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去的枝儿
“慰安妇”作为中国人心中就留不去的疙瘩,也同时是一块永不的愈合的伤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未曾放弃过去争夺日本政府的道歉。在郭柯导演的指导制作之下先后制作了《三十二》、《二十二》两部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纪录片,在此,拿《三十二》为例,就个人观看感受来评析其创作特色和导演自身的情感投入。
本纪录片由讲述一位现存慰安妇“韦绍兰”的精神状态,来反映抗日战争中那些受害的“慰安妇”在当今时代的生存状况,以及揭露日军对华侵略的可恶行为。本纪录片由主人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刻画着一幕幕日军的蹂躏行为,使得观众受到心灵的冲击,也使得本纪录片成为世纪罪难的一面镜子。导演郭柯以其独到的人文情怀和视听表现使纪录片更具真实写照意义,而作为观众看到的是最真实的时代情绪和悲难之中的呼唤。
在人文情怀方面。整个纪录片都在很鲜明的阐述着受难妇女的心灵碎片,这个一块块碎片,每一片都棱角分明,每一片都在刺痛着中国人的心窝。导演郭柯将自身心灵感受注入纪录片中,然整个纪录片都充斥着对“慰安妇”的关照与对日军恶行的批判,无不使得观众去追溯历史河流来触碰记忆的痛楚。大量同期声采访,让主人公韦绍兰的言语去进行故事,真实的表现着韦绍兰的经历,也加强纪录片的纪实性效果。纪录片中另一位人物——罗善学,作为韦绍兰的儿子,却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一直以“日本人”的头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那句“一辈子都在放牛”像是在向世界传达那种憎恶,同时夜与观众产生了心灵碰撞。郭柯导演运用人物情感和匠心独运的视角去丰富整个纪录片,是纪录片更据感染力。
在视听表现方面。平实无华的同期声表达、大量特写展示,以及大量全景构图,是纪录片纪实性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纪录片中,大量叠画效果可谓加强了纪录片的主题承担,像是述说着没有结局的故事,也是在呈现那一幕幕日军的恶毒行迹。大量留白式构图中,明暗对比相当出众,屋内的漆黑代表着那受难者内心的万丈深渊,而阳光从窗外打落在韦绍兰的脸庞,又似乎呈现着一个“光辉形象”,是一位受难者对生命的坚持,那种对生命的态度似乎又比常人更为坚定。一幕幕的升镜头画面的呈现,不仅让画面更有灵动感,更是升华了纪录片中悲难之情。整个纪录片,郭柯导演运用视听表现调动观众情感,并且丰富了纪录片人文精神,也成为一世纪中无法抹去的一道光芒。
没有人能够篡改历史,历史中的磨难与遭遇将永远存留于受难者心中,这些伤疤也无法真正地愈合。2013年的《三十二》,2017年的《二十二》,而现在存活着的"慰安妇“仅剩下8位,却仍然不能听到军方的道歉。尘埃无足轻重,所以无人留意。在我看来,这似乎成为一场人性的纠纷,愿纠纷早以道歉而结束。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