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手抄报作文古诗大全科学常识安全教育
  •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呢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呢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呢 实际上,原始的海水并非一开始就充满了盐分,最初它和江河水一样也是淡水。但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每年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其中部分水分通过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然后形成降水再落到地面上,冲刷土壤,破坏岩石,把陆上的可溶性物质(大部分是各种盐类)带到江河之中,江河百川又回归大海。这样,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带进海洋,海洋便成了一切溶解盐类的收容所。而在海水的蒸发中,收入的盐类又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海洋之内。如此周而复始,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变得越来越咸。而海洋的形成经过了几十万年,海水中含有这么多的盐也就不奇怪了。

  • 丁肇中的故事
    丁肇中的故事

    丁肇中的故事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故事 他是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是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爱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

  • 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的故事
    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的故事

    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的故事 童年时代,埃米尔·费雪(Emil Fischer)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并且是五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 1869年,17岁的费雪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波恩大学预科班。随后因病在家休学两年。病休期间,在父亲的一再劝告下,费雪到他的姐夫那里学做生意。说是学做生意,但费雪的心思全不在这里,结果把账目记得一塌糊涂。又偷偷地在库房里搞起了化学实验,一会儿发生爆炸,一会儿又发出呛人的气味。搞得他的姐夫马克思·弗里德里希一点办法都没有,看来只好将这个“小舅爷”交回去了。弗里德里希到老岳父面前“告状”,老费雪听完女婿的话,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虽然他一心一意希望埃米尔·费雪能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 1871

  • 数学天才-莱布尼兹的故事
    数学天才-莱布尼兹的故事

    数学天才-莱布尼兹的故事 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

  •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的故事 著名的数学大师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

  •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泡利的故事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泡利的故事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泡利的故事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生于1900年,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19年)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16年)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

  • 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

  • 千古之谜金字塔的故事
    千古之谜金字塔的故事

    千古之谜金字塔的故事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

  • 鹈鹕的故事
    鹈鹕的故事

    鹈鹕的故事 鹈鹕,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的是嘴下面的那个大皮囊。鹈鹕的嘴长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是它们存储食物的地方。鹈鹕和鸬鹚一样也是也是捕鱼能手。它的身长125-150厘米,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桃红色或浅灰褐色。在它那短小的尾羽跟部有个黄色的油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闲暇时它们经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涂抹这种特殊的“化妆品”,使羽毛变得光滑柔软,游泳时滴水不沾。 鹈鹕,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时问都是在岸上晒晒太阳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鹈鹕的目光锐利,善于游水和飞翔。即使在高空飞翔时,漫游在水中的鱼儿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鹈鹕发现鱼群,它们便会排成直线或半圆形进行包抄,把鱼群赶向河岸水浅的地方,这时张开大嘴,凫水前进,连鱼带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闭上嘴巴,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鲜美的鱼儿便吞入

  • 为什么可乐会产生气泡
    为什么可乐会产生气泡

    为什么可乐会产生气泡 可乐属于碳酸饮料,碳酸不稳定,在震荡、加热等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打开瓶盖后,瓶内气压降低,溶解在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大量溢出,所以产生气泡。 可乐摇晃为什么会喷发 因为本身可乐里有碳酸,当你剧烈摇晃后,等于给它加压,压力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后打开,会有一个爆发的瞬间,所以就喷出来了。

  • 羽毛球来历的故事
    羽毛球来历的故事

    羽毛球来历的故事 羽毛球是较普及的球类运动之一。羽毛球的起源说法不一: 一、源于印度。相传19 世纪前后,在印度孟买有一种两人分站在网两边,以木拍对击一种插有羽毛的绒线团游戏,名叫“普那”。19 世纪中叶、英国把印度沦为殖民地,羽毛球也就被带到了英国。包菲特公爵对羽毛球很感兴趣,把它加以改制,再参考网球球拍,给它配上了一个轻而小的拍子,使它成为一种球类。 二、源于日本。相传14 世纪末叶,日本出现了把樱桃插上美丽的羽毛当球,两人用木板来回对打的运动。19 世纪中叶传到外国,被改为软木制成的球托和穿弦的球拍。1870 年,英国一位公爵在他的领地开游园会,不料下起大雨,他为了不使客人扫兴、就改在室内进行羽毛球游戏,结果使与会者情趣横生。此后,这项运动便风靡英国。 1899 年,英国举办了首届全英羽毛球锦标赛。1934 年成立了国

  • 米糠里的维生素的故事
    米糠里的维生素的故事

    米糠里的维生素的故事 1883 年,艾克曼从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荷属东印度任军医。1886 年,艾克曼参加了荷兰政府组织的脚气病研究委员会。1893 年,他从故乡坐船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考察这里正流行着的脚气病。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脚气病,人得了此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浑身没力气,走路也不方便。奇怪的是,当他的许多鸡竟然也患上了这种病。艾克曼是个细菌学专家,他想:“脚气病这样普遍,是不是由细菌传染引起的呢?” 他养了一群鸡,对鸡进行了研究。他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从鸡的各部位上弄来的取样涂片,几年来都没发现任何脚气病菌的踪影。而他自己却得了脚气病,他用来做实验的鸡们也得了这种病。鸡成批地死去了,只有一小部分活了下来。艾克曼曾用多种方式医疗过那些生病的鸡,但都没有成效。奇怪的是,那些活下来的鸡,未经任何治疗,几个月后脚气病却自然而然地好了

  • 鲸腹余生记的故事
    鲸腹余生记的故事

    鲸腹余生记的故事 史蒂夫·凯伦是澳大利亚一位航海家和极限运动挑战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萌生了一个念头:钻进一只活着的鲸鱼腹中去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冒险。2003年4月,史蒂夫来到一家潜水设备制造厂,挑选了一种特别材料做成的潜水服。这种潜水服材料不仅能抵抗鲸鱼胃中的腐蚀性极强的消化液,而且鲸齿也无法将其划伤。史蒂夫还在背部和腹部做了贴身氧气袋。 8月,史蒂夫与一个行动小组乘考察船向太平洋出发了。三天后,他们就发现了蓝鲸的踪影。史蒂夫盯住一头最大的蓝鲸,故意开着快艇向它挑衅。不断的骚扰终于惹恼了那头蓝鲸,在它张开巨口之际,史蒂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人海水中,随着海水游进了鲸鱼的嘴巴。 史蒂夫在冲进鲸口后,顿时觉得眼前一黑。也许蓝鲸已感觉到这个硬邦邦的东西绝非什么可口的食物,几次想把史蒂夫吐出来,但史蒂夫紧紧地依附在鲸鱼喉壁的那些突出物上。随着鲸鱼的又一

  • 太阳历和公历的故事
    太阳历和公历的故事

    太阳历和公历的故事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其实,究其根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是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从南到北贯穿其间。直到现代,埃及的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这条绿色的生命带中。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公里,同亚洲的长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并称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

  • 永动机的神话的故事
    永动机的神话的故事

    永动机的神话的故事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 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生,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

  • 隐藏在常识中的科学谜团的故事
    隐藏在常识中的科学谜团的故事

    隐藏在常识中的科学谜团的故事 我们身边常常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把它们当作常识,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美国《大众科学》杂志选取了20个这样的“常识之谜”,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本报将用连载的方式在“国际·科学”版上向读者解释这些身边的科学谜团。 1.开车打手机为什么有危险? 对于一个人来说,驾驶汽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且他同时还要密切观察周边环境,这同样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复杂工作。 人在开车的时候要同时进行两项复杂工作,大脑已经满负荷运转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打电话,负责思维和控制语言系统的大脑额叶部分将“超载”,上述两项工作不免要出问题。 “多重任务处理系统”本来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的是电脑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几个不同的命令。有人认为人类大脑也有同样的功能,但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不可能像电脑那样可以一边下载文件一边玩游戏。

  • 恐龙是怎样被发现的的故事
    恐龙是怎样被发现的的故事

    恐龙是怎样被发现的的故事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

  • 最早的湿度计的故事
    最早的湿度计的故事

    最早的湿度计的故事 湿度计,是一种测量空气内含水分多少的仪器。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大约是汉朝初年在中国出现的。那是利用天平来测量空气的干燥或潮湿的天平式湿度计。 在《史记.天官书》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端,以观测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淮南子》指出了这种仪器的意义。说天气干燥了炭就轻;天气潮湿了,炭就重。还说,湿气到来的时候,人是看不见的,但是炭已经显示出沉重了。这就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测湿仪器起到测量看不见的水气多少的作用。 由中国古人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是世界上最早的湿度计。它比欧洲制造的类似的湿度计要早上1600多年。 最早的湿度计的故事点评 在《史记.天官书》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端,以观测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淮南子》指出了这种仪器的意义。说天气干燥了炭就轻;天气潮湿了,炭就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