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学生家长,孩子就读于一所教学质量相当高的公立小学,上三年级。今年寒假,学校给孩子额外布置了一项作业——三人一组,开展雏鹰小队活动。虽然雏鹰小队活动名为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可实际上学校还要求,孩子们在活动之后必须对活动过程乃至意义进行总结,建议总结以PPT的形式呈现,希望PPT文档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孩子在假期即将结束之前,临时抱佛脚,与同组另两个孩子敲定了他们小组的活动内容:学习互联网知识。某一天,三个孩子齐聚我家,关进书房,打开电脑,很是倒腾了一阵子。为了表达对孩子们的尊重,我和我太太并未“擅自进入”孩子们的房间。只是其间应孩子们的请求,进去为他们拍了几张照片。不消说,自是摆拍镜头——孩子们很乖巧地围拢在电脑前,像模像样地在争论商议着什么。
半天过后,小队活动结束,家长作业开始——为孩子制作PPT总结,承担这项任务的是我太太,最后挖空心思写几句总结,“互联网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兴趣,是一个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云云。我看着太太忙活半天完成的作品,当时就觉得有几分可笑,问孩子:你们在里面到底干了些什么?孩子答:玩了一上午“植物大战僵尸!”无语。
让我沉默或者说困惑的原因,其实不是孩子们聚在一起关门玩“植物大战僵尸”,甚至也不是顶着雏鹰小队活动的名义玩“植物大战僵尸”,而是学校在明知低幼年级学生不具备有效组织开展此类活动能力的情况下,居然还是硬性布置了此类任务,还要总结还要拔高还要意义还要评选……
事实上,在上述“学习互联网知识”过程中,全然是孩子家长“在开拓、在提高、在获取”,而身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什么都没参与。更可笑的是,作为功课布置者的学校,根本不去深究其中一切,早已将我太太制作的PPT总结当作学生假日生活成果上报了。
悍然公布了一段造假的过程,我不讳言,倒真是想总结些意义。确切地说,我想在学校额外布置的这项假期作业与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之间,找到些关联。此前有教育专家提出,中国孩子厌学主要是因为实行灌输式教学,缺少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启发式教学。对此我并不苟同。
依我个人经验而论,诸如唐诗宋词、中国历史年表、世界各国首都等一些文科童子功,都是儿时在老师和父母逼迫下打下的,这些知识点令我终身受用。说白了,孩子处于记忆力、好奇心以及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灌输也好、启发也罢,只要是真金白银的知识,都会对他们有所助益——哪怕他们此时无法领会。
在我看来,导致孩子厌弃学习的,恰恰是那些徒具形式、纯属形式的功课作业,所谓“雏鹰小队活动的总结”即是一例。学生名为主角,亲力亲为的却是学生的家长,而从头至尾,学生的角色是“小酱油男”。他们被启发了些什么?无。他们又被灌输了些什么?无。若硬要总结出什么,我只能说孩子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摆拍。
心智尚未成熟的三年级孩子如此,已经长大成人的大学生又如何呢?近期,《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联合发起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如今大学里,一些“不太点名,逃课安全,过关轻松,易拿学分”的课程,在选课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为什么大学生热衷“酱油课”?分析反思林林总总。而作为三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我的观点是,“不太点名,逃课安全”意味着不必为缺席而造假,“过关轻松,易拿学分”至少意味着不必为考试而造假。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