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近200家私塾活跃在深圳每人收费4万元/年以上这条没有文凭的“偏颇教育”之路能走通吗? 在一间农舍里,每天早上6时半起床诵读《论语》、《道德经》,下午练毛笔字、武术,晚上练习下棋,直到晚上9时半关灯睡觉——这是13岁的江西女孩彤彤眼下的生活,这个暑假,这个娇娇女被父母送到深圳,参加了私塾夏令营。 仅两个星期,这个原本白嫩的女孩就被晒得黝黑。据估计,当前活跃在深圳的私塾共有近200家,吸引了数千名孩子,他们比彤彤更进一步:常年待在私塾读书。 对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们而言,这就像一场赌博。 梧桐书院坐落在深圳梧桐山风景区,风景秀丽,密林掩映,山脚下的6个村散落着20多家私塾。梧桐书院则是深圳开办最早的私塾。 莎士
出场专家:“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王极盛教授,心理学家,是被媒体广泛关注的高考问题研究专家。王教授196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从1995年开始,王教授连续17年潜心研究高考,多年深入高考第一线,访问了400名省级高考状元、百名高考状元家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被大家称作“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高考成绩一出,“状元”花落谁家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各大媒体也争相对状元们的情况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有一位老教授,面对面、一对一地采访了400多位省级高考状元,对状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就是被外界称作是“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的王极盛教授。最近本刊就高分学生培养的问题采访了王教授,希望他对状元的研究分
暑假里,不少即将进入毕业年级的小学生,辗转于各大培优班,备战来年的小升初,一些家长在网上晒出培优开销,数目不菲。 在家长100论坛上,一则《六年级培优费用》的帖子近日引起众多家长跟帖。网名为“相宜”的家长称:“从进入六年级前的暑假算起,到小升初结束花了近一万,一半用在数学培优上。”另一网名为“weiguozhi”的家长则花费更多:数学5000元,英语4000元,青少年宫画画600元,吃饭、路费约4000元,全年共计13600元。网友“困惑~有木有”则称,光一个暑假就为孩子报了5个培优班和兴趣班,花了6100元:数学1600元,英语1180元,语文1800元,游泳520元,架子鼓1000元。 “六年级是小升初的关键年,培优
新时代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更新,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也需要被尊重。可能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是尊重的,其实却误解了这种“尊重”的真正内涵。 如果你问我,大学学了4年学前教育,究竟学到了什么?我承认,那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如果不去翻书,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但是,留在脑子里对我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却是一种儿童观。 记得那次好像是上学前教育学课,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儿童是什么?有人说是小树苗、有人说是没长成的“小人儿”,更多的同学认为,是一张白纸,所以,要认真地描绘。我相信,这是许许多多父母的共识,并且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在宣讲着“白纸论”。可是,我的老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你凭什么把孩子当作一张
有个要好的朋友,跟我讲述孩子的成长经历时,既有为人父母的喜悦,也有隐隐的担忧。 她说,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钱“另眼相看”。去超市买东西、去市场买菜、找回来的零头、她都会统统“没收”,收进储蓄罐。 对于钱,女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爱”。 去超市买水果,回来她帮我提了一袋水果到五楼,竟然跟我讨价还价,每上一层楼要2毛钱,5层楼要1块钱。假期放假在家里,我觉得孩子也该适当的融入家庭生活,增加孩子对家庭的热爱。于是,明确规定她吃饭的时候帮我收拾碗筷,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整理自己的床铺。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干活的时候,一板一眼,像模像样,我高兴的不得了。谁知,过了一会儿,她竟跑来跟我商量:“每天吃完饭后,我帮你把碗也洗了吧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经常接到老师、父母对于隔代教养的抱怨:由于祖辈过分地溺爱和放纵、过多地包办替代和保护,使孩子“以自我中心”,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老人们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同伴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然而,在一次咨询活动中,一位普通农村老人梁瑞金的“育孙宝典”,让人对“隔代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让孙子摸爬滚打 自从梁大爷的小孙子牛牛来到这个家中,牛牛的爸爸妈妈就像得了宝儿似的,总也忍不住要把孩子抱起来,梁大爷都及时制止了。梁大爷没让牛牛坐婴儿车,而是让孩子自己学着翻身、打挺儿,为这事儿媳妇一开始还跟梁大爷闹意见,觉得牛牛没有享受到现代孩子的待遇,可是在“宝宝快爬”的婴儿比赛中,牛牛
中国父母会要求孩子照着自己说的话去做,而西方父母只会要求孩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中国父母可以说“大懒虫,所有的同学都比你棒”,而西方父母会在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中痛苦地挣扎,极力去挖掘孩子的点滴成就。 中国父母为什么能够对自己直言不讳的行为感到心安理得,对此,我思考了很久、很多。我认为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在心态上有三个显著的不同。 第一,我注意到西方父母非常在意他们孩子的自尊。对待孩子自尊心的不同态度,导致中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行为上出现了差异。 例如,一个孩子带着在考试中得到的“A-”回到家里,西方父母很可能为此赞美孩子,而中国妈妈的脸上会现出恐怖的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得了“B”,一些西方父
小姑娘不喜欢穿裙子,走路大大咧咧;男孩子说话细声细语,喜欢照镜子打扮……这些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性别错位”现象令做父母的感到十分困惑。 记者发现,在中小学校园里,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都有类似“假小子”的女孩和“娘娘腔”的男孩。专家表示,性别错位的矫正宜早不宜迟。 “娘娘腔”与“假小子” “儿子说话羞羞答答,动作扭扭捏捏,还动不动就哭,同学都笑话他‘娘娘腔’!”家长刘女士对此感到很头疼。她说,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小家伙从小就粘自己,离开妈妈一会就又哭又闹。更要命的是,儿子平时还喜欢模仿自己的行为,比如搽粉、化妆
年轻的父母教育理念较开明,懂得在游戏、玩耍中给孩子一定的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虽然很好,但是采取时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让孩子失去兴趣。 当宝宝看童话书看到大白鹅正高兴时,妈妈在旁边背起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宝宝拿着电话自得其乐地模拟对话时,妈妈却“及时”地上起了数学课,“这是1,这是2,这是3……” 这种抓住一切机会寓教于乐的情形相信多数爸爸妈妈都不会陌生。可是你知道吗?孩子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更需要自己在玩耍中独立完成。 孩子在玩耍时,看似无章法,东一下西一下,其实此时他的思维正处于一种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中,而他那种让父母觉得匪夷所思的玩法,更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和延伸。如果此时父母频频打断孩子的游戏,
人的右脑在3岁前就已发达,故6岁前的孩子思考时以右脑为主;而左脑则要在4~5岁时才发达。如果在幼儿期能有意加强宝宝对负责控制感觉、想像力的右脑开发,那就会对其成年后的创新能力起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右脑呢?爱美妈妈网为各位爹妈介绍几种日本专家研发的右脑开发的方法吧! “右脑开发”是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门幼儿早教新理论。他们认为,人脑在3岁前发育完成了60%,在6岁前则可发育完成90%,但左右大脑的发育快慢并不一样:右脑在3岁前就已发达,故6岁前的孩子思考时以右脑为主;而左脑则要在4~5岁时才发达。如果在幼儿期能有意加强宝宝对负责控制感觉、想像力的右脑开发,那就会对其成年后的创新能力起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开发右脑的同时还可进一步促进其左脑的发育和发达。据此理论,早教专家们设计了各种行之有效的&l
宝宝说谎赖帐,不仅让父母气得难受,也让父母担心宝宝未来的成长。要怎么做,才能让宝宝不说谎呢? 实际上宝宝说谎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的,一种是有意的。无意的对于宝宝成长没有任何影响,父母不用过于纠结。对于有意的,父母则需要加以指导。无意的说谎也有多种情况。 一是宝宝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表达事物不够精准。如把圆的说成方的。可能是宝宝记错了定义,而不是故意逗你。 二是宝宝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的差距。这一能力要到五岁以后才会有。在五岁之前,宝宝会用想象来代替现实,获取心理的平衡。如晚上宝宝不愿意进被子,非说被子有怪物,他不是为了想和你一起睡才这样讲的,可能是他看了恐怖片后,把假的东西当成了真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宝宝太小专家不建议看恐怖片的原因,因为他们分不清这些。不要因为自己大人的眼光来误解小宝宝,让宝宝受委屈。当出现这些无意说谎时,家长不必太过担心,等宝宝再长大一点,自然就会
但现在家长对宝宝的保护过多,让宝宝失去了独立的能力。家长要如何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宝宝呢? 宝宝要独立,首先要有安全感、敢于行动;其次要够自信;然后就要会自己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敢和别人交流。为了让宝宝更有安全感,家长应该避免长时间的离开宝宝,也不要用语言恐吓宝宝,如说“再顽皮就不要你了。”要多亲亲他,抱抱他,他感受到父母的爱之后,才会有安全感。为了让宝宝敢于行动,父母应该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宝宝的情绪,因为宝宝对成人的态度非常的敏感,如果宝宝只是磕了一下,家长就过度紧张,宝宝也会变得过度紧张,从而过于谨慎不敢行动。 为了让宝宝够自信,父母要去发现宝宝的专长,如看宝宝爱玩什么游戏,能玩什么游戏;然后要培养宝宝的专长,如玩这些游戏时,先让着宝宝,然后慢慢加大游戏的难度,在开发宝宝智力的同时,也让宝宝建立更多的自信。并且给宝宝发挥这些专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科技给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孩子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偷懒儿的机会,一些孩子沉溺于游戏更是让家长们苦不堪言。老师们也普遍反映,无论是出于健康还是学习考虑,少些便捷对孩子们的成长更加有利。 现象:电子产品在学生中间很流行 暑假过去了一多半,轩轩(化名)才心不情愿地开始赶作业,数学、英语、阅读、作文……面对这一大堆作业,轩轩十分头疼,一连几天,她都是看着作业却不愿意动笔。直到这两天,她的作业进度才突飞猛进起来,8月11日星期六,在家休周末的妈妈无意中发现,轩轩正对着电脑照抄作文。浏览网页历史记录后,她发现女儿这几天的上网内容全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搜索暑假作业答案,二是关注她喜欢的某位韩国明星。 对于电子产品给孩子的影响,赵女士更是满腔怒火,
又是一年高考招生结束,当尘埃落定,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分析一些考生的高考成绩,一个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倾向的观点再一次得到验证:“大补”的孩子不耐考。 高考前夕,一位家长曾向我哭诉,孩子补哪科哪科成绩就见长,但最后一直没用辅导的强项科目却丧失了优势,面临急需补习的局面。可孩子已经高考在即,顾此失彼的局面难以收场,家长是如何的惋惜和心急如焚可想而知。结果自然是预料之中的事,孩子只在本科线上打了个擦边球。 这个孩子只是我接触到的补课大军的其中一员。在这个群体中,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间断过出入辅导班。他们的成绩还算凑合,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所以家长的忧患意识尤其严重,唯恐别的孩子在补,自家的孩子不补会被落下。到了高中,功课更紧张,时间更宝贵,家长也加大了补习的力度,几乎每门功课都补,轮流作战。“大补
一个月的焦急等待过去了,中考生陆续接到了录取通知。然而近一个月来,许多考生没有停下脚步休息,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参加了各种衔接班,以期进入高中后快速适应并进入重点班。另外,小升初、初升高、备战高考等各种暑假培训也在火爆进行。教育专家认为,在知识爆炸、难度骤增的情况下,课外培训难以取消。建议学生家长,应着力培养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争取每天为孩子释放两小时自由时间。 培训班暑假培训异常火爆 经历一年备战、刚参加完中考,仅休息了一天的小东疲惫地背起书包,坐车到市区的某培训机构,参加初中升高中的衔接班。与小东一样,他所在班的很多同学也参加了不同的衔接班。 如今,各地培训机构扎堆开设分校,课程包括小升初、初升高、备战高考、出国培训等。记者了解到,初升高衔接班报名异常火爆。如小东报名衔接班的这家培训机构,针对参加中考
记者日前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和学生希望在假期里能参加有能力训练的夏令营或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一愿望难以实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社会实践平台由于涉及未成年人,责任重大,很多机构都不愿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生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会得到更大的巩固和提高。中小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平台,说明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部分学校、老师乐于把学生往题海里赶,却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部分家长有送孩子补课、学琴的时间,但没空陪孩子参加一点社会实践;社区干部苦于公益事业没人干,却又怕在组织孩子时招惹麻烦。 其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是非常丰
8月11日,清华大学拉开了今秋开学新生报到的序幕。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今年,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致新生的信中提议,新生应独自报到,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8月12日《京华时报》) 新生是否应该独自报到,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陈吉宁校长的提议,当然也有一定意义。倡议学生独自报到,既能促使其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也能够促使其转变思维准备独立生活。 但新生独立报到,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大多数的家长坐上长途汽车火车,肩扛背背,只为与孩子一起分享那份荣耀与幸福。从这个角度看,家长送孩子上学,并不应遭受过多的苛责。 家长送孩子上一次学,就是溺爱和滥爱吗?不一定。现在的孩子在父母襁褓中长大的,中学的教育也未能培养其独
古老的童谣说:女孩子是用糖、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那么,女孩的成长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家有女孩的父母看到这里,肯定都会苦笑着说:“这些小丫头并不像你说的那样好教育。”其实,这是因为家长们还不了解女孩、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女孩的父母,一定要了解下面这些。 【原则一】教你的女孩学会爱自己 女孩生活在“关系”的世界里,她用“关系”衡量着周围的一切,所以注重关系的女孩常常会为“关系”而牺牲一切。 作为女孩的父母,我们会发现,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善解人意,为了赢得我们的宠爱,她会努力地去背古诗、学画画以及去做一切让我们高兴的事情……“关系”式的思维方式,使女孩天生就具备
对于即将上五年级的小学生刘洋(化名)来说,这个暑假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地方,没有外出度假,不能痛快地玩耍,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多,基本上都被“占坑班”和培训学校的集训占满了。刘洋妈妈说,对于北京很多面临小升初压力的孩子来说,这种生活是他们这个暑假的常态。 不参加集训“坑”就白占了 早在7月13日北京市中小学生放假之前,刘洋的暑假生活已经注定。“6月底到7月初,“占坑班”开始四升五的考试,然后按照分数分班,分班后开始暑假集训,通知放假前就发下来了。”刘洋妈妈说,“‘占坑班’从来没有停过,只是现在不叫“占坑班”,也不提和中学的关系,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情。” &nbs
据美国《侨报》消息,留学,从娃娃抓起。这个表述并不夸张。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来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除了美国,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开始远渡重洋,出现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起跑线”争夺,“幼齿留学”是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对另一些孩子来说,这是对应试教育体制的逃离,希望早早摆脱,进入别样的轨道。 于是,许许多多的家庭,开始了拼搏。这里记录的,是这些家长与孩子的辛酸苦辣,以及他们摸爬滚打的实战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