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 张九龄《西江夜行》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 夏完淳《别云间》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李觏《乡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温庭筠《商山早行》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杜甫《绝句二首》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 夏完淳《别云间》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宋之问《渡汉江》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李白《关山月》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曹丕《燕歌行》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 —— 左辅《浪淘沙·曹溪驿折桃花一枝...》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杜甫《江汉》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武元衡《春兴》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韦应物《闻雁》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