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先成人、再成才”,成绩虽然是很小的一部分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孩子能独立又有担当,出成绩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作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又该注重哪些呢?
一
知道什么是“我准备好了”!
想把孩子培养成才,首先要有过硬的“基础条件”,身体要准备好、头脑要准备好,这些准备没到位,到了小学各种的问题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了、上课爱讲话了、小动作多了等等。
准备工作包括两大部分:
1.身体准备好
坐姿要正确,身体坐直、脚要放在地上,手要放在桌子上,眼睛看向老师,耳朵要听老师话,嘴巴不说话,这样习惯养成之后,目的不仅仅是对孩子长身体有好处,关键是头、眼、耳、手、脚都在该放的位置上,大大减少了孩子上课做小动作或者交头接耳的机会;
2.头脑准备好
愿意积极参与活动,接受新鲜事物,遇到困难愿意自己思考或者寻求大人的帮助,而不是直接扔给大人来解决问题。头脑准备好的培养,家长有效高质量的陪伴是关键。例如:孩子在拼插积木时遇到困难找爸爸,爸爸是和孩子一起来探究问题出现在哪里?去努力、去尝试,给孩子指导教孩子一步步完成;还是接过孩子的玩具三下五除二的就拼好还给孩子,或者是自己鼓捣半天也拼不起来就告诉孩子这个是坏的,你玩别的吧,这两个爸爸的表现带给孩子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解决问题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自己面对困难的方式。我写出来大家肯定都会赞同第一个爸爸的表现,但是现实生活中,太多爸妈的陪伴都是人在心不在,心都在手机里了。
二
知道什么是“我会负责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爸妈的“要我做”前提下,机械的做着他的事情,却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我要做”,例如:吃饭是追着喂、哄着吃,玩具只管玩不管收拾,每个年龄段力所能及的家务那更是不沾手。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意识到我该做什么,做与不做的后果是什么?他怎么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又怎么会有主动要求呢?这种追着喂到了上学就会演化成盯着做作业,因为父母过多干预,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永远会丢三落四,永远不会对自己负责,因为他不做,总有人会帮他。假设一下这样的孩子做了医生,他站在手术台上了忘了手术方案,是不是爸妈告诉他这刀该如何开呢?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要把握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帮他、什么不该帮他,把握好这个界限,在孩子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也要提醒这是自己该做的。
1.孩子不要吃饭,那就尊重他
不吃饭就意味着不吃水以外的任何东西,而且严格执行(零食绝不提供),你不需要担心孩子会饿坏,在他还没饿坏之前,他就意识到了不吃饭的后果是什么。因为不让他感觉到饿,他就不会对自己不吃饭的行为负责;
2.别边收拾边唠叨
孩子随手丢满屋子的玩具,只管玩不管收拾,你不要一边收拾一边唠叨,第二天还是这样的剧情演绎;一定要带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要让孩子感知到玩具是他的,他要对它们负责,慢慢的演变成让他自己收拾玩具,如果拒不收拾,就会有相应的惩罚,我常用的就是不再买新玩具,或者把我收拾的玩具直接丢掉,让他知道这是他的玩具,他很宝贝,但是在我眼里它们就是垃圾,如果不能很好的收纳起来,就会被人丢弃。
3.要教育孩子做家务
做家务,每个人都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都有索取,也都要有付出。骏宝现在已经帮我做很多力气活了,元旦包水饺,虽然第一次压皮,已经能够一手压,一手转皮,他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认真钻研源自于他爸爸的有效陪伴和我们两口子太忙的工作。
三
知道什么是“尊重别人”
孩子入了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小的社会里,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孩子,必定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一次和儿子打完篮球去梦乐城吃饭,那家店人很多,但是就算是人多,也遮不住小女孩那刺耳的尖叫和对奶奶大声的训斥,大家频频的侧目,让奶奶不好意思了,解释说:“孩子是好心,看我只点了一份餐,孩子舍不得我饿着。”这种“好心无好腔”,也许就是孩子的父母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孩子有样学样而来的。“有理不在声高”、“好言一句三冬暖”,学会“你好”、“请”、“谢谢”、“轻声细语”,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却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法宝。
骏宝妈妈碎碎念:
培养孩子是一个连续的坐标轴,而不是一个个的散点,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前几天我发朋友圈骏宝作业多,有的家长说帮着孩子做,不去讨论作业到底多不多,该是你承受的你就要去坚持,看看我们的工作每每都有自己无法承受的痛,我们仍然咬牙坚持,那么孩子也是如此,社会给予你的不会全都是公平的,学会坚持就不会有太多的玻璃心存在。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