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日前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自闭儿童关爱基金,旨在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定向帮扶、培训、科研等公益服务平台。
一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有些内向和孤僻,不大爱和人说话,对环境适应有些慢,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少。一些家长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了,这该如何是好,还有救么?也有一些家长觉得这是轻微自闭症,通过治疗就能变好,这是真的么?
的确,有些心理问题可以用轻度来描述,比如轻度焦虑,轻度强迫等。因为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那么典型和明显,对生活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是轻微这个词就很少用在心理问题的表述上,因为这个词较不严谨,很难衡量。至于自闭症,其实根本就没有轻度或轻微一说,孩子也不可能像得感冒一样,突然就“得了”这种病了。
自闭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发育障碍,是一种生理因素起主导作用,在语言、社会交往和智力等多方面发展迟缓的疾病。虽然小部分自闭症孩子在记忆、音乐等领域有超能发挥,但是大脑的其它功能总体上还是严重发育不良的。如果确定是自闭症,其实是无法得到根本治愈的,目前的医学和心理学都只能略微提高孩子的一些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你和真正的自闭症孩子接触,其实第一感觉往往是这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自闭症的孩子无法用语言交流,最多也是发出“哦、哦”声,极少能说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在这一块大脑区域根本没有得到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也基本为零,和任何人都没办法表现出依恋和亲近。这两个条件都完全满足后,再加上一些其它诊断标准,这孩子才可能是自闭症。如果社会交往正常,只是语言发展迟缓肯定就不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而语言能力和智力正常,社会表现退缩也不是自闭症,不存在轻度和轻微一说!而且自闭症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先天性疾病,3岁之前已经呈现出相当的症状,凡是3岁之后再突然呈现出一些问题的,也不是自闭症。
大部分家长是把孤僻内向和自闭症混淆了起来,就像早些年家长会把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和多动症混淆起来一样。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很多也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往往还是隔代教养的,这样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合群、内向、自理能力差等小毛病,一旦到了幼儿园中,往往有一个适应过程。和那些适应能力特别强的孩子相比,有些家长就会产生错觉,怀疑是不是孩子得了自闭症了。
内向和孤僻的孩子通过父母引导,环境适应等办法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改善,具体办法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家长一定不能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得放平心态,多鼓励孩子。
最好再把自闭症的诊断标准说一下,以下标准都满足才能称为自闭症。如果家长有不明确的,还是得去医院做专业的诊断,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孩子归为自闭症了。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1
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往往表现为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
2
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极其冷漠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也没有去观看或去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
3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
4
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75%的患者智商低于70,智力发展迟滞状况明显。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