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当孩子出现这个动作,就别让他继续做作业了
    当孩子出现这个动作,就别让他继续做作业了

    假期的时候,督促孩子写寒假作业,这可是让不少家长都感觉到头疼不已。可是做作业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健康还是处于第一位。当孩子当孩子出现这个动作,就别让他继续做作业了。 如果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出现耸肩缩着身子、哆嗦发抖等动作,并且容易出现走神、发呆,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就不应该让孩子继续做作业了,哆嗦和耸肩缩着身体是“感觉冷”的表现,所以爸爸妈妈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添衣、喝点温水或者使用暖气机让室内温度调高一些,只有舒适的环境才可以让孩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1、特定环境要素更利于进入特定状态 不一样的环境氛围,可以告诉我们“这里适合做什么”,例如咖啡厅适合休闲聊天、书吧适合阅读等。 良好的环境氛围基本由两大要素组成:基本环境要素和特定环境要素。 基本环境要素,指的是环境硬件,例如空间、周边环境等。 特定环境要素,指的就

  • 用高科技能检测宝宝的天赋?真的有这么神吗?
    用高科技能检测宝宝的天赋?真的有这么神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正在一一成为现实。那么对于高科技能检测宝宝的天赋,这是真的吗? 之前,就听说过基因检测,唐氏综合症数据如果有些风险因素,很多医生都会建议孕妈妈去做一个基因检测,来判断患病的风险概率。我朋友就因为唐氏综合症的检查结果显示高风险,去做了基因检测,幸好最后检测结果显示没问题。 通过基因检测来确诊包括唐氏综合征、肥胖基因、癌症基因等疾病,现在确实是做到了科学严谨、有据可循了。 就像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曾因疾病基因筛查,发现患乳腺癌概率高达87%,而果断切除了乳腺。 但是通过基因检测,即便检测到患某种疾病的风险,也不是说这个人一定会得这种病,更多的是一种警惕,一种提醒。同样,即使检测到患病风险很低,但如果后天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会令风险增加。所以基因检测并不是绝对的。 那天赋基因检测

  •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你的引导方式是怎样的?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你的引导方式是怎样的?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当孩子心情低落时,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当孩子不知所措时,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面对孩子的坏心情,聪明的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故事:一位妈妈之前看一档育儿栏目,当女主持人聊到她的先生教儿子把不良情绪转移到一块石头上,没想到效果很好,儿子通过紧握石头泄愤慢慢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 她觉着挺有意思,就想如法炮制,治一治性子急的女儿。 于是,她把一块小鹅卵石交给女儿,很郑重地跟她说:“这块神秘的石头有妈妈的祈祷,你带在身上,当生气或者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时,就用力紧紧握着它,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给它,它会通通吸收掉,你的内心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女儿瞪大双眼,半信半疑地把石头装进口袋里去上学了。 下午放学时,她高兴地说:“妈妈,我试过了,好像挺管用,我今天没有因

  • 学期结束了,别忘了跟孩子说一声“宝贝,你辛苦了!”
    学期结束了,别忘了跟孩子说一声“宝贝,你辛苦了!”

    一个学期的结束,不管成绩如何,孩子们也是花了时间和经历的,跟孩子说一声“宝贝,你辛苦了!” 1、考试已毕,成绩未出。 此时,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期末考得如何。 考完试别问考的好不好,先给娃一个大拥抱,再请娃好好吃一顿,毕竟也辛苦一学期了! 出成绩切记要淡定,控制好体内的洪荒之力。 这个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考试范围,比考试范围更宽广的是看到娃成绩时家长的胸怀! 2、做中国的学生,真的不易。 希望在这个期末,家长们要看淡孩子们的成绩,都能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声:“宝贝,你辛苦了!” 成绩好的孩子是辛苦的。 因为好成绩要用汗水浇灌出来。 那成绩单上的成绩,真的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一页一页算出来的。 其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 孩子不管怎么优秀,都应该学会选择!
    孩子不管怎么优秀,都应该学会选择!

    孩子不管将来的发展如何,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选择,锻炼出权衡利弊的能力,在成长的路途中,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有很多,选择不同,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1、多年前,我一个同学也面临这样的选择。他想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但他的父母帮他找好了一份高薪的银行工作。左右徘徊,最终他还是向父母妥协。 如今的他生活过得优越,但每次见他,他都会跟我抱怨现在的工作有多无聊,活着多痛苦……尤其当他看到以前才华远不及他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更是百感交集。 最后,他总不忘忏悔一句:“早知道,当初就不这样了……” 其实,我很怀疑,要是他能回去,是不是真的敢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他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父母逼他,而在于他缺乏为自己选择的能力。 工作中,我见过很多站在人生和事业的岔路口一片茫然的人。以前,很多来我们单位应聘的人,当面试官问为什么

  • 把孩子当“人”养,是另外一种教育方式!
    把孩子当“人”养,是另外一种教育方式!

    只有把孩子当人养,让他学习自理、学习自己思考、学习自己做决定,把他当成个独立的、有尊严、可以行使权利的人一样去养,孩子才会长成正常的、有血有肉的、可爱的、有感情、懂感恩的人。 六岁的大旭大大的让我刮目相看了一回。 昨天晚饭后,她照例给我们分享她的幼儿园生活。她在幼儿园有两个相好的小女同学,她们自己封为“姐妹三人组”。大旭的大部分幼儿园生活,都跟这两个小女生有关。 据大旭讲,她白天给两个小姐妹分享了“生孩子的故事”!用大旭的话说:把她们两个快吓死了,她们不知道原来生孩子有这样疼…… 大旭饶有兴致地说开了:“生孩子这事,分为两种,一种是打麻药的,一种是不打麻药的(天啊,当时听完这句话我都倒抽了一口气)。”继续听她细细讲来,才知道,原来她说的两种都是剖腹产。“打麻药的,就从后背脊梁骨那儿把麻药注射进去(真不知道都从哪听来的),打麻药很疼,你想

  • 儿子没有女儿贴心,爱你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儿子没有女儿贴心,爱你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会有细心的一面,但是小男生呢?大体看来是没有的,是因为他们关心人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儿子没有女儿贴心”,这几乎是一条铁的定律了,人们常常挂在嘴边。 我以前也是这么觉得的。 我那位百岁的太奶奶,因为自己没有女儿,十分担心后辈们也没有。我结婚生子之后,一年一两次浮光掠影般的看望,让她每次见到我,说话只挑最重点,除了问问宝多,问问宝多爸,然后就是说:“你要是能再要一个小妮儿,那就更好了。” 我心里明白,她想说的,还是那句话——儿子没有女儿贴心。她怕我老了之后,没人疼。 我理解她,旧时代的女人,一辈子能指望什么呢?丈夫不过是赖以生存的支柱,嘘寒问暖那是奢侈品,生个儿子,保的是家庭地位,只有女儿,才是真正的温情的慰藉。 可能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影响太深了,我内心里早有了成见的影子。 1、有

  • 那个听话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听话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变的乖巧懂事,但是不能将自己的行为意识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可以决定自己做些什么。 超市里,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和妈妈站在收款台边。收款台前有很多棒棒糖,正好孩子够得着。 孩子伸手去抓糖,妈妈从孩子手中夺走糖,制止他:“不要。”孩子再次伸手拿,妈妈抢过来又放回,这时的“不要”已提高八度。 当拉锯战进入第三回合,孩子开始生气地大哭起来。妈妈打了孩子抓糖的手,孩子拉过妈妈打他的手狠狠咬了一口。于是,妈妈抓住孩子拼命摇晃,在他的屁股上又是一巴掌:“你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 看着嚎啕大哭的孩子,我心里百味杂陈。为什么要说孩子“坏”呢?是因为他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棒棒糖吗?不,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吗?是因为他反咬了妈妈一口吗?不,他难道不是出于自卫的自然反应吗? 显然,对于妈妈而言,孩子的“坏”与

  • 面对内向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面对内向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面对内向的孩子,你们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强迫孩子与人沟通?其实你可以这样做,一起来文章中看看吧! 1、无奈的姥姥 昨天,姥姥去幼儿园接小优放学。到家时,孩子低着头不说话,姥姥也面带不悦。 我问怎么了,姥姥说:“还能咋了,我说了小优几句呗。这孩子也真是的,路上碰见熟人也不主动打招呼,明明就是顺嘴的一句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咋这么难呢?别的孩子整天叽叽喳喳的,多欢气!再看咱家这位小祖宗,跟个闷葫芦似的。从小这么内向怎么行,将来连个好婆家都摊不上……” 没等姥姥嘟囔完,我就笑着打断她:“行了,妈。你以前还老这么说我呢,一直念叨我太内向不好找工作、不好处对象,可是现在哪样也没耽误了呀!孩子内向不见得是坏事,将来一样有出息。那些大科学家,十有八九都是内向的人。” “好好好,您是心理咨询师,您有理行了吧,自己闺女自己好好教吧!”姥姥无

  • 真疼还是假疼?别被孩子给忽悠了!
    真疼还是假疼?别被孩子给忽悠了!

    孩子因为不想上学,在家装生病,只要家长给孩子请假了,可以说“药到病除”,马上就活蹦乱跳的了,怎么识别孩子高超的“演技”呢? 场景一 “妈妈,我肚子疼。”早上起床时,李佳佳(化名,7岁,男孩,小学一年级)捂着肚子做出痛苦的表情。妈妈以为孩子真的吃坏肚子,赶紧给老师打电话请假去医院。 过了上学时间,妈妈要带佳佳去医院时,却得到“我现在不疼了”的回答。之后,又有好几次,每到上学时间,总是这疼那疼,等到父母给老师请完假,不去上学后,在家里活蹦乱跳又没事儿了。 “妈妈,我耳朵疼。”今年11月初,妈妈以为佳佳是在装,不想去上学,坚持把孩子送到学校。九点左右,老师给打电话说:佳佳耳朵疼的直哭。去医院检查,发现是中耳炎。于是请假一周,滴抗生素好了。 等到上学时间,又开始说另外一只耳朵疼,要么说其他部位疼。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没有异常。现在,妈

  • 家长们要警惕!经常玩手机会对孩子身心造成这些危害
    家长们要警惕!经常玩手机会对孩子身心造成这些危害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有很多家庭,早早的给孩子配上了手机。那么对于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会对身心造成哪些危害呢? 身体上的直接危害 大家都知道,经常玩手机对孩子视力会有很大的影响,如今眼镜的销量越来越好,近视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近视的几率更大,因为孩子的眼部还处于发育期,长时期玩手机会造成眼部疲劳,从而导致近视。 同时,经常玩手机,对于孩子的颈椎、肩、腰,都会造成危害,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对于成人来讲,都会觉得腰酸背痛,就更不要说孩子了,而且孩子的骨骼正处于发育的阶段,经常保持一个姿势,很可能造成身体骨骼发育畸形。 心理上的间接危害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自己沉浸在手机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而且手机中有很多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也会对

  • 当孩子问家里的经济情况,怎样回答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当孩子问家里的经济情况,怎样回答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如今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有了“嫌贫爱富”的心理。对于大人们来讲,这可以正确看待。可是对于孩子。家里的贫富,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轨迹。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对贫富有了一定认识的时候,当他们问家长,家里的经济情况的时候,家长们该如何回答呢?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呢? 其实不然,不信你去看看,很多富人家的孩子,从小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有着有钱人的一种优越感,而在学习上却毫无作为。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懦弱,缺乏自信心,从而在学习上也变得非常吃力。这都是和家长的“思想灌输”有关。 那么作为家长,面对孩子问到,家里的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孩子,才能让他,既不会因为家庭富裕而变得跋扈,也不会因为贫穷而自卑呢?这就是今天学叔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首先,家长们可以选择轻松幽默

  • 孩子做事磨蹭,催是最差的办法!
    孩子做事磨蹭,催是最差的办法!

    有些孩子是慢性子,做事情吞吞吐吐的,总是不太利索,而恰巧父母是个急性子的人,那么面对孩子这种状况,该如何处理? 经常有妈妈跟Mommy大倒苦水: “我家孩子,写作业总是各种找东西,磨磨蹭蹭的,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2个小时才能写完,怎么办呀?” “我女儿从起床到出门上学,没有1个小时根本搞不定,穿衣服、刷牙、吃早餐都拖拖拉拉的,我都要急死了。” “要是不催,我儿子吃饭能吃将近一个小时你信不信?” …… 孩子做事磨蹭,让妈妈们倍感头大,尤其是在赶时间的时候。所以,妈妈们经常用的一招就是:催。 快吃、快写、快洗、快走、快跑……但是很遗憾,有时候无论妈妈们再怎么着急,再怎么催,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慢得像只蜗牛,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磨蹭”的真相 其实,对孩子来说,根本就没有

  • 如何与孩子聊天、对话?
    如何与孩子聊天、对话?

    和孩子聊天是一种乐趣,一种亲情,一种了解,那么如何和孩子聊天呢? 1、和孩子聊天要选对时间和地点 一般建议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或者睡前聊天,这样轻松的氛围会让孩子很放松,地点选择在卧室,餐桌边,这样舒服的地方,让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不是质疑。 2、和孩子聊天要选对话题 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一上来就会问:你今天在学校做什么了?作业写完了吗?这种的话题,孩子没有聊下去的兴趣自然会敷衍了。 建议问孩子一些小的事情,比如你今天在学校和谁一起玩?今天上什么课了?画画课上你画了什么? 如果孩子还是兴致缺缺的话,就谈谈别的小朋友,孩子就会有兴趣了,比如你们班上最调皮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让老师生气了? 3、不要否定孩子的话 和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状况就是大人不认同孩子,于是孩

  • 面对熊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爸妈实用应对策略奉上!
    面对熊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爸妈实用应对策略奉上!

    孩子的要求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应对呢?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主要出于下面五个原因: 1、好奇心 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年龄越小,其好奇心越强烈、越广泛。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东西都看看、摸摸、尝尝、试试。但是孩子考虑不到这些尝试会不会给大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危险,会不会对东西造成损害,但是上述三种任何一种情况,通常就会产生“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 其实,孩子是无辜的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属于不知者不怪。 2、破坏欲、攻击欲 有时候孩子喜欢抛掷东西,喜欢把搭好的积木推倒,把整齐的房间弄乱,喜欢摘大人的眼镜,欺负小朋友等,这种情况就要区分。一种情况,孩子破坏既定的规则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属于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是自然和健康的,有时候看起来是“恶作剧”,其实没有恶意;一种情况,是孩子有压抑的情

  • 寒假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寒假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梦寐以求的寒假,在经历了挑灯夜战的期末考试: 经历了大雪纷飞的户外冰棍模式: 终于来到了! 寒假里身心可以得到放松,但千万不能变成葛优躺,天天在家吃喝玩乐。 所以,在寒假伊始,就需要和孩子约定好,做好以下习惯: 习惯一: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不仅是在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在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锻炼身体,使很多人获益匪浅。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身体,能强身,更能强心。 习惯二:微笑待人 英国诗人雪莱说:“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微笑待人不仅仅是一种好的行为状态,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微笑待人,这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之一。 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

  • 过年了,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压岁钱”?
    过年了,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压岁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年给孩子压岁钱的习惯,这寄托了老人对孩子的祝福与期望。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压岁钱的价码也“水涨船高”,居然已经成为了不少人过年时候的“负担”。这样也就丧失了“压岁钱”原有的意义。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一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出来了,等到小孩子睡了,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给弄醒。吓得孩子大哭,慢慢的就变成了傻子。有一家老夫妻晚年得子,怕晚上祟来吓孩子.老两口就守着孩子。拿出8个铜板给孩子玩,一会孩子累了把铜板丢在枕边就睡着了。老两口就用红纸把铜板包起来放到枕边。到了后半夜祟来到孩子身边刚要摸孩子,看到了红纸包的铜板就赶紧跑了。第二天老两口就告诉了乡亲,大家都知道这个可以吓跑祟,所以每年的三十就会为自己的孩子用红纸包上几个铜板,这个风俗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 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

  • 为什么会控制不住想打孩子?你也这样吗?
    为什么会控制不住想打孩子?你也这样吗?

    明明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妈妈会打自己的孩子?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1、那一刻你究竟为什么生气?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在基本情绪上,人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只要是人就会有这四种情绪存在。 中国的传统教育告诉我们这一代人,只有快乐才是最好的,愤怒的情绪是不应该出现的,所以一旦我们感觉到愤怒的时候,会主动选择压抑下去,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愤怒会代表我们是一个“不好”的人,因为我们不愿意做“不好”的人,只能以“笑脸”示人。 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不得不说我们真的被这个观点害得好惨。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愤怒情绪的时候,如果选择压抑下去,就是所谓的“克制”,愤怒并不会消失,而是积累在身体里面,

  • 请不要这样逗我家的孩子!我真的无法忍受!
    请不要这样逗我家的孩子!我真的无法忍受!

    有些玩笑大人总不以为意,然而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却常常信以为真,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或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更加严重。希望大人在逗孩子之前,一定要清楚哪些话可说,哪些话不可说。 生活中逗孩子的行为有很多,最“经典”莫过于这些: 你妈有了弟弟就不喜欢你了哦 在大人看来,这句话没什么。但是对于以“父母是整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这句话是极具杀伤力的。 2015年,武汉一户人家的大女儿将仅仅两个月大的亲生弟弟从八楼家中扔出窗口,男娃当场死亡。 而起因就是邻居逗孩子“你爸妈有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 说者也许无心,可是小孩子分辨能力低,容易当真,特别是二胎家庭的孩子都格外敏感。所以,请不要对孩子开这样的玩笑话。 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 2014年,在淮安涟水,一名17岁少年黄冰因常年听邻居与他开这样的玩笑话,竟

  • 那些从小被“惯”大的孩子,后来咋样了?
    那些从小被“惯”大的孩子,后来咋样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惯子如杀子,然而却有无数家长将它放大,极端化,然后作为自己的育儿座右铭,用它剥夺孩子被爱的权利。 可这里所说的惯,是极端化的娇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纵容孩子去挑战别人和社会的底线。 而不是,连最基本的爱和支持都不给。 陈姐每次上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亲昵,就会远远地站着,看上很久,然后长长地叹气。 陈姐的女儿十二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别孤僻,而且讨厌与人肢体接触。 有次一起过马路,陈姐想牵女儿的手,女儿竟像触了电一般,一下子就甩开了。 从那次起,陈姐开始观察,她发现,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勾肩搭背牵手挽臂,而她的女儿,却总是踽踽独行。 陈姐夫妇询问女儿,可孩子拒绝与他们沟通,不得已,带她看了心理医生。 医生和女儿聊了几次,初步得出结论: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