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家里都是“宝宝不急爸妈急”,看着孩子磨磨蹭蹭吃饭穿衣,家长们真是头大,但是,也有些家庭正好是反过来的,家长很“佛系”,孩子却急不可耐。这种急性子的孩子,该如何来照顾和教育他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属于急性子孩子?如果孩子一饿了马上就要吃东西,在没有得到之前就一直哭闹,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等不及别人玩玩具,一直坐立不安的,多半属于急性子,另外,大部分急性子孩子多少都有点暴力倾向,会将玩具进行摔打、甚至攻击别人。 孩子容易被激怒,容易攻击别人,这是一个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的情况,而且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行为。 我们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些容易被激怒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孩子的性格在十八个月的时候会完全形成,所以如果他们表现出急脾气、容易生气,那么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性格。急脾气不等于“性格不好”,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急
“熊大人”常做的奇葩事有哪些?春节过节熊大人都聚在一起了,下面看看应对“熊亲戚”春节自救指南。 都说家里要有孩子才热闹,春节快到了,来家里做客的亲友也越来越多,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亲友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去逗弄小孩,但是,很多“熊大人”因为缺少教育常识和安全意识,可能会做出很没分寸感,甚至对孩子有害的事情,这时候,就得靠家长及时制止,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熊大人”常做的奇葩事 ▼▼▼ 逗孩子吸烟、喝酒 大人逗小孩吸烟,容易让分辨能力低的孩子认为烟是好东西,从而尝试并依赖,而香烟对孩子的危害自不用说,会影响孩子的唾液腺的发育,也可能对孩子稚嫩的肺部造成伤害。 近几年,因逗孩子喝酒而发生的惨剧不在少数。酒精,对小孩子来说,6~10g就可能让他们丧命。如果有大人拿着筷子在酒杯沾酒,让孩子舔一舔,家长一定要制止。酒精除了对小孩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下班后最温暖的事就是回到家,听到孩子对自己叫着爸爸妈妈,并扑向自己了。可是你知道吗?下班回家看见孩子,第一句话千万别说它,杀伤力十足! 昨天,孩子爸爸下了班,在门口换鞋子的时候,眼光顺势朝我家儿子一瞄,正要开口说什么,小伙子笑了,快速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孩子爸愣了下,问:啊?什么? 儿子煞有介事地回答:你打算问我,作业写了吗?(架子)鼓练了吗? 孩子爸尬笑着挠了挠脑袋。 一家人都乐了。 这个小场景让我觉得很有趣。 我知道,不少父母下了班,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都是这句。 他们心里想的是,通过这种询问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以及给孩子敲敲边鼓,不让孩子有任何懈怠。 可惜他们错了。 第一,这样说孩子是收不到关心的。 孩子们心里只会想:
这年头,其实不缺爱孩子的父母。只是,在父母们巴不得把自己所拥有的、所能做到的一切都给到孩子的时候,却往往忘了问一句:孩子真的需要吗? 比如,督促孩子学习这件事。 自打放寒假,我的一位朋友就专门在家里守着娃娃写寒假作业和各科补习,母子二人因此开启了“对战模式”。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基本都是以妈妈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为开端:“你XX写了吗?”“这个题怎么做错了?”“不要偷空就是玩游戏!”“这点作业怎么要花这么长时间?”…… 紧接着,就以小家伙各种不理睬和拖延作为回应,以妈妈高八度的咆哮作为升级,以孩子委屈地哇哇哭作为战争的尾音。 想一想,都觉得头大。 督促孩子学习、陪孩子写作业,不知道何时起,就变成了一个全民难题。 我听过很多父母吐槽这件事的艰难。这些叫苦连天的父母,往往是非常用心的父母。他们在孩子身
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家长不能一味的要求还真别哭,应该去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反复告诉我们,尚在腹中的六个月大的胎儿,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并力图去理解妈妈的声音。相对于听到的其他人的声音而言,胎宝宝对妈妈的声音反应更快。不仅如此,胎儿还能识别妈妈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当一个婴儿刚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好了和妈妈产生联结的准备。 看到孩子的肢体动作,听到婴儿发出的声音,妈妈们本能地了解到:宝宝在寻找自己,宝宝需要自己。于是做妈妈的,及时地回应宝宝,为宝宝提供必要的营养与心灵的哺乳,这就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容器的功能,提供给了孩子一个安稳的、充满希望感的小宇宙。 可惜,宝宝越长大,妈妈们对宝宝的耐心好像就越少。 我经常见到,一些妈妈没法忍受孩子的坏情绪,尤其是孩子的哭闹,这跟她们的原生家庭往往有关。这些妈妈们最常做的
新手妈妈和“过来人”婆婆之间有育儿矛盾,到底该听谁的呢?当面对讨论孩子的教育时,育儿观发生分歧,我们该怎么做? 话说,妈妈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育儿矛盾;近日一起五旬大妈因育儿问题,欲跳楼轻生的事件,在妈妈群里火了起来。 据了解:大妈早上因要不要带孙子出门,与儿媳起了争执。大妈心里委屈,一时想不开,于是起了轻生的念头。后来经大家的几番劝说,大妈被搀扶到了安全地带。 提起老人带孩子,很多宝妈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感激老人帮忙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又苦恼于老人旧的育儿观念。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为何这样的育儿矛盾一直存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或者减少与老人的冲突? 先来说说育儿矛盾为何存在吧,其实最关键的是观念问题,婆媳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喂养、养育方式上的意见不统一,造成了家庭内部的“权力争夺战”。 老人总说:“我吃的盐比你们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活泼开朗可爱的性格,那么家长们可要做好这3件事了,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小美今年刚刚考上大学,军训结束后,她想要参加社团去接触更多的新同学,但是小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跟别人说话的时候都不敢抬头正视,更加严重的是小美一见到男生就脸红,而且很自卑。在人很多的时候总是喜欢低着头,是什么原因造成小美现在这种状态呢?原来她的家庭状况一般,小时候爸爸妈妈没有正确引导,才会让她这么胆小怕事。为了不让你家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你应该怎样做呢? 一、多关心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只管把孩子生下来,却尽不到父母的职责,从小不在自己的身边,对他的事情也不关心,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做起事来缩手缩脚,不能果断的解决。遇见烦心事只能憋在心里,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自闭,更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多多沟通交流。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交能力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相信每个家长都十分清楚。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乔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说:“许多人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儿童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交技能。” 可见孩子早期社交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社交恐惧? 生活中,有的孩子怕见生人,不愿意到人多、热闹的场合。甚至跟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脸红、羞怯。有的还会伴有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等现象。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社交恐惧”。排除遗传或生理上的原因,常见的因素有以下两种: 1)来自强势父母的压力 这类孩子生活在家庭环境的阴影之下。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父母的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如果父母脾气暴躁,经常情绪不好,他们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内向,有的时候还会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让孩子试图去与别人交流,其实这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内向并不是缺点,还是有三大好处的。 1、保持清醒和警觉。 大多数外向的孩子都比较调皮,有的时候会很“人来疯”,但是这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很不舒服,他们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并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闭。 2、快乐来得很简单 很多内向的孩子,往往快乐都来的很简单,他们非常讨厌吵闹的环境,反而更加喜欢安安静静的看一背书,或者看看风景。 内向型的人通常想象力更丰富,情感也更细腻,他们更善于用心感受周围的世界。 3、深思熟虑 外向的孩子,通常伴随着性格冲动、三分钟热度等特点,而内向的孩子,虽然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内心活动非常剧烈,也更善于思考和倾听。最关键的是,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那么
有不少孩子在不懂事的时候,往往因为喜欢或者好奇,可能会选择去偷东西。可是这样时候的家长可能先就去打孩子了,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做法。要想孩子下次不偷东西,说这几话就够了。 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个阶段是爱偷东西的。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拿回家,看见喜欢的东西就会不自觉得伸手,家长看见了自然是难以接受! 好好的孩子,居然喜欢偷东西! 其实啊,在孩子的眼中他仅仅是拿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仅此而已! 所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某一天偷了谁家的什么东西,千万不要打,打是最没有用的!只有让孩子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才能拔掉孩子身上的这根刺。 1、问孩子:为什么要拿? 孩子如果说因为喜欢,那就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再喜欢也不能乱拿,不然那就是好宝宝。 当然,家长也要满足孩子对那一件东西的占有欲,
孩子是一张白纸,因为年龄小,经验少,缺乏对世界的认知,因此他们的心态也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前一分钟孩子还在为得不;可得不到手的毛绒绒玩具而大声哭泣,后一分钟就会因妈妈去淘气城堡的建议而破涕为笑,这就是孩子的特点,他们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要多说一些让孩子感到快乐的话,引导孩子进行正向思考,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童年是孩子心态形成的关键期,儿时的心境会像底片一样成为人生永久的,久的心理版本。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感受会在成人后的生活中自然折射出来,影响着未来的人生方向。 孩子拥有积极、平和的心态,就拥有了幸福的一生。那么,父母应诱如何在沟通中促进孩子的正向成长呢? 1.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 因为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还没有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所以父母
孩子在上课时候,显的非常的胆小,特别是老师提问的时候。当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只有自己才能听到,这是什么愿意呢?该怎么正确引导呢? 孩子上课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怎么办?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说:“老师反馈我家孩子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老师点名字叫他回答问题,他显得不够自信,发出的声音像蚊子。这可怎么办啊?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都在为孩子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而烦恼。那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Part1 家长要从培养孩子性格人手,让孩子变得外向一点、胆大一点。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提问,让孩子在家人面前回答。当孩子回答正确、表达从容时,大家应给孩子掌声和赞扬。家长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玩,也可以鼓励孩子发言,这样有利于孩子变得更外向、更胆大。慢慢地,再引导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Part
寒假到来,孩子像是脱缰的野马,不好好完成作业,手机基本上不离手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比较苦恼的事情了,该怎么解决呢? 寒假才刚开始,已经快被孩子愁死了!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作业不写,连吃饭都喊不动,真想给他摔了…… 1)、为什么手机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1、人天生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总是喜欢轻松、愉悦的事情,尽量躲避压力、困难,孩子更不例外。 每天在学校里,老师讲的永远是学习呀、做题呀、考试呀、分数呀等等;回到家,父母张口闭口就是分数、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窒息的语言无形中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增添了很重的心理压力。 而手机,恰好可是释放压力,给自己一个独立自我的空间,通过手机游戏发泄不满和压力。 2、沟通交流少,缺少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跟自己说上话来的人
老二就一定会比老二聪明吗?孩子的智商与个性,跟出生顺序有啥关系?下面看看到底老二是否比老大聪明? 某心理学家简研究结论如下: *排行老大的孩子: 责任心强,具有领导能力、好胜。 *排行最小的孩子: 富有创造性,容易被娇纵。 *独生子: 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 *排行在中间的孩子: 个性不明确,但通常比较随和。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果老大老二性别不同,则两个孩子都可能形成老大的个性。 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5岁以上,则相互影响会减少,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心理老大”或“心理老小”。 但咱们国情特殊...所以,先说说自家大宝二宝。 当初怀大宝,吃香喝辣,毫无章法,弄出一系列妊娠并发症,又是焦虑不安,战战兢兢,果然生出来
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父母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在孩子身上能直接投射出来! 最近一直在京陪老公看病,不忙的日子里便与弟弟家的两个孩子有了亲密接触。 每晚我们分成两队,我领着三岁的小侄子在卧室玩,弟媳则督促着十岁的侄女在另一屋写作业。我们俩打扑克、讲故事、玩游戏,玩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而另一屋传出的要么是弟媳不耐烦的催促,要么是侄女委屈的哭泣。 几天后,我俩换了分工。我辅导侄女学习,她则带着侄子一起玩。我们俩静悄悄的,侄女做作业,我练字,各做各事。而弟媳那屋却不断传来焦急而又不耐烦的叫喊,“阳阳,别玩了!洗澡了!”“阳阳!听见没有,赶快睡觉!”“阳阳,你还玩,看我一会儿打你!” 弟媳的表现让我突然察觉到自己在对待孩子上竟然超有耐心,能顾及孩子的
马上就过年了,孩子们又能收到一堆红包了,对于这笔钱,作为家长应当如何教孩子支配和管理呢?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我从漫天的口水中挣脱出来,仔细一想,确实不能让孩子乱花钱,确实不能让孩子乱买东西,确实不能让孩子没边儿(超过合理限度)地花钱。然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应该是花不花钱,而是“乱花钱”和“没边儿地花钱”——可这些靠强制孩子把钱都存起来就能解决么? 在一般人看来,花钱是极容易的事,有钱还能花不出去么?所以涉及到金钱教育的时候,大家总觉得储蓄比较重要。可在我看来,储蓄才是最最简单的事情,不花就是了,储蓄没有会不会,只有愿不愿。而花钱恰恰是没有愿不愿,只有会不会的。意愿和技能,你说哪个才是需要通过教来解决的呢? 眼看春节要到了,亲戚朋友塞给娃一沓沓的压岁钱,该怎么办?在说压岁钱之前,我们先说说平时的零花钱。 花钱,要学会自控,知道边界
孩子做作业时,总喜欢拖拖拉拉,其实这就是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的表现。那么,想解孩子做作业太慢的这个问题,不如试试这3招。 3招解决孩子做作业慢的难题: 1、1分钟专项训练 可以先从练写数字开始,0-9这10个数字,让孩子在一分钟内重复书写,看孩子一分钟最快能写几组,让孩子知道时间的宝贵,1分钟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提高孩子写字速度。每天可训练3-5组,记录下每天训练的成绩,并进行对比,此训练方法一星期时间为宜。 2、表扬比催促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可以给孩子出几道比较简单的题,让孩子在1-2分钟内做完,当然前提是家长你要预估一下孩子确实可以很快做完。等孩子做完后,家长要表现出很不可思议的样子,不到1分钟就做完了,给孩子予以表扬。平时要观察孩子的表现,一件事情做得快了,要记得及时表扬,比如你可以说“现在你穿衣服快多了”但是不要说“你
越来越多的孩子怕自己犯错误,这是因为犯错误就意味着失败,失败就意味着自己输了,不会是受人尊崇的王者。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说:现在输得起的,长大才可以赢得更精彩。 孩子输不起”是一种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索性就放弃了,干脆就不弹了; 另外一种,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渲泄。在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因为抢不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怕。对于孩子,他们的脑袋瓜子里总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关于怕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理由和观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学校各种怕 最“伤心”理由——怕考试砸锅 最“上进”理由——怕自己这个班干部被“撸掉” 最“可怜”理由——怕有人找我麻烦(淘气的男孩子打我,揪我辫子) 最“委屈”理由——怕家长会后的那个晚上 在家里各种怕 最“天真”理由——怕一个人看恐怖片 最“孝顺”理由——怕爸妈吵架后几天不说话 最“真诚”理由——怕看爸爸的眼睛(这可是发火的前兆,屁股准遭难) 最“体面”理由——怕爹妈的期望值太高(老是拿我跟别人的孩子比较,然后便是一顿数落) 怎么样,是不是意想不到,其实笑过之后,我们更多是思考,不难看到,这些理由的背后,太多
1、与孩子“谈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绕不开的教育课题。 聪明的人应该脑里有钱,而不是心里有钱,而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 而现实中,孩子对于“钱”的认识,很多是这样的,我们举几个例子: 在商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看中一个几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给他买,妈妈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 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被吓,大气不敢喘,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 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口头禅是“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以后赚大钱”。 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玩具,靠哪个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一点零花钱。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钱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