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节下来,压岁钱打造出了一个个“小富翁”们。不少家长选择全额没收,从源头上杜绝孩子“干傻事”。不过专家呼吁,压岁钱不该成为父母年末一笔额外收入,家长应利用这一契机,教导孩子学会理财、助人以及感恩。 据静教院附校初中德育教师朱胤所作的调查显示,某班39个学生中,新学期一开始换新书包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79.49%%,既换新书包又换新笔盒的学生也有17人;还有人相互请客吃饭;沉迷网吧、花在购买各类游戏软件上的也不少。 蓬莱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钱女士说,今年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有11000元,自己也送出去了7000元。她认为,一方面孩子小不懂得合理支配;另外,家长发出去那么多红包,孩子收到的理应“充公”,以达到家庭收支平衡。 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表示,作
一个有趣的调查“2012压岁钱调查”问卷调查,共有67位家长参与了此次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广州的孩子来说,超六成收到的压岁钱起步价在100元以下,这说明在一线城市中,广州人给的压岁钱算比较合理,不容易造成孩子攀比的心理。调查显示,接近五成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额在1000—3000元,只有不到20%的孩子收到了5000元以上的压岁钱。有超过20%的人认为今年的压岁钱总额比去年有所增加。而在孩子的压岁钱如何支配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把压岁钱用来“过年期间吃喝玩乐”,接近六成的孩子把压岁钱存起来当零花钱用,在这方面,孩子们对压岁钱的支出都比较理性。 “压岁钱起步价上涨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很容易助长孩子在同龄人中攀比的心理,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微博,很多人还在微博上晒自己的压岁钱,
近日,一名叫“我要抗议”的14岁网友发帖称,今年过春节一共收到了6900元压岁钱,自己一分钱也没有乱花,准备存起来用作和同学聚会、旅游的开销。但父母要求他将钱全部拿出来“充公”,并表示他们每年春节都会拿出4000多元来给家里或者同事的孩子包压岁钱,今年儿子得的这6900元压岁钱,基本都是还礼钱,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拿出来贴补家用。但孩子却认为压岁钱是自己的,不能用来“充公”。“我要抗议”为了表达对父母这种做法的不满,于是在网上发帖以示抗议。 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近五成的家长会把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收起来,其中绝大部分家长都认为给压岁钱是“礼尚往来”,孩子的压岁钱应该还回给家长。而网上也流行着“父母帮忙收着压岁钱是史上最大的谎言&rdq
父母对孩子的家教直接关系到宝贝日后的性格和做事态度。殊不知家教中是有些禁忌不能犯的,如果一旦踏入雷区,岁孩子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请父母们分清家教中的红绿灯,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向上的人。 打骂、溺爱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过分严格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特别是打骂教育,更不是管教孩子的好方法,因为这样只会出现两种后果:要么孩子会更叛逆,要么会产生恐惧心理。而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些坏习惯,丧失独立能力。这些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 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要把握一个度。在适度的范围内,该严则严,该放则放,进退自如。极端的严格或溺爱的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平等看待孩子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妈妈在孩子面前,
专家表示: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只有行为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最好礼物。至于长大后有的成龙变凤,有的平淡无奇,这与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家长、老师、社会互相配合,精心雕琢,才能使之成为精美的玉器。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教育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到底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会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子女的生与死、善与恶,都在于父母怎样教养他们。”孩子有什么过错,父母是难
不动怒教育孩子的“三大法宝”。 1爱 孩子的异常行为通常是在寻求父母的爱。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会敞开心灵,教育就会变得十分轻松。 为人父母几乎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呢?是否用语言、用态度表现出来了呢?如果觉得在育儿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就证明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孩子。 2严厉 对孩子赏识和宽容,并不意味着一下都批评不得。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随自己的心情有时批评有时不批评,只要孩子一违反了原则就要批评。 当然批评也要有诀窍。陈明兴的建议是: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就事论事地批评;批评孩子做的“行为”。批评之后不要还是愤怒的样子。孩子反省后要给予安抚,激励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宝宝能有好性格,能够好好适应环境,可是有些宝宝就是急性子,没耐心,这让家长们常常头疼不已。如何给急性子宝宝降降火呢? 家长疑惑:我的儿子2岁7个月,准备9月份上幼儿园,其它都好,就是性格很急,没耐心,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拿到,不然就一边叫一边往地下躺,试过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最令我头痛的是每个星期天上早教课时,他总是坐不住,也不合群。当大家要围着圆圈走的时候,他走两步就躺在地下,拉他起来还发脾气。当老师拿教具出来教大家怎么玩时,他就马上过去抢,不给他就又哭又叫,这时另外一个老师就会拉他到一边,一对一地教他,这时教具拿到手他就不哭了,也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为什么其他的小孩都能合群、坐得住、专注学,但我的儿子就定不下来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吗?这样的性格上幼儿园会不会很麻烦呢? 专家分析:其实,幼儿的任性、不通情达理和家长的
美国父母对待儿童的不仅仅是爱和宽容,也有着非常严肃的时候。可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妈妈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其中,有六种教育是中国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 美国育儿方法:妈妈是孩子的CEO 一、宝宝做错事是要道歉的 就餐的时候,客人一屁股坐在主人家的孩子想坐的位置上。小家伙就开始闹:“那是我的地方,我要坐那里。”女主人赶紧过来劝,小家伙还是闹,男主人变得严肃起来:“不听话,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小家伙还真倔,流着泪冲上了楼。 客人连忙说:“没关系,换一下位置吧!”女主人却说:“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的。”过了十几分钟,小家
如果孩子出现马虎的毛病,父母应当尽快帮孩子克服。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马大哈的习惯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方法。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马虎的毛病 第一,家长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增强学习责任心,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用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学习是小学生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应表现在认真对待听课、做作业、复习、考试等每一个学习环节上。人的情绪、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将感知的过程,影响着感知的完橄性和准确性。因此,孩子学习责任感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马大哈”的毛病。 第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家长给孩子规定了几条制度。 如:放学回家先做作业;遇到难题要耐心,不急躁;书写要工整等等。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良
夸奖对孩子来说,就像我们对药物的依赖性一样,时间久了,少了夸奖,孩子会觉得事情做得毫无意义,家长怎么夸奖孩子?在这里,建议各位父母少用你真棒等字眼!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一旦犯罪就得狠狠惩罚,让孩子不敢再犯,但是,这样很容易会导致孩子成为人前人后两个样的“两面派”。 一次到一朋友家作客。这位朋友很让我们羡慕,自己是个实权派不说,她家还是市里的模范家庭,连电视上都播过她一家三口乐融融的镜头,据说她儿子也非常杰出,每年都是三好学生。 见有客人来,她儿子从房间里探出头来,立刻被当妈的斥了回去:“快去做你的作业!做不完不准吃饭!” 吃饭的时候,她儿子不小心把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脸色立刻吓得惨白。尽管当儿子的快手快脚地扫了碎片,当妈的还是毫不容情地呵斥道:“总是笨手笨脚的!今天有客人在就算了,从明天开始罚你洗十天碗!”说着用严厉的眼神使劲地剜了儿子一眼。儿子吓得低下了头,乖乖地三下两下把碗里的饭扒完,规规矩矩地把碗放好,然后对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也是要具备智慧、讲究方法的,只有拥有智慧,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没有教育智慧,一切方法都是枉费。 方法具体了才好用,可是越具体的方法适应的范围越窄。只企求具体的方法而不追求对教育更深的理解往往徒劳无功,因为家庭教育毕竟比刷盘子更需要灵活运用。缺乏对教育基本的理解,告诉他们如何做也是无用的。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源自父母头脑中的问题,父母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不会思考和功利心态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伤。所以,我们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讨,更要注意教育智慧的启蒙。 智慧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
3岁左右的幼儿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经常为了玩具或者其他东西,而与同龄小朋友大动干戈,一时不快便打起来了,遇到爱打架的小宝宝,父母该怎么做呢? 孩子讲述:爱打架有原因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此阶段,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还有,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有时候小孩子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家长了解了这些原因,就可以自己判断孩子到底是为啥打架,然后对症下药了。 1、“我”对他人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2、父母对“我”的
你正讲着故事,孩子一溜烟的跑开了,是故事不吸引孩子还是你的方法不得当,下面为大家介绍最实用的家庭教育小方法-亲子阅读实用方法! 0—1岁的亲子阅读实用大法 问题一:我从孩子3个月大,就开始给他读故事。但是我感觉他根本不在意我的声音。 支招:要吸引婴儿的注意,应该选择色彩鲜艳的图书,以及有节律的、押韵的文字。这个阶段,孩子只是被动收听,你不必过于在意他的反应。举个例子,你明明知道一个婴儿听不懂你的说话,但你还是会坚持不懈地对他说。读故事也是一样,需要慢慢影响他。 问题二:讲书的时候,孩子非但不听,还总是抢我手里的书,当作玩具去撕、去咬。我应该怎么办呢? 支招:6个月开始,孩子可能热衷于撕书、咬书,这与他的手、口发育有关,爸爸妈妈可以给他一些磨牙玩具或者其它替代物。此外,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专门为这么大的孩子设计的“撕不烂&rdqu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幼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幼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幼儿。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儿教育中,一旦幼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岁-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同等重要,只是影响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专家告诉爸爸妈妈们,你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自己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 爸爸给孩子立规矩 中国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
有人戏称,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阶段,父母没有不操心的。但是和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父母相比,孩子们却并不领情。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上娇气十足,在性格上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在面对挫折时不知所措。 我们看到,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怎样剥皮吃熟鸡蛋,因为剥鸡蛋皮的工作从来都是父母代劳的。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打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只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给他一百元压岁钱。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整日游手好闲靠“啃老”度日,因为父母在他心目中就是取款机。既然有了提款机,还需要工作吗?父母变成了孝顺的父母,孩子变成了忤逆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一次,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我这里咨询,孩子成绩很差,父母担心孩子不能考上高中,所以想让我跟孩子谈谈让他有点紧迫感,努努力至少要能考上高中。 孩子是随着父母一起进来的,有一个大
为了孩子当班长不惜全家总动员,支持孩子请客送礼,帮助孩子写演讲稿,制作精美竞选海报,甚至找老师暗中使劲……家长的过多干预,已经使中小学生竞选班干部这堂民主政治的启蒙课变了味儿。 眼下,不少中小学校班干部是通过竞选产生的,不少家长反映,这一原本为选拔学习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协助老师、服务同学的平常事情,现在变得有些不平常了,变成了在一些家长和孩子眼里的“大事”。 “班干”竞选花样频出 “我们班这次的班长,就是靠请大家吃饭和送礼物当的。”某小学的学生菲菲说,班里一位同学请了很多小朋友吃饭还送礼物,所以最近班里选班干部,“大家都把票投给他。”“在班干部竞选中,除了要学习好,还得人缘好。”菲菲这样总结道。
随着电脑的普及,不管是城市还是在农村基本都有电脑。电脑带给了时代的进步,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家长的困扰,孩子不学习每天上网玩游戏,正确的引导孩子上网是当务之急。有的家长干脆把电脑封藏,但是孩子一样的会偷偷上网,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叛逆,最后导致前途尽毁。其实小孩子上网经过正确的引导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下面就看下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去上网。 由于现在的网络中鱼龙混杂,很多不应该是儿童接触的网站和内容都有可能被孩子浏览到,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去正确的网站,比如亲亲宝贝网的儿歌。需找适合孩子的益智游戏,这样不仅能开发智力开阔视野还能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长不要强制孩子不上网,应该是规定合理的时间去让孩子上网,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告诉孩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不要让孩子沉溺在虚拟的生活中,告诫孩子很关键,还有面对网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