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教育资讯> 教育热点> 管好情绪不做吼叫妈妈?

管好情绪不做吼叫妈妈?

2017年01月11日 18:06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470
常常听到家长朋友如此说:“我也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我都特别后悔,恨不得打自己一顿,可下一次还是会伤害到孩子。”“有时候我骂了孩子,孩子哭我也跟着哭。”
常常听到家长朋友如此说:“我也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我都特别后悔,恨不得打自己一顿,可下一次还是会伤害到孩子。”“有时候我骂了孩子,孩子哭我也跟着哭。”

我百分百相信,如此说话的家长都是因为爱孩子才对孩子发脾气,后悔懊恼也一定是因为爱孩子才有的情绪。情绪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却会随时光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专注到亲子关系,则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做一个温和的妈妈呢?

我自己感觉家长应该清楚自己的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从源头做功课,这样才能真正掌管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从适合的管道释放,而不至于在关系中造成伤害。

接纳与调整

由看法而来的情绪不再有

首先,情绪常常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看法或评价。比如一个小女孩做事总是慢条斯理的,妈妈对她的看法如果是“我的孩子总是做事情比别的孩子慢”,这个妈妈的情绪就可能是着急、焦虑,甚至会对孩子生气发脾气。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看法是“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同,她有她自己做事的节奏,而且慢工出细活儿”,那妈妈的情绪就可能是放松甚至欣慰的,就会有更多耐心陪伴孩子并允许孩子。所以,当我们有一个不舒服的情绪出来的时候,就要去检视一下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是否理性,如果自己的观点是非理性的,就要去做调整。就像上面的例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做事就一定会有快有慢,家长接纳原本的事实,就不会感到不舒服了。

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僵化的观点所捆绑,因而感到纠结。有的家庭里要求“小孩子晚上9点必须睡觉”,因为这个观点里的“必须”,所以当孩子9点钟还精神头儿十足没有丝毫睡意的时候,家长就开始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生气了。可实际上也许孩子白天睡得多了,到晚上9点的时候还不困。如果把观点调整一下,变成“孩子最好晚上9点睡觉,有时候可以晚一点”,就会放松很多,不会跟孩子较劲了。

活在当下

放下因期待而发的情绪

另外,情绪还跟我们对某个人的期待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期待这次期中考试我孩子数学可以考99分,结果他只考了89分,那我就会有很大的失望情绪。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跟期待的落空有关系,或者也跟我们的期待与现实不符有关系。有些高三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孩子可以考上一类院校,因为他们认为一类院校无论是学校学风还是日后就业都会占优势,但孩子目前的实际水平就只能上一个二类的高校。就是因为这一期待跟现实情况的差距,搞得很多家长焦虑不堪,严重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实际上家长的焦虑情绪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应考心态。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对自己的期待做工作,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待值。比如家长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做什么,就一定要知道两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对他施与那个阶段适合的教育。或者家长需要问问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对家长本人意味着什么。如果家长希望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成就或者希望通过孩子来获得社会的认同,那这样的期待就该放下。毕竟孩子有自己的特点,只要他做了努力,结果是什么样子的都该受到接纳和尊重。家长也有义务为自己的期待负责,而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加重孩子的负担。更何况,只要爱自己的孩子,做了自己能做的,就是好爸爸或者好妈妈。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每个当下做自己所能做的,放下对未来的期待。如此想的话,内心的情绪便会舒服很多。

我们坚信改变是可能的。当父母觉察到情绪以及情绪的来源,改变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然而真正的改变则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练习才会实现。

拥有自信

将“元情绪”平静下来

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的情绪还跟自我价值感有关联。通常,很自信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情绪会比较稳定;相反,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家长反而常常容易跟孩子着急、脾气暴躁,不允许孩子犯错也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当然这里的自信或自我价值感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觉,跟做了多大的事情或者赚了多少钱没有关系。比如有些家长在外面看着精明强干,回家后却会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其实都是内在的自我不够强大的表现。因此,家长的自我成长很重要,要常常看自己,多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进行自我认可和欣赏。当我们能够很好地看待自己并拥有自信的时候,面对孩子时,无论其表现如何,都可以很从容地应对。当父母比较平静的时候,才可以很好地支持到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的有些情绪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被激发,这些情绪其实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来自我们成长的经历。也许我们小的时候一不听话就会被父母揍,因此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积压了许多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不平等。长大以后,当我们做了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就被激活了,于是就会对孩子发脾气。有的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则表现为烦躁。这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来自父母的严厉的教训,一个是来自自己小时候的委屈,这样的冲突就会让自己面对相似的情境的时候无所适从,因而感觉到很烦。这往往是一个人情绪的源头,也叫“元情绪”。如果有激烈的情绪冒出来,可以觉察并厘清,觉察这个情绪不是来自孩子,而是自己的内在被激发了。如果能够知道这其实是自己小时候积压的东西,就要告诫自己,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没人再对自己发脾气了。同时意识到自己为人父母,冲孩子吼叫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引导孩子正面管理情绪当妈妈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甚至习得了管理情绪的本领。即便是孩子做出了再“出格”的事情,也不会再大吼大叫。那对于孩子,让其从小拥有管理情绪的本领,不为情绪的爆发所控制所干扰,妈妈又该如何引导呢?

正面管理方式与负面管理方式

如果你带着孩子到饭店参加同事聚会,因为有人还没到,大家只好聊天等待,可孩子已经饿了,要吃已经上桌的部分饭菜,你不让,要求他再等一会儿,这时你的孩子可能是什么反应?

1.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2.他反问妈妈:“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3.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4.他开始翻妈妈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5.他盯着桌上的饭菜,禁不住吸吮手指。

6.妈妈说如果今天听话,明天就带他去游乐场,他想了想,就自己出去玩了。7.他问妈妈要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个冰激凌吃起来。

▼▼▼

或许孩子还有其他表现,但归结起来都属于不同性质的情绪管理策略。面对同一情境,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不同家长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那么这两个“不同”就很有可能造就孩子以后的差异,即正面管理方式与负面管理方式。

▼▼▼

1是发泄策略 这是孩子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

2和7是主动解决策略 指孩子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问题和困难的适应性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

3是被动应付策略 孩子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

4是替代活动策略 指孩子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忽略自己的需求。5是自我慰藉策略 孩子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或者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

6是重新思考策略 指孩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

以上策略的性质不同,“发泄”与“被动应付”属于消极的负面管理方式,“自我慰藉”属于中性管理方式,“主动解决”“替代活动”与“重新思考”属于积极的正面管理方式。年龄大小相仿的孩子面临同一情境,会采取差别很大的调节策略,这不但导致调节后果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孩子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方式的优劣,形成思维习惯之后将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 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被动应付” 的孩子显得比较听话,但遇到问题就发呆,影响孩子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

“自我慰藉” 是孩子用逃避现实的方式调节平衡的自我安慰行为,久而久之,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

“主动解决” 是孩子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解决办法的积极策略,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

“替代活动” 是孩子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孩子“主动解决”策略不利的时候,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暂时占据自己的需求,从而求得心理平衡。

“重新思考” 的孩子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

可见,正面管理方式有利于孩子改善自己的心理、人际关系与性格特征,消极管理方式会助长孩子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正面管理自己的情绪。

引导孩子正面管理情绪的方法

为此,家长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情绪让孩子难过,使家长难堪,所以当孩子遇到事情想不开而出现低落、郁闷,或者爆发、激烈的情绪时,有的家长不愿意接纳他的情绪,甚至认为孩子不应该这样,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因而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实际上,情绪因情境而产生,是人们经常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都应该得到理解和接纳,不仅孩子需要家长这样对待自己,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在被接纳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长不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情绪好坏而拒绝对自己的爱,孩子因而获得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以及自我成长的空间。

●其次,丰富孩子的情绪认知。

家长可以在读书讲故事或者孩子正在体验情绪的时候丰富他的情绪认知。例如经常向孩子提问:“他(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孩子的说法可能比较笼统、辞不达意,家长可以接着用准确的词语说:“你的感觉是……”或者说“这件事让你很生气。”“你看上去有点伤心。”然后还要反问孩子一句:“是不是这样啊?”因为有时家长可能没有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这样就需要进一步交流。孩子的情绪认知水平提高了,能理解和谈论各种心理感受了,才能学会主动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再次,引导健康的表达方式。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常常是不由自主的选择,是他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关注与科学引导,所以家长树立正面管理情绪的学习榜样很重要。有时家长也难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通过孩子反观自己。如果孩子的情绪已经比较麻烦,家长可以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产生了消极影响,改善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常常会带动孩子改善情绪。同时,家长以“适度、适时、适宜”的健康原则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做到既善待自己又善待他人,就会指引孩子走向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