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逼人的暑热中,去卢沟桥参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里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之际,伴随着各种纪念热潮,出现这样的场景并不足怪。但在没有庆典的平素往常,该如何推进人们追怀历史的脚步,延续人们重温历史的热情?
不久前,曾有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年轻人进行了“二战认知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二战对于年轻一代已越来越“远”;对于一些二战的关键词,知道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72年过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领悟过去那个时代的悲惨和伤痛,也永远难以感同身受侵略战争的罪恶和灾难。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让今天的人们记住,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发生过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有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却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应当放弃的。
人是不能不懂得历史的,人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据调查,74、6%的年轻人希望加强关于二战历史的教育,九成的被访者认为类似今年的纪念活动今后还应继续。这样的期望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很好地创造了让年轻一代走近历史的契机。
应当承认,我们对后代的抗战历史教育还有不少欠缺。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里开展,由于方式的单调沉闷,在孩子们眼里,它只是教学大纲上的一个章节,是需要背诵、考核的一种“知识”。而在一些国家里,类似的历史教育形式多样。比如,让学生选择一位在战争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课外时间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这样的教育不但切实有效,而且震撼心灵。孩子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逐渐由一个生命的消失,一点点揭开那段惊心动魄的残酷历史。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真实,也获得了研究历史的视角。
时代的场景变化太大了,要让年轻一代真正记住历史,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说教上。真正完整有效的历史教育,是应当融会在生活之中的。它不应当仅仅是在纪念馆里才能看到,只是在书本中才能读到,它还应当以丰富、适当的形式渗透到我们居住的街区和生活的种种场景之中,这样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化为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参加过72年前那场战争的老兵们这样说。但愿我们的历史教育,能够早日让年轻人面对殉难同胞的灵魂作出回答:我们没有忘记。
对于现在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对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72年前的那段耻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71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降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降在日本人看来只不过是临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72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通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73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架起了炮,端上了枪,将贪婪的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华夏大地。 灾难就这样突然降临,黑烟从大地上升起,染黑了白去,笼罩了人们的心灵。一朵乌云就是一个陨落的生命,生灵涂炭,人心惶惶。可中国人会屈服吗?永远不会!日本可耻的侵略行径终于点燃了中国人的怒火。在那“九·一八”之夜,在那国难当头的时刻,王铁汉毅然抛弃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以民族大义为重,忍无可忍地下令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那是铿锵有力的一枪,枪声炸醒了中华民族,枪声汇聚了中华儿女的怒火。虽然中国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他们抗日的号角却久久回荡在960万平公里的土地上空,回荡在华夏儿女的心中。
怒火暴发了,抗日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国人不是懦夫,而是浑身上下以精神武装的钢铁战士!邱少云,王二小、唐生智……一个个人物横眉冷对,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过艰难的八年抗战,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赶出中华大地,仓惶逃回了日本。从此,中国走向了和平。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和平必须用越装保卫。”和平不只是空中的白鸽,也不仅是嘴里的口号,它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去支持。“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灾难早过去,和平已来临,中国,我们继续前行!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