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孩子性教育的最佳年龄
    孩子性教育的最佳年龄

        成都盐道街中学规定学生异性交往距离为0.8米~1米,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老师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     ★专家认为“早恋”并非科学的概念,令青少年备受压力     ★失恋对孩子可造成毁灭性打击,容易出现自杀和报复     ★青少年性滥交影响学习,很多女孩的性行为并非自愿     爱的感觉,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普遍体验,青涩岁月的爱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回忆。现在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结婚越来越晚,但青春期却不断提早,令爱与性的初体验日益丰富。然而“早恋”是很多家长忌讳的话题,性爱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事情一旦发生,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家长一竿子打死的态度只会失去对子女的影响力,专家建议不如在爱与性的问题上加以引导,让孩子的感情生活更加安全。 &n

    标签:家庭教育
  • 提升孩子的智力要注意方法
    提升孩子的智力要注意方法

        孩子的智力能不能提升,答案是肯定的,但要讲求科学和适度,否则欲速则不达。     1、亲情交流。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有意识地和孩子交流。即便这时宝宝还不能理解你说的话,却能从你的表情中尝到“爱”的滋味。稍大一点,父母可尝试与宝宝一起玩。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能促进宝宝智力的发育。     2、兴趣第一。面对未知的世界,孩子头脑中的“为什么”岂止十万个?顺应孩子探索的欲望,可培养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宽广的知识面,能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     3、游戏加玩具。做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比如组词游戏:给孩子一个字“白”,和他交替说出一组词:白天、白云、白玉、白色、白雪等。分类游戏:将三种颜色、三种形状、三种重量的小玩具混在一起,让孩

    标签:家庭教育
  • 如何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
    如何把握好的对孩子惩罚的“度”?

        在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谈家庭教育中的惩罚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然而,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在孩子长长的成长道路上,却又实实在在难以避免。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由此看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适当惩罚孩子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惩罚孩子,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确认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了自己错在哪里。     其次,合理把握惩罚的“度”。因为家长

  • 畸形教育让孩子很受伤
    畸形教育让孩子很受伤

        1、全面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普遍优秀,个别一两个科目突出也该在各科成绩都较优秀的基础之上。在小学与中学阶段,更应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并驾齐驱、全面发展。     2、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深居高楼更应让孩子常常走出家门,与邻居小朋友,尤其是异性同龄人多接触,与不相识的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一起。     也可以常让孩子去同学家串串门,交流交流感情,补充补充信息。     3、让孩子锻炼身体必要时可以依计划与孩子一起打球、踢毽、跳绳或小跑。经常走出高楼借上下楼梯与骑自行车也完全可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4、鼓励孩子参与公众场合的活动凡遇比赛、演出、征文、竞签等活动,应鼓励孩子参与,发挥所长,勇敢上阵,积极拼搏,并力争获奖。     5、尽可能劳逸结合一味追着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但会累坏孩子,而且效果

    标签:家庭教育
  • 孩子顶嘴家长应反思
    孩子顶嘴家长应反思

      大凡孩子与家长顶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虽做错了事,但是对父母漫无边际、长篇累牍的说教感到厌烦;   (2)孩子犯错后有了悔改的表现,但是父母的处理不冷静,让他们感到家长有些小题大作;   (3)孩子没做错事,但却遭到无端的责备;   (4)父母逼迫他们去做他们不想做或者不愿立即去做的事;   (5)父母之间闹矛盾,孩子无端受牵连。   从以上几点看,孩子和父母顶嘴的确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亲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多下些功夫!同时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现在的孩子毕竟接受教育早,接触的传媒多,而且顶嘴也是孩子不良情绪得以宣泄的一个途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   但是顶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所以作为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标签:家庭教育
  • 宝宝失败了爸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宝宝失败了爸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真没用,我怎么就生了这么笨的孩子?”在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这样的训斥很可能会导致孩了自暴自弃。教育专家指出,即使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否则将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父母本以为这样的责骂会让孩子争口气,却不知道这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他们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今后有什么事都不会和他们交流。   在孩子失败时,家长不妨赞美孩子,因为在遭遇失败时,孩子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极需要情感的安慰。家长不妨使用这样的言语:“怪爸爸妈妈对你关心不够,你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们相信你能赶上其他同学。”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赞美,因此,在他们每取得一点成功时,记得给他们一些鼓励。   陈斌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采到城里依然不会骑自行车,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奇怪。   陈斌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

  • 宝宝被错怪了老师该怎么办呢
    宝宝被错怪了老师该怎么办呢

      王华一回到家就哭着告诉妈妈:“上课时,我的邻座把小纸条丢给前面的I司学。老师以为是我干的,把我叫起采,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我当时真想顶撞几句,但气得说不出话来,我恨死了老师了,我再也不想上她的课了。。   这种老师错怪学生的现象在学校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通常有以下四种原因:   (1)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经验,对学生发生的纠纷,常只肴表面,如果两个I司学发生吵闹,总是认为先开口骂人的不对。   (2)脾气急躁,结论武断,如上面的情况,老师不经过调查就武断地批评人,造成判断失误。   (3)带有偏见,对喜欢的或学习好的学生,总是认为他好的多,对不喜欢的学生,总是认为他不好的多。   (4)处事粗糙,随意决定,碰到问题,不肯多做思考。   老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他本人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来形成的一般规律,而这个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学生如

  • 父母需教会宝宝在失败后的思考能力
    父母需教会宝宝在失败后的思考能力

      现代社会的孩子常常不知该如何对待挫折,有的孩子平时一帆风顺惯了,一旦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手足无措,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碰到一点儿小小的问题,就求助于父母和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从而酿成了悲剧。   一个人在失败后思考得失,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然后-重振旗鼓-,这无疑是把“失败是成功之母”贯彻得相当透彻。孩子天生就有思想,若加以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会成长得更快,走得更远。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智慧的阶段,也是吸取营养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有良好的教育,孩子的各种能力会提升很快。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跟父母息息相关,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受到父母的很大影响。   父母要抓住每一个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体会失败,失败后需要父

  • 父母需要早点教会三岁孩子来数数
    父母需要早点教会三岁孩子来数数

      现在的父母非常重视教宝宝数数,但往往不了解宝宝数数的特点和规律,更不懂教学方法。常常听到有的妈妈骄傲地说小宝宝虽然才3岁,已经能够数到50个数了。   在这些父母看来,宝宝数的数越多,就越聪明。其实不然,3岁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的。可是,由于宝宝的模仿力强,机械记忆能力强,所以经过不断重复模仿,可以按照家长的要求从1数到10,从10数到50……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宝宝并不理解数的真正含义,不了解数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不应该要求宝宝数多少数,而应该教宝宝如何理解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所谓掌握数的概念,是要求幼儿懂得一个数的3个基本方面:数的实际意义,如“3”是指3个东西;数的顺序,如“3”在“2”的后面,&

  • 爸妈需要纠正孩子的几种不良行为
    爸妈需要纠正孩子的几种不良行为

      宝宝的不良习惯,应及早纠正。   托腮   宝宝在听故事时,常用手托腮。长此下去,腮部会受到压力,影响牙床骨和牙齿的正常发育,使牙齿长得歪斜不齐。同时,托腮时视线常偏向一边,往往会影响脊椎的正常发育,形成畸形。   咬唇   有的宝宝爱用上牙齿磨或咬下嘴唇。时间久了,会使嘴唇黏膜下面的涎线排泄管发生阻塞,黏液排不出去,下嘴唇长出黄豆般的小泡,膨胀到一定程度就溃烂,严重时会引起感染,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   吸吮玩具   有的宝宝在玩玩具时,爱把玩具放在嘴里吸吮。这样,细菌和脏东西很容易被吃进肚子里,易引起疾病。   宝宝的不良习惯,会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父母应注意并加以纠正。

    标签:家庭教育
  • 爸妈需帮助宝宝完成远大理想
    爸妈需帮助宝宝完成远大理想

      不断地听到人们在说:诺贝尔奖金永远颁给怀有理想的人们。因为,理想是人类心中的明灯,只有在理想的感召下,人们才会走向进步与文明。才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度。然而,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青少年们,心目中理想的旗帜是什么?崇高感、使命感从来是灿烂的人类文明精神的标志之一。青少年们倘若失却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的人生价值也许便会无所依附。他的心灵便会因为空虚而倍感无聊。没有理想与信念的生活危如夜海行舟,因少了明灯而难达彼岸。   抽象的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使青少年们无所适从。孩子们生下来都是天使,他们纯洁的心灵可以接受任何美好的东西,也可能受到丑陋事物的污染。学生们在校时不断受到灿烂历史、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的教育。而一投入社会又被现实生活那部分丑恶、庸俗、卑下的东西影响。于是他们在这种空洞说教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中因为迷惘而无所适从。   志华是一个学生干部。在各方面对自己要求都很高,初二年级已经是一

    标签:家庭教育
  • 爸妈需要教育孩子不礼貌的行为
    爸妈需要教育孩子不礼貌的行为

      妈妈带琪琪去小区里玩耍,一个孩子跑过来跟琪琪玩,琪琪没动,那个孩子就拉了琪琪一把,也许是用力过大了吧,把琪琪拉倒了。琪琪站起来,对着那个孩子张嘴就骂:“你个王八蛋!干吗呢!”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琪琪去给客人拿糖,琪琪一下子把糖盘子捂住了,说是要留着自己吃,客人吃了自己就没有了。妈妈怎么央求都不成,搞得妈妈很没面子。   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张口就出脏话,还不懂待客之道,是不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呢?   与环境有关   宝宝不懂礼貌、说脏话与环境有关。脏话在宝宝眼里,并不是脏话,甚至觉得好听。即便他们知道不好听,也没有意识到说脏话是不文明、不礼貌的。   当宝宝说脏话的时候,妈妈应该怎么做呢?打?骂?纠正?   2—4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宝宝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大人说什么孩子很容易就学会。所以,孩子说脏话大多数情况还是&ld

    标签:家庭教育
  • 爸爸妈妈应帮助宝宝而不是代替宝宝
    爸爸妈妈应帮助宝宝而不是代替宝宝

      父母有照顾和抚养孩子的义务,可以将生活经验提供给孩子,但千万不可以代替孩子去敝主他的一切。这样做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如果妈妈对孩子过分限制,把孩子行为的决定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孩子不能自已做主,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母亲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一旦离开就会不知所措,他就会感到越来越孤独。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太多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父母应用爱将快乐打包,送给最可爱的孩子,而不是用爱将孩子捆绑,把爱变成了束缚孩子飞翔的绳索。   转换角色,既是做孩子的长者,又做孩子的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遵从他的生理、心理成长规障。我们反对“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妈妈要意识到,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

    标签:家庭教育
  • 爸爸妈妈怎样教育孩子闹独立呢
    爸爸妈妈怎样教育孩子闹独立呢

      不知不觉间,带宝宝出门不用抱着,也不用车推着了,因为宝宝会走路了,非常愿意自己走。同时,烦恼也来了,宝宝什么都要自己做,不管可行不可行,妈妈说一句,他就大声哭闹。   妈妈都懵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下子这么不听话了呢?   第一逆反期   两三岁的宝宝,当他说“我要自己来”的时候,就表明了他开始拥有自己的意识,意识到自己具有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力量——而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往往习惯了孩子受自己“摆布”的父母,认为孩子是在反叛、对抗。其实,这种抗拒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展的好时机。   在2~3岁,宝宝具备了独立行走的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能力得到了开发,也具备了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能力。当宝宝按着自己的意识开始探索世界的行为时,他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

    标签:家庭教育
  • 爸妈如何教育宝宝喜欢强词夺理的行为
    爸妈如何教育宝宝喜欢强词夺理的行为

      晚饭后,果果在小区里骑小自行车,妈妈担心他碰着乘凉的人,要求他在小范围内骑,可还是不小心倒在一位爷爷的脚边上。妈妈拉起果果说:“快向爷爷说对不起!”谁知儿子大声说:“谁让他不注意点,在我后面走啊!”     妈妈惊讶得张大了嘴巴,3岁的儿子竟然学会了强词夺理!这以后哪还管得了啊?     强词夺理是学来的     宝宝强词夺理,大都是学来的。跟谁学的呢?父母、家庭、小伙伴,都是宝宝“强词夺理”的学习范本。     1.父母     想一想,你有没有在宝宝面前表现出强词夺理的样子啊?如果有过,那么宝宝看在眼里,就记在了心上,甚至觉得强词夺理的样子很酷,然后就寻找机会表演一番。     举

    标签:家庭教育
  • 不要总对孩子发脾气
    不要总对孩子发脾气

      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

    标签:家庭教育
  • 教孩子学会宽容
    教孩子学会宽容

      案例分析: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宽容。   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专家分析: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

    标签:家庭教育
  • 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从小培养
    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从小培养

      不少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宁愿花大量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也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而家长又往往把孩子的这种现象归结于缺乏上进心,不听话。   其实孩子是否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与家长是否掌握恰当的方法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呢?   把书当作珍贵的礼物送给孩子。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已挑选喜欢的书,并帮助他建立个人图书馆,告诉他书籍真的是好礼物。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非常喜欢收到书做为礼物!书带着我们进行伟大的探险。”   那么,到底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一、从婴幼儿就带孩子上图书馆   孩子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到他们逛逛图书馆,对激发幼儿的兴趣很有益处,不妨在您有空的时候,一齐去图书馆,精心为孩子借阅两本好书。         

    标签:家庭教育
  • 如何与老人化解隔代教育的矛盾
    如何与老人化解隔代教育的矛盾

      沟通是最好的方法,年轻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一、让实践结果说话   有些时候,我们做的事情短时间内不被老人认同,但是通过努力,是可以感动老人并让他们接受的。在我身上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我的小侄女两岁的时候就聪颖过人,只是不肯开口说话。我观察之后找到的症结是,老人对宝宝的要求满足得“太快”,宝宝不需要说出口,想做的事情老人已然代劳。我休假期间,有意识地延迟小侄女的要求,等她说了才满足。   开始时,小家伙儿急得脸都红了,爷爷看了气愤得不得了,让我甭管,说宝宝是他的心肝儿,说不说话都不碍我的事儿。我就找好多机会单独陪侄女玩,说服弟弟、弟媳跟我一起坚持,继续贯彻我的养育方法。没几天,小侄女开始说话了,虽还不多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却让全家人看到了转变。爷爷奶奶也乐了,更学会了我的方法,连我那比小侄女大一岁的女儿也会拿着苹果说:“妹妹,你说你要,

  • 表扬孩子也要讲“技巧”
    表扬孩子也要讲“技巧”

      表现1:总是等待父母表扬   情景:可可妈妈对女儿常常表扬挂在嘴上,所以乐得可可每天就像只小喜鹊,不时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做了这个”“妈妈我又做了那个”,然后期待着妈妈的夸奖。   分析:孩子已经对表扬之词产生了依赖,她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向妈妈邀功。如果妈妈有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她赞扬有加,就会因此而失落。   提示:父母应该适当地压抑一下自己表扬的冲动,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当宝宝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地背出一首唐诗,的确会让全家欢喜一番。但如果只是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譬如小便前会叫妈妈,或是平稳地从沙发着陆到地面,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或表扬了。            表现2:面对表扬流露失望   情景:妈妈对文文说:我们一起玩串珠子游戏,好吗?

    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