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从小进行近乎灌输式的兴趣教育,就真的能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吗?恰恰相反,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如果以剥夺他们玩耍的时间进行兴趣教育,不但不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反而促生他们厌恶的心理,什么美术、音乐、书法、舞蹈只会成为他们心中的魔鬼。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要知道贝多芬、达芬奇绝对不是兴趣班培养出来的。
案例:小君怡3岁前,父母从不逼她做任何事,她很快乐。可3岁上幼儿园后,父母发现很多孩子会讲故事、会说26个英文字母,甚至会说简单的英语短句,20以内的加减法也算得很快,而这一切君怡全不会,最多会从1数到20。从此君怡开始接受父母安排的魔鬼式强化训练,长期周末上兴趣班,今年暑假更是一口气给她报了12个兴趣班。从放假第一天起,小君怡天天在各个班之间连轴转,开学后的周末也要上兴趣班。十一前期,君怡受不了这样的“厚爱”,用手、头撞墙,手上还被撞出血,父母心疼得厉害,同时也想不通,只是想发掘女儿的最大
特长,为她好,她怎么会这样厌恶上兴趣班?
在许多中国家长的眼中,传统的义务教育已经满足不了让子女成为人中龙凤的需要,于是除了孩子们正常上学的时间,其余时间全部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所谓的“兴趣班”。而家长们永远也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切对孩子的“厚爱”,仅仅是家长们的意志,孩子们是否需要,又是否消受得起呢?上一辈的人心中总有着许多未实现的梦想,因为那时的条件限制,家里兄弟姊妹多,又大多经济能力有限。如今赶上了好时代,手头有钱了,又过了实现这些梦想的年纪,父母便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是这样,于是不惜重金助孩子们实现梦想,将孩子送进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时,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横空出世。
需不需要让孩子上兴趣班?
要学也要一个个来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味地给孩子,当孩子心智还没发育成熟的同时,累坏了身体,伤了精神;换来的却是孩子心理出现严重反抗、自残。这是我们父母所要的吗?培养孩子有很多方法,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个很普遍,但是我们要在孩子有兴趣的前提下去培养。利用日常的环境刺激来认识某项技能的用处,透过日常跟孩子的交谈和游戏来认识孩子的兴趣,从而去为孩子选择兴趣班;要学,也要一个一个的来,一个开始,一个结束,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开始和结束的过程,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享受过程是第一目的
网友:我家果果上了很多兴趣班。小班时,她自己选择了
画画、手工和舞蹈。中班时,增加了跆拳道和轮滑。中班第二学期,又报名参加了音乐和少儿舞蹈的兴趣班,这两堂课是周日上。现在她五岁八个月了,在上幼儿园大班,幼儿园放学后上四个兴趣班,周一是跆拳道,周二是轮滑,周四是珠心算,周五是手工。在校外也上四个兴趣班,周日上午10点开始少儿舞蹈,下午
围棋、陶艺、儿童美术。在隔壁小区周二周五各上半个小时的
钢琴课(平时还经常要去练一个小时左右的钢琴)。
我从来没有强迫她,完全遵从她的意愿。我很支持她上兴趣班,因为,至少,在她下午4点放学和5点我去接她的那段间隙里,她可以不用眼巴巴地等我而觉得孤单。
果果很好学也很好强。而我只希望她能享受其中的过程。
我始终认为,孩子上不上兴趣班,其实是看孩子个人需要。如果真有家长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参加的兴趣班,也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激发起孩子的兴趣才可以。比如果果,想上国际象棋,理由是班上很多小朋友都在学。我就向她推荐围棋,并且跟她说明:“如果去学国际象棋,爸妈都不懂,在家里没有人跟你对着下,对错也不能及时纠正,但是如果学的是围棋,那么平时在家可以和会下围棋的果爸进行对局,还可以请教爸爸。”果果最后选择了围棋,现在还迷上了围棋。
有没什么方式可以代替上兴趣班?
环境和生活教育是最好的“兴趣班”
环境和生活教育是最好的“兴趣班”。只要我们平时多给孩子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的确是可以代替上兴趣班。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看、多想、多接触有助于激发孩子积极的探索欲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当然,更希望家长明白的是,给孩子上兴趣班是为了培养孩子对某种兴趣的延续性,不是为了成为某种技能的高手。
多带孩子出去玩耍吧
多带孩子出去玩耍吧。家长之间可以相约带孩子去看电影或者儿童剧,让他们了解电影了解儿童剧,近距离去接触卡通人物;也可以带他们去公园赏花草,接近大自然同时去认识生态万物。也可以去博物馆认识更多的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物品,了解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去看看大型展会,比如这个周末带上孩子去动漫交易会,让他们与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亲密接触”一番,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和孩子一起寻找“生活答案”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活动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的价值。比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节假日去科技馆、美术展览馆等地方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提很多问题,知道答案的话家长就及时解答,不知道答案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在每一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孩子都在学习———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周而复始,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学到的知识也比兴趣班多得多。
如果一定要上兴趣班,请记住这些建议:
如果孩子心血来潮,可先试探他的决心
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不能盲目跟风。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有点心血来潮,家长可用试探的方法,把学本领要吃苦的道理和孩子说,看他能否坚持,如果他还是很坚定地要学,就让他学。毕竟“我要学”要比“要我学”好多了。另外,还可和孩子的老师商量,找准孩子的兴趣点、发展点来选择兴趣班,总之要做到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
家长莫跟风
“暑假里你家孩子准备读什么呀?”“总归是幼儿英文、舞蹈班什么的,小朋友都在读!”暑假期间亲友聚会,对孩子的“充电计划”成了不少年轻父母间的“时尚话题”。
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有一种从众或是盲目攀比心态:别的小朋友都去上兴趣班,不让自己孩子上,就等于孤立他了。其实这种想法对孩子不好,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个性都不相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同一种兴趣班,不要盲目跟风。
避学科,重素质
家长中还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送孩子去学习,是为以后上学做准备,就想着送孩子去学习学科类的东西,好让孩子多识字,会算术会英语。其实,如果孩子感兴趣愿意学,当然好,若不愿意,或学得吃力,他会认为学知识是件很苦的事,产生厌学情绪,这反而对以后上学不利。
因此,选择兴趣班时,家长应尽量避免那些偏重学科技能训练的课程,比如珠心算;应多考虑形式轻松、寓教于乐的素质教育课程。比如亲子课程、幼儿体格锻炼、开发思维的课程。
亲子交流增进感情
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是因为工作太忙,幼儿园又放假,想找几个兴趣班看管孩子:“反正支付了学费,就当把教子任务丢给了老师。”
其实,利用假期家长可以跟孩子多接触培养感情,也可以利用亲子交流来给孩子以教育,提高孩子的能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训练孩子说整句话。
又比如,“妈妈,我要喝水。”听到孩子这样喊,不妨狠心别理他,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既可以说“请帮我倒杯水”,也可通过向他人寻求帮助锻炼沟通能力。
呱呱教如是说:
“读书———考试———读书”的中国式教育,已经过多地压制了孩子们的天性,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而在童年时期的灌输兴趣,比之中国式教育的负面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扼杀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是对孩子最为残忍的教育,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教育。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就是对这种情况进行校正,希望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可悲的是,这些还给孩子们的时间,被父母变本加厉地利用起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对此无法过多地责怪这些父母,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些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是父母无私的爱,只是这份“厚爱”却不是孩子们能够消受的,也不是他们愿意要的。爱孩子无可厚非,只是在给予他们爱的时候,先要知道孩子们在每一个时期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