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没想到,那节课可把她给累坏了。
满教室跑前跑后,全是举起来的小手——都没听懂。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业界大咖的她仍然记得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节课,当年的她想的很明白,说的很清楚,做的很周到,但是七八岁的小朋友却一点儿都没听懂。
从那以后,每当备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年级的小朋友,去听,去想,去理解。
另一位幼儿园特级教师当下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
终身从事学前教育的她,举手投足间透出温婉娴雅的气质。
有一天她和朋友聊天,说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吃太阳蛋。
朋友问,太阳蛋是怎么做的呢?
她一边说,一边缓慢优雅地示范:
“平底锅刷好油,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
朋友立马说:
打住!你说“磕一个鸡蛋”就可以了,干嘛还要“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
她一下子就乐了。
因为她平时就是这么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呀!
只有用这样重复明确的语言和动作示范,小朋友才会理解。
而朋友刚好是高中教师,多年任教下来,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磕鸡蛋的动作,还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几位教育界专家的聊天,让我醍醐灌顶。
他们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意识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不同年龄特征的孩子,对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宝贝,把你的玩具整理起来吧!”
——1岁的娃一脸懵逼。
“宝贝,自己穿裤子好不好?”
——2岁的娃一脸懵逼。
“宝贝,用筷子吃饭吧!”
——3岁的娃一脸懵逼。
……
如果你对这些场景还没有感觉的话,不妨试想一下下面这个场景:
“妈妈,给我做个松鼠桂鱼吧!”
——你一脸懵逼。
你会去怎么做?
我猜,你有三个选择:
第一,拒绝他。
第二,寻求外援——叫外卖or下馆子。
第三,上网查询具体操作步骤。
要准备:桂鱼、干淀粉、番茄酱、鲜汤、糖、香醋、酒、盐、蒜瓣末、笋丁、香菇、豌豆、猪油、虾仁、麻油。
第一步:将桂鱼去鳞及鳃,剖腹去内脏洗净沥干。
第二步:各种配料洗净备用。
第三步:一手用抹布按住鱼身,把鱼头切下。
第四步:一手按住鱼身,用快刀把鱼肉贴着骨头片开,注意尾巴这里不要断开,翻面再片开另一片鱼肉,然后把鱼肚子这里带刺的肉给片掉。
……
不能再说了,口水已经流一地了。
所以,当你说:“宝贝,把你的玩具整理起来吧!”
孩子会怎么做?
第一,拒绝你——“不要!”
第二,寻求外援——“妈妈帮忙!”
第三,你可以告诉他具体的操作步骤。
有人会问,整理玩具、提裤子、使用筷子,这不是已经说得够具体了么?
不不不,具体是什么?
本山大叔早就告诉过我们啊!!!
“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三步:
第一,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把大象装进去;
第三,把冰箱门关上。”
What?!
我已经想象到你内心的一万匹神兽呼啸而过了。
来来来,follow me!
我的小豌豆现在两岁。
我教他整理玩具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第一,请小豌豆把红色的小汽车拿过来;
第二,请小豌豆把小汽车放在玩具箱里;
第三,请小豌豆把盖子盖上。
哇!妈妈看到小豌豆整理了玩具耶!
我教他提裤子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第一,请小豌豆两只手一起抓着两边的裤腰(边说边把他的双手放在位置上);
第二,请小豌豆两个手使劲往上提,把裤子提到小肚子的地方;
第三,(发现前面提上了,小屁股还露在外面)请小豌豆用双手抓着屁股后面的裤子上,使劲,提!
哇!妈妈看到小豌豆自己把裤子提起来了!
看,其实挺容易的呢!
但其实也挺难,难的是意识到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著名儿童行为研究学者、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阿诺德·格塞尔博士认为:心智和身体是不可割裂的,孩子的头脑发育和身体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是因为我们重复做了几千上万遍,而孩子的认知水平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所以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就是这样啊!”“提裤子”还要教吗?但孩子却无法理解“提裤子”的真正含义,只好报以置之不理。
但孩子置之不理的内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妈妈,请你帮我自己做。
其实,孩子其实非常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他们来说,在独立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但“自己的事情”“怎么做”?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掌握各种生存技能,这就需要父母提供一把助力“授人以渔”,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做”。
喏,有没有恍然大悟呢?
原来教孩子做事情,居然这么简单。
帮孩子自己做,帮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从学会好好说话开始,一起走,慢慢走。
P.S.说一点题外话,其实好好说话,不仅仅适用于面对孩子,也适用于面对其他家人哦!
举个例子:
我婆婆离家两年,十分想念从小带大的外孙女。为了一解她的相思之苦,我和老公决定教她使用微信视频聊天。
在小豌豆睡着之后,我在奋笔写稿,老公自告奋勇教婆婆学习视频聊天。
没过一会儿,就听见婆婆说:“我不要你教,你说的我听不懂,我等莞尔忙完了教我。”
老公有点儿沮丧地跟我说:“我说得挺明白啊,打开对话框,点击加号,视频聊天,够清楚了,妈怎么就听不懂啊!”
我一听就笑了,对于手机一族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几次点击。但是对于从未用过智能手机,识字水平有限的婆婆来说,这样的教学简直跟听天书一样。
我跟婆婆说,要想视频聊天,首先有这几个步骤:
第一,看到最底下这个绿色的小方块了么?(我把手机页面设置成正下方只有微信一个图标,避免她混淆)用手指头点一下它。
第二,看到这个小雪人的图片了吗?这就是大姑子的微信号,你点一下小雪人。
第三,点进去之后,你会看到右下角有一个小加号,就是这个,点一下。
第四,看到有一个摄像机的图标,再点一下摄像机,摄像机就代表着视频聊天。
第五,会出来两个横条,上面的那个就是视频聊天,点一下它。
第六,你就等她接通,就可以聊天啦。
“我们再回顾一遍,我一边说,你一边做。
绿色小方块——小雪人——小加号——摄像机——视频聊天——等对方接通。”
经过三遍反复演示,婆婆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新技能。
教学效果简直太显著了!怎么说呢?
现在,婆婆已经成为手机达人。
请叫我中国好媳妇[得意脸]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