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为区域和学校作“健康体检”
上海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对处于十字路口的评价改革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撇开新课改本身所倡导的评价理念,能够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中产生最大引导和规范作用的或许就是课程标准的出台。如果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间不能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必然导致课程标准无从落实。因此,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上海卢湾区瞿溪路小学开展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项目,就是关注质量评价与课程的相互促进。
2006年,就在社会上讨论小学语文教材“厚了还是薄了,深了还是浅了”比较激烈的时候,瞿溪路小学参与了市教研室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性实证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试点内容就是从一年级入学开始,严格基于课标的“零起点”教学。校长孙鸣军要求教师们严格做到“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等,腾出来的时间用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逐渐丰富拓展型课程。
这样的要求说说容易,但真的要坚持做5年实属不易。在此过程中,教师们有过怀疑,甚至不相信、打退堂鼓。尤其是探索开始的第一年,教师们悄悄拿来其他学校的试题让学生测试,结果成绩很不理想,许多教师怀疑这样下去自己的学生不就吃亏了吗?直到学生升到四年级后,在全区的一次统测中,学校语文成绩从以往的垫底位置飞速提升到良好,让大家为之一惊。
该校参加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获得的数据更有说服力。这个监测涉及多门学科,瞿溪路小学参加的学生正好是经过一轮试点的学生,结果从以往没有A级别的学生到现在A级别30%、B级别70%,消灭了C和D两个级别,而且还为区域内轻负担的指数贡献了多个百分点。这说明语文严格按照课标教学之后,形慢实快,因为有了额外时间后,教师更加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这样的能力一旦形成,自然会从一门学科迁移到其他学科上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届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明显提升。
评价得出的数据让校长和团队都有了改革的底气。“对于我们这所农民工子女比例占70%的普通学校,30%的优秀率和70%的良好率已经说明了教学质量的高水准。我们不能去一味追求优秀率的提升,而应该坚定信心,在继续严格按课标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个性化教育的空间,发展能力,激发潜能。”孙鸣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绿色指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测试与背景问卷相结合的评价。“绿色指标”的测试科目包括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测试不仅包括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还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等核心素养。同时,它还使用学生、教师和校长问卷对学生学习背景信息、教师教学相关情况及学校管理相关内容等进行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校环境、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学习动机、自信心、学习方法等;教师问卷则包括教师对课程、学校管理的看法,教学策略和方法,面临的困难等;校长问卷则包括学校硬件条件、校长办学理念和教育观、校长的学校管理方法等。
“绿色指标”测试的命题也有着规范、严谨的程序。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告诉记者,依据标准编写3倍于正式测试需要的试题;组织约3千名学生参加试测;数据组对试卷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各命题组;命题组进行调整,形成正式卷和备用卷;聘请教师对试卷的题量、难度进行评估;进行实测,了解试卷难度、题量和新颖程度;聘请省级考试院的专家对试卷进行评审;依据专家、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
徐淀芳还向记者阐述了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比如关注学生学业质量的纵向发展变化,学生学业质量的差异(区域、学校、班级),研究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不同因素,关注学生学业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历史纵向解释等。
事实上,在过去8年中,上海部分学校和区域的评价改革实践已经对日常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例如,在静安区的学校里,正在悄悄地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教学→检测→分析→改进”成为学校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能明智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校内部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起“检测→分析→改进”的循环,运行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更重要的是,该区教育局长陈宇卿认为,在静安,已经有了一种教育价值认同:单一的学业成就不能全部衡量一所学校在对改变学生内心世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如果一所学校真正能通过不同教育方式对不同起点的孩子起到推动作用,那就可以判定这是一所优质的学校。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