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和茱莉的大女儿希洛,据比利时媒体RTLinfo报道,希洛已经开始接受荷尔蒙阻断剂的注射,这就意味着,希洛会从女孩变成男孩。
而在平时的生活里,希洛是偏爱西装的小女孩,她出现在镜头面前,也是一头短发,穿着无袖背心,鲁处手臂上的纹身,很容易被误认为男孩,而她却很享受这种误会。
平时和老公两地分居的我,趁着暑假带着两个孩子和他团聚。老公租的房子旁边,有一户邻居,她家的情况和我们家特别相似,她老公在在外地上班,半个月回来一次。
她家也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弟弟,而且和我家两个年龄都相仿,所以刚到老公那里,四个小家伙就玩上了。
有一天,她家的小儿子穿着一条玫红色的绵绸裙子,当时我没在意,想着可能是把姐姐的旧衣服当着睡衣穿,还没来得及换掉。直到后来的几天,这个小男孩都穿着裙子,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问他:“小帅哥,你为什么穿裙子啊?”
一开始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过了好一会,他才说:“我喜欢穿。”
他的姐姐也在旁边补充道:“弟弟很喜欢穿裙子,每一次我买了新裙子,他一定要穿的,所以妈妈也给他买了几件。”
男孩喜欢穿裙子,女孩希望把自己变成男孩,归根到底跟家长没有教育孩子性别意识,才导致他们模糊了男女界线。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性别教育应该从孩子2岁开始。”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意识,非常有必要。这样才会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才不会做“出格”的事。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一、避免让孩子混淆性别意识
从孩子出生,家长们就应该让孩子有一个性别意识。
比如,在穿衣打扮上,尽量突显他们自己的性别。女孩子穿一些很粉嫩的颜色,被允许穿裙子、带有蕾丝边的衣服。而男孩呢,让他们选择一些,颜色比较深的,穿一些比较酷的衣服。
在玩具上,也要划出一些界限。
女孩子玩毛绒,芭比公主,做饭或者是收拾房间的玩具。男孩呢,就是车,或者是打枪,即使比较“暴力”,只要在安全、不伤害其他人的范围之内,都可以允许,这也是培养男孩气概的一个重要时机。
因为我家女儿比儿子大七岁,她常常会带着弟弟一起做游戏。比如玩芭比娃娃,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直到一次在玩具店,儿子指着芭比娃娃,要求我买给他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平时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男孩和女孩应该是不同的。
在以后,我慢慢开始告诉他,你是男孩,要玩车子、枪,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男孩看的绘本。
现在三岁的儿子,偶尔面对别人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把嗓音调到一个特别“粗”的音线说:“我是男孩。”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张磊开了一个酒吧,偶尔,为了调节一下酒吧的气氛,他会以主持人的身份,带着大家玩游戏。为了吸引顾客,他网购了一些花里胡哨的衣服,有时,常常会在家里试穿。
这个被他四岁的儿子看到了,他对这些衣服也特别感兴趣,幼儿园六一特色表演,他非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小魔仙,就是因为爸爸之前也穿过一次,他就觉得这样穿,也是可以的。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力真的是很大的,这一点家长们不要忽视。更不要误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不会被你影响。其实,就是因为小,所以孩子很多的观念和看法,才容易被家长影响和左右。
三、坦然面对孩子关于“性”的问题
作为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孩子有关于“性”的问题,我深有体会。
一次,我着急出门参加一个聚会,当着儿子的面就换了衣服。两周岁的他,看着我穿着内裤,笑着说:“妈妈没有小鸡鸡。”
当天晚上,我选择和儿子共浴,告诉他我们之间身体的区别。告诉他,你和爸爸是男孩,你们的身体是一样。而妈妈和姐姐是女孩,我们身体是一样的。
而十岁的女儿,也问过我一个问题——什么是割包皮?
当时,一听见这个问题,老公就特别激动,警惕地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问题?”
女儿说在书上看到的,这书是他们同学中间很流行的一个系列书籍。我打断老公,没有让他继续把这个问题想得太复杂,我耐心地跟女儿解释:“这是男孩生殖器的一种疾病,因为生殖器外面的皮肤过长,需要手术割除。”顺便,普及了一下生殖器的重要性。
我的语气很淡定,因为就是不想“性”成为一个恐怖话题,告诉她,因为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所以,我们都要对异性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在国外性别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事,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性别意识。这些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日本:通过游泳,让孩子认知性别
日本幼师认为,让幼儿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全感,对孩子的健康性别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幼儿园里常开设游泳课,男孩女孩都在一起。老师们会在此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让他们观察两个性别的不同,经过专门教育后,男孩和女孩都会爱惜和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被异性看到,也不会进入专门为异性设置的场所。
瑞典:父母是启蒙,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瑞典的性别教育走在全球前列,父母被提倡在孩子沐浴、穿衣、如厕时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也会坦然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认识动、植物及人类的生物进化和繁殖过程,使孩子有正确的性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心理行为进行训练,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
除了幼儿期,5-12岁是一个性别的社会认同过程,如果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有一些性别模糊,是可以通过环境来达到改变。
大家也会发现,近几年的育儿文章,都在控诉中国的爸爸,都在质问“中国的爸爸去哪儿了?”
因为爸爸陪伴时间过少,很多孩子都是和妈妈们“绑”在一起,其实,这种陪伴方式是不健康的。
男孩过多地和妈妈在一起,就会导致他们的情绪习惯,被妈妈所影响,性格变得胆小,性感变得细腻,不勇于尝试。而女孩过多的和妈妈在一起,也了解不了异性的一些特征,这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情感观。
孩子出生时,只是一张白纸,决定涂上什么颜色的是陪伴其成长的家长,所以,有一天,孩子没有走上所谓的“正道”,只怪家长没有教育好,而跟孩子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