打孩子的时候,想想如果
常常会被宝宝呆萌可爱的样子所吸引,这个时候就非常想把这一刻保留下来。其实这真的不难哦,只要掌握这4个技巧,在家就能给宝宝拍“唯美大片”。 1. 参照物颜色多用色彩鲜明 新生儿眼睛只能辨别明暗,色彩鲜明的物品既可以刺激宝宝的视觉系统,也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选择拍照的时间一定要以宝宝的作息时间为主,宝宝精气神好照片效果才会好,拍照时不要强行让宝宝抬头,婴儿时期宝宝的脊柱特别脆弱,以免损伤。 2. 选择干净的背景 可以在家里以窗帘、卧室里的床、干净的墙面为背景抱着宝宝拍亲子照,多用自然光作为光源,拍照的区域尽量收拾整洁,房间里的自然采光亮度也会得到提升,家里没有反光板的话,可以用白色的床单代替反光板起到反射光线,为阴暗的地方补光,家长也可以穿着白色衣服抱着孩子拍照,切记不要使用闪光灯!!! 3. 摆POSE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其实就长不必担忧,你家的孩子有这三个特征说明天生就是学霸,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有才之人。 一、性格独立 我们总是强调要培养孩子从小独立,但是有人会质疑孩子独立和学习有什么关系了。独立性强的孩子,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不会一味的依靠家长和老师,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也喜欢挑战比较难的题目,喜欢钻研深奥的知识,这样的孩子学习能不好吗? 二、喜欢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名言还是很有道理的。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从书中获取你想知道的任何神秘的事情,激发兴趣,投入精力,这是读书的力量。 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读书,喜欢阅读,孩子可以从书中获取未知的奥秘,激发孩子探索思考的欲望,让孩子爱上读书。
你家孩子会讲话了吗?你家孩子多大会喊“爸爸”和“妈妈”的?爸妈该用什么方式教孩子说话?宝妈用这种方式教孩子说话,会影响发育害了孩子。 前几天朋友圈有一个事情很火,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了让自己1岁的孩子尽早说话,就直接用食物引诱孩子说话。每当孩子能够重复出一个物品的名字时,她就让孩子吃一颗糖,最后孩子肯说话、会说话了,却吃坏了一口牙,这位妈妈带孩子去看医生,被医生知道后怒斥她影响孩子发育,是在害孩子,真是让人可怜又可气。 虽然说小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一般在一岁左右,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说话少、说话迟,家长也不可找一些歪招去诱导孩子讲话。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语言的发育早晚因人而异,家长不能太过心急。同时家长也要反思自己的原因,看孩子说话晚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对?或许和下面这2点原因有关: 1. 有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8、9岁了,还非常胆小,对很多事情都不是很自信,那么如何让孩子能够放得开呢?总被父母批评的孩子,一生都走不出“坏”角色! 按照我的理解,这位家长所说的“放得开”应该就是自信吧。今天我们不妨就来分析一下,这种“放不开”的孩子,他们的自信是如何被一点点毁掉的。 想象一下,那个挨了批评后低头不语的孩子,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如果你猜不到,那么请回忆一下你小的时候,被父母批评了,或对你说“你看看别人家的某某”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如果记不起当年,那么想想现在,在单位里,当领导批评你时,你是什么感受?你会觉得被打击还是被鼓舞?你会更喜欢领导还是在心里怨恨?接下去你的表现是会更积极还是更消极?…… 是的,我们在这两种时刻的感受正是孩子挨我们批评时的感受!孩子也不舒服,只是他小,他没有力量与我们对抗,所以不敢表达,只好
在懵懂的年纪,小女生收到了同学送的情书,偷偷的藏在了盒子里,作为她的母亲并没有歇斯底里的扼制这件事,而是选择这样做。 01、堂姐向我求助,说看到小侄女写的东西有点不知所措。 紧接着,发上来一张照片。仔细一看,居然是一封小小的“情书”,大意是对一个叫小俊的男生表达喜欢,然后还问小俊,为什么更喜欢另一个女生琪琪,她觉得自己跟琪琪一样优秀,希望小俊也能跟她多玩。 “情书”里不仅有文字,还有水彩笔画的图案,有些文字是用拼音代替的,看上去童心满满,十分可爱。 我们都感慨小侄女的情书图文并茂,写得真棒,然而堂姐却觉得这事一定得重视,小侄女才九岁,她要找小侄女好好谈谈。 我们问起堂姐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这封信,她说是书房的一个小铁盒里,是放小侄女平时最珍爱物件的地方。 “既然她选择自己放在铁盒,那代表她很重视这封信,这也算是她的
说到孩子的动作发展,父母大都比较重视“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等大动作的发展,孩子这些发展稍微滞后一点,家长就会十分着急。 “怎么办?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的确,大动作发展水平是衡量孩子发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发展得不好,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协调能力、视觉追踪、认知、注意力等能力的发展。 但关于孩子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却常常被父母忽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从大脑机能定位图可以看出,不同感觉区域在大脑皮层中的投射部位比例不同,其中手和口所占比例最大。可见,对个体而言,手和口的发展与人类的智能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手和口在大脑皮层的投射部位所占比例最大 我们主要从手的动作发展来看孩子的智力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6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是以动作思维为主。 特别在3岁之前,孩子是通过对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是什么样子,直接能反应出一个家庭的教育情况是怎样的,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做到严于律己。 01、周末,带儿子去参加朋友女儿的生日party。 家长们一起准备吃的,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一会,一个朋友的孩子跑过来说:“姐姐在用水枪射击一床棉被。” 在院子里,朋友的女儿背着水壶,手里拿着水枪,正对着棉被“射击”——棉被是军绿色的,水渍就像笔一样,她打算在被子上“画”一只小兔子。 朋友呵斥女儿,让她停止手上的动作,因为女儿弄湿的是保姆李姐的被子,她让女儿去给李姐道歉。 结果,她的女儿说了一句让我们特别吃惊的话。 “她就是一个干活的保姆,我为什么要和她道歉?”说完,孩子就走开了。 朋友无奈地摇摇头说:“这孩子真是没有办法。” 而李姐站在旁边,轻声地说:“没事,她还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彼此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以长辈的身份还是置之不理呢? 每次外出,我都会和家里的娃来一个简单的分离仪式,亲一亲、抱一抱,并告诉她们妈妈要去哪里,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好让她们能安心。 但并非每次,孩子们都能愉快地接受,尤其是宁宁。 有天早上,因为有事情要去工作室处理,临出门前,跟宁宁和小Lisa说拜拜,小Lisa现在还懵懵懂懂,我跟她挥手,她还对着我笑。 可是,宁宁一听见我要走,就赶紧扑上来,一手抱着我的大腿,一手高高举起要我抱。 我抱起她,她立马用双手紧紧圈住我的脖子“不让妈妈走,不让妈妈走。”还从眼里挤出几滴眼泪。 要是以前,我可能会在家跟小妞共情、倾听“周旋”半天,但这个方法也不是万灵药,共情虽然能缓解下情绪,但她有可能还是不让我走。 加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