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家长哪些行为易伤害孩子
    家长哪些行为易伤害孩子

      问题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 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 患十分担忧。   1、父母意见矛盾,孩子易养成逃避惯性。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 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

    标签:家庭教育
  • 父母怎样对待宝宝的强词夺理
    父母怎样对待宝宝的强词夺理

      晚饭后,果果在小区里骑小自行车,妈妈担心他碰着乘凉的人,要求他在小范围内骑,可还是不小心倒在一位爷爷的脚边上。妈妈拉起果果说:“快向爷爷说对不起!”谁知儿子大声说:“谁让他不注意点,在我后面走啊!”   妈妈惊讶得张大了嘴巴,3岁的儿子竟然学会了强词夺理!这以后哪还管得了啊?   强词夺理是学来的   宝宝强词夺理,大都是学来的。跟谁学的呢?父母、家庭、小伙伴,都是宝宝“强词夺理”的学习范本。   1.父母   想一想,你有没有在宝宝面前表现出强词夺理的样子啊?如果有过,那么宝宝看在眼里,就记在了心上,甚至觉得强词夺理的样子很酷,然后就寻找机会表演一番。   举个简单的例子。爸爸感冒了,需要戒烟。但是他忍不住,于是拿起一支烟偷偷抽了起来。妈妈看到了,教训爸爸没出息。爸爸强词夺理:“谁让你不把

  • 父母怎样对待孩子的询问期
    父母怎样对待孩子的询问期

      2岁多的宝宝,问题越来越多。“电视上的那个人为什么皮肤那么黑?”“天上的星星为什么发亮?”“小鸟为什么会飞?”“我怎么没有长翅膀?”“太阳掉下去会不会破?”“星星为什么一闪一闪的?”“老虎和你,谁厉害?”……有的时候,问得妈妈都招架不住了。面对“好奇”又“好问”的宝宝,妈妈该怎么办呢?   宝宝到了“询问期”   宝宝一天到晚围在妈妈身边问“为什么”,标志着宝宝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关键期——询问期。进入询问期后,宝宝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语言和智力突飞猛进。   宝宝

  • 父母需客观的对待宝宝的学业
    父母需客观的对待宝宝的学业

      妈妈们在谈什么?在议论孩子的成绩。这说明她们都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业,当然没错。自己孩子的成绩好,母亲脸上光彩,成绩不好,感到惭愧。如果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我们的孩子是幸福的,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充满了希望。   但有的母亲不是这样。她们或因虚荣心,或因看得名次太严重,以致做出许多错误的行为来。比如下列数种:奚落和看不起别人。自己孩子的成绩比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她就得意洋洋,口出狂言,笑人家的孩子傻瓜。这种态度,是没有把问题看得远,因而不明白,学校的成绩固然重要,是衡量智力的一种标志,但不是最终的,也不是唯一的标准。古今中外就有不少科学家,小时候学习很差,但凭着努力,迎头赶上的,另外,有些伟人,在校某些科目不好,但在某一领域里,却做出重大发明。   严厉责骂,处罚孩子。有的孩子因为遭到父母的过份责骂,以致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就见过一位9岁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敢回家,

  • 爸妈怎样对待顽皮的宝宝
    爸妈怎样对待顽皮的宝宝

      在家长小孩欢聚的场合,有的母亲在别的父母面前责怪自己的小孩顽皮,别的家长总是这么说:“仔都是这样的啦!”母亲们常常被“顽儿”弄得又气又烦,但许多人分明又指出:男孩子几乎没有不顽皮的;只不过是顽皮的程度如何罢了。   如何对待顽皮的孩子呢?   这里奉劝一句话:对孩子不宜过份压制,要为他们提供适当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否则,严重的话,也会影响她(她)的一生。首先,你要认识到,“好孩子“固然可以较少地烦扰大人,但对他的成长并不利。   所谓”好孩子“的定义到底怎样呢?老实的孩子、正经的孩子、听话的孩子,不淘气不捣蛋的孩子,在大人眼光中都是“乖”孩子了。他们不会去烦大人,安份守己,很容易教养,大人说什么,他们就怎么敛。   德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在2至5岁孩子的反抗

  • 爸爸妈妈常常对孩子不满意
    爸爸妈妈常常对孩子不满意

      我常常不满意我的孩子,总觉得他有好多缺点,但是,偶尔静下心来想想,发现那些缺点竟也是我自己的毛病。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我们自己。模仿本来就是最有力而自然的学习方式,孩子跟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地就把我们的动作、声调、待人方式,甚至生气的模样都学了去。     最让人不舒服的,莫过于看到令自己不满意的特质出现在孩子身上。例如: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坏脾气,可是看到大儿子发脾气骂小儿子的模样,居然与自己一般无二,这时候真想跳起来喝止他。因为,我们实在不愿意正面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是个矛盾的现象。再举个例子来说吧,常会听到父母这样交待:“爸爸不爱洗澡,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不要学哦!”或者“不要看妈妈不吃鸡肉,你们也不吃,偏食会营养不良的!”父母的行为引导孩子学着做,父母的说教又阻止孩子照样做,

  • 爸妈不可强迫孩子执行命令
    爸妈不可强迫孩子执行命令

      父母是很能控制孩子的。有形的控制如:强迫子女遵照指令行事,或限制他们不准做某些事等等。对有形的控制,孩子还可以反抗,但是对另外一种无形的,心理上的控制,孩子就无从反抗了。     双重讯息     双重讯息的意思是,孩子同时收到两种互相冲突的指示,不知如何是好。譬如说,小孩问爸爸可不可以喝冰箱里的汽水,爸爸正眼也不瞧他一下,冷冷地回答:\\\“爱喝就去喝。\\\”孩子听到的是可以喝汽水,但是爸爸脸上的寒霜又让他相信如果喝了汽水,爸爸会不高兴。他不知道到底是喝好,还是不喝好,心里很不安。     自相矛盾     有时候,父母的说法和指示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倒如:妈妈在晒衣服,叫姊姊看弟弟,姊姊听令看管弟弟,不让他跑出去,弟弟急哭了,于是,妈妈进来把姊姊骂了一顿。又如孩子想做某

  • 爸妈尊重宝宝就等于尊重自己吗
    爸妈尊重宝宝就等于尊重自己吗

      很多父母常常会在小客人临走时,直接把他拿在手边的玩具送给他,似乎这样才算尽到了作主人的责任。我以为,准备一些小东西给小客人带走,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如果强拿自己孩子的玩具送人,却有不妥之处。因为这么做,不但会使自己的孩子愤愤不平,对那位小客人来说.也不见得好,说不定还会因而养成他到别人家作客就理直气壮地要东西的习惯呢!   有这种习惯的父母多半待人十分客气,对朋友非常礼遇,也可能是宁可委屈自己让别人高兴的人。尽管让小客人带走东西是出于好客、疼爱孩子的一片善意,但如果善意过度,是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对自己的孩子来说,玩具是他的所有物,只有她的所有权得到尊重,他才能学习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如果经常剥削他的所有权,勉强他“让”别人,有些孩子可能会因而变得怯弱、事事忍让、不敢与人争。这是出于害怕和压抑的表现,而非发自内心对别人的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对

    标签:家庭教育
  • 宝宝管教的严和宽应该怎样把握
    宝宝管教的严和宽应该怎样把握

      对孩子的严格与宽容,实在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划定界限,也经常会受我们自己的个性所影响。怎样适度地管教孩子呢?父母需要先能察觉自己习惯的做法。   父母的反应方式通常可分为“肯定型”、“非肯定型”以及“攻击型”三种。举例来说,有一天,小华跟妈妈经过玩具店,小华吵着要买小汽车,妈妈认为家中已经有很多玩具汽车,不必再添一辆。但孩子吵得很凶,这时候,妈妈犹豫不决地站在店门口,虽然嘴里说:“你的玩具汽车那么多,别买啦!”却被小华拖进店里。“真的要买吗?这小汽车有什么好嘛!”“小华,你可不可以小声点,叫别人看了笑话。”这位妈妈表现的是“非肯定型”的行为。这种反应的特征是:做不下决定,心里感觉压抑和焦虑,立场却不坚定。   同样的情况

    标签:家庭教育
  • 爸妈不可以用冷暴力来对待宝宝
    爸妈不可以用冷暴力来对待宝宝

      翔翔是个优秀的男孩,在家里听话,在学校成绩好,还乐于帮助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有一次,老师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翔翔帮助一个后进生提高成绩,放学后,他们一起温习功课。   翔翔因此回来很晚,爸爸以为他在外面网吧玩游戏,不由分说批评了翔翔。后来,虽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爸爸并没有向翔翔道歉,反而对翔翔冷嘲热讽:“你的成绩有那么好吗?你还是拿到了第一名再去帮助其他人吧。”   翔翔因为爸爸的这些嘲讽,变得郁郁寡欢,后来再也不敢帮助同学了,和同学的关系也疏远了很多。,而且翔翔觉得爸爸一直对自己不满意,心理压力很大,成绩也受到了影响。,这下爸爸又开始嘲讽起他来。他和爸爸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亲子关系陷入了低谷。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有些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孩

  • 父母吵架别让宝宝担惊受怕
    父母吵架别让宝宝担惊受怕

      孩子是很关心父母的。他们相当在意父母的喜怒哀乐,尤其:“妈妈生气了”,“爸爸不高兴了”这一类的事最叫他们害怕。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父母脸上的笑容,父母的喜乐就像是他们生命中的阳光一样。如果父母整日脸上挂着寒霜,孩子的生活也将布满阴霭。   有的孩子粗心些,忙着玩自己的,对父母的心情比较不敏感,有的孩子则习惯于察颜观色,就像观察气象一般,会时时留意父母心情的变化。如果父母常有自己的压力与不愉快,难免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经常争执冲突,有许多解不开的结,更是会让孩子担心。   有的孩子会在父母争吵时,当起和事佬,他们涉入其间,嚷着:“不要吵啦!不要吵啦!”“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大声?小声点行不行?”这种情形多半是孩子敢于说出心里的话,能把对父母的担心直接表达出来。他们的目的是想劝父母相亲相爱,

  • 爸妈眼里听话的宝宝就是好宝宝
    爸妈眼里听话的宝宝就是好宝宝

      中国的孩子从小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育用语就是: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听话似乎成为了“好孩子”的最高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做为教育孩子的目标,显然是一个误区,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 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

  • 父母需培养正直和诚实的宝宝
    父母需培养正直和诚实的宝宝

      4-5岁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爸爸、妈妈偶尔会发现他们会说出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话,并对此常常感到紧张,“怎么小小的孩子就会说谎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大人是冤枉了孩子,弄清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利于我们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孩子“说谎”的心理原因分析:   1、无意识地说谎:   儿童对感知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或时间概念不准;   处于爱夸耀年龄,把内心的渴望和幻想当作现实;   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于言行一致;   不知“说谎”不对,为了取悦别人。   建议处理方法:   淡化处理,不要过份紧张、认为孩子学坏;   帮助孩子分析、澄清事实,避免由无意识说谎演变为有意识说谎。   2、有意识地说谎:   做错了事,怕受惩罚,是自我保护的反应;   为得到某种好处或关注,害怕得不到或被

  • 爸妈需要从小教孩子有爱心
    爸妈需要从小教孩子有爱心

      说到新年,爸爸妈妈一定会带宝宝外出游玩、购买礼物。现在的家庭,只要宝宝高兴,就是全家的高兴。在这欢度节日的气氛里,爸爸妈妈一定会给宝宝全部的爱心,但是你们也应该想到,要把这份“爱他人之心”教给宝宝,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关心别人。   在一家大商场的地下超市排队付款时,看到这样一件事:排在前面的妈妈对儿子说,去看看你爸爸,怎么还没有挑完?我们买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买就超支了。胖胖的儿子说,超支了怎么办?妈妈开玩笑地说,超支了就把你放在这里呀!孩子倒没有显出什么不高兴,可能觉得留在这里一定挺好玩的,可是妈妈马上一把搂过儿子说:“宝贝儿,你说妈妈怎么舍得?”说着就对孩子亲了又亲,对儿子说:“去,宝贝儿,再去选吧!”过了一会儿,孩子又抱着不少食品回来了,一望即知,没有一样是给爸爸妈妈挑选的。然而妈妈只是以嗔怪的口气说:&l

  • 爸爸教育宝宝万事需要忍为先
    爸爸教育宝宝万事需要忍为先

      小青从小就受到爸爸的严格管教,爸爸教育她与人交往时要做到“万事忍为先”,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只有学会忍耐,才能寻找生存的机会。所谓枪打出头鸟,中国的社会不适合太张扬、太外露的人发展,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夹着尾巴做人”的座右铭。   现在小青也做了妈妈,有了一个美丽可人的女儿文文。小青在教育文文时也照搬父亲的理论,她不断地告诫女儿要与人为善,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时一定要谦让,不许与小朋友吵架,要做个听老师话的好孩子。令小青意料不到的是,对女儿的教育尽然矫枉过正,文文变得十分胆小内向,连维护自己的勇气也没有。她非常讨厌上幼儿园,每天早晨上学时都会大哭一场,文文肯求妈妈让她一个人呆在家里,坚决不去幼儿园。妈妈多次与老师协商了解情况,老师都说文文十分内向,宁可独自呆在教室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   一天早晨,小青为了送文文上幼儿园

  • 爸妈教育小宝宝不可以用冷暴力
    爸妈教育小宝宝不可以用冷暴力

      翔翔是个优秀的男孩,在家里听话,在学校成绩好,还乐于帮助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有一次,老师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翔翔帮助一个后进生提高成绩,放学后,他们一起温习功课。   翔翔因此回来很晚,爸爸以为他在外面网吧玩游戏,不由分说批评了翔翔。后来,虽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爸爸并没有向翔翔道歉,反而对翔翔冷嘲热讽:“你的成绩有那么好吗?你还是拿到了第一名再去帮助其他人吧。”   翔翔因为爸爸的这些嘲讽,变得郁郁寡欢,后来再也不敢帮助同学了,和同学的关系也疏远了很多。,而且翔翔觉得爸爸一直对自己不满意,心理压力很大,成绩也受到了影响。,这下爸爸又开始嘲讽起他来。他和爸爸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亲子关系陷入了低谷。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有些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孩

  • 父母吵架不可让小宝宝来担心
    父母吵架不可让小宝宝来担心

      孩子是很关心父母的。他们相当在意父母的喜怒哀乐,尤其:“妈妈生气了”,“爸爸不高兴了”这一类的事最叫他们害怕。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父母脸上的笑容,父母的喜乐就像是他们生命中的阳光一样。如果父母整日脸上挂着寒霜,孩子的生活也将布满阴霭。   有的孩子粗心些,忙着玩自己的,对父母的心情比较不敏感,有的孩子则习惯于察颜观色,就像观察气象一般,会时时留意父母心情的变化。如果父母常有自己的压力与不愉快,难免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经常争执冲突,有许多解不开的结,更是会让孩子担心。   有的孩子会在父母争吵时,当起和事佬,他们涉入其间,嚷着:“不要吵啦!不要吵啦!”“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大声?小声点行不行?”这种情形多半是孩子敢于说出心里的话,能把对父母的担心直接表达出来。他们的目的是想劝父母相亲相爱,

  • 爸妈不能把宝宝放在一起来比较
    爸妈不能把宝宝放在一起来比较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努力着一视同仁,同样是亲生骨肉,哪有所谓的手心、手背之分?父母不愿意对孩子有所偏爱,也不容许自己对孩子有轻重之别。大多数的父母都了解偏心是不对的,但是,每个孩子各自给父母不同的感受,父母在与每个孩子的关系上有些不同,也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现象。   也许因为某个孩子长得酷似父亲或母亲,而使得父母格外地喜爱他,某个孩子比较好哭,父母不知如何对待他,而感到挫折。也许是父亲对男孩子有比较高的要求,却比较娇纵女儿:也许某个孩子降临时,正值父母婚姻的低潮,而某个孩子出世时,父母却十分恩爱。一个孩子是否体弱多病,也可能造成父母疼爱或关怀的不同程度。除此之外,排行更是十分有力的影响因索,使得不同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各自不同。   每个孩子的特质都带给父母独特的经验,可能与他的兄弟姐妹很不相同。常听到妈妈们说:“几个孩子在怀胎时,感觉就各自不同了。”父母对不

  • 父母需尊重宝宝的安全边际平等原则
    父母需尊重宝宝的安全边际平等原则

      美国的孩子一般都很早熟,这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劳伦斯夫妇有三个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劳伦斯夫妇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出去游戏时,劳伦斯夫妇一般只会要求他们在什么时间回来,至于去哪里,跟谁在一起,他们并不过问。孩子也会有选择地跟父母汇报自己的行为。如果只是在小区和同伴玩一会儿,他们都不会告诉劳伦斯夫妇。如果是参加幼儿园老师组织的夏令营或者旅游,他们才会征求劳伦斯夫妇的同意。   劳伦斯夫妻和大多数美国父母一样,和孩子之间是朋友关系,有什么事都摆在桌子上,开诚布公地谈。不仅是劳伦斯夫妻对孩子提出看法,孩子同样也会对父母提出他们的看法。有一次6岁的小女儿对劳伦斯说,她今天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她想她应该争取成为他的好朋友。劳伦斯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你是不是准备带他回来,周末我们为此开一个party怎么样?”劳伦斯根本不担心事情会搞砸,或是担心其他诸如孩子早

    标签:家庭教育
  • 爸妈爱唠叨宝宝容易患理疾病
    爸妈爱唠叨宝宝容易患理疾病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90%的心理疾病病因都在父母身上,其中因母亲唠叨而发病的占60%。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