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家,马上查起了文献,看看芭比是否真的是“不健康”的玩具。
芭比的影响力
芭比诞生于1959年。在美国3到10岁的女孩中,99%都拥有自己的芭比,芭比占据女孩们“圣诞节最想要的礼物清单”榜首长达55年。迄今为止,全球售出的芭比头脚相连可绕地球7圈。
芭比诞生后的第一年就售出了351000个:
全世界每1秒钟即可售出一个芭比。
芭比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她成人化的形象和瘦的不成比例的身材(左边是Barbie,右边的Lammily代表正常身材的女性)。
由于性别形象固化的玩具可能对孩子成年后的家庭暴力和职场性别歧视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包括澳大利亚总理 Tony Abbott在内都在提醒大家对这类玩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重视。
虽然芭比推出了很多不同于其传统形象的系列,比如运动员、律师、宇航员、科学家…….但是即便是这些多元的形象,它们的变化也仅仅在“服装”上。
而充满粉红和各种闪亮元素的金发碧眼芭比,挎着包登着高跟鞋和男朋友开着敞篷车到处兜风的形象才是芭比的经典,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形象。这种单一的主观印象以及有将女性“物化”的嫌疑也是让一些家长抗拒芭比的一个原因。
特别是现在有一些网红,还通过节食、整形把自己变成“真人芭比”看起来更是让人觉得诡异和胆战心惊,让大家觉得芭比娃娃好像真的不是一个“健康”的玩具。
乌克兰的21岁模特瓦莱里娅·露可安诺娃通过整形把自己变成了“真人芭比”。
还有一位真人芭比同样也是俄罗斯的姑娘,不过这位妹子是在父母的压迫下“被芭比”。Angelica Kenova从6岁起,就被父母打扮成芭比娃娃的模样,要求她各种节食、减肥加整形。到现在都26岁了,她不但仍与爸妈同住,外出赴约一定要由妈妈陪同,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要妈妈拿主意。而姑娘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正常人。
Angelica从小就有很多芭比:
小时候是真正美美的小公举:
现在的她,也许是美的。不过从妹子最大的心愿可以看出,也许这并非她真正想要的。
Mission Australia 从2006到2013年,对澳洲青少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和焦虑已经排到前三位:40%的儿童对自己的形象感到不满。甚至连5岁的小女孩都开始有了对自己身材的担忧:她们想变的瘦一点。人们把问题的一部分归罪于芭比,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芭比与自我形象评价和进食模式
实验一
有一项针对芭比对女孩进食模式影响的研究,研究对象为一群6~10岁的女孩,孩子们被随机分配成3组,一组玩芭比,一组玩身材正常的娃娃,一组玩乐高(无人偶对照组)。10分钟以后,孩子们受邀品尝美食,并且填写关于对自身形象认知的问卷。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不同身材的人偶对孩子自我形象认知影响的证据,但是,玩芭比的那一组女孩子确实在后来的“试吃会”上比其他两组孩子吃的少一些【1】。
芭比与固有形象的成见
实验二
有一项研究对40名3岁半到5岁半的女孩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向她们分别展示了瘦、中等、胖三种体型的人偶,并让她们挑选正负两种属性的词汇来对人偶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孩子们更倾向于用一些正面的评价来描述瘦的人偶。比如美丽、快乐、聪明、乐于助人、善于交朋友等;而胖的人偶更容易被贴上负面的标签。比如丑陋、调皮、讨厌、没朋友等【2】。
实验三
英国有一项针对芭比形象对孩子影响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群5~8岁的小女孩。研究人员把她们分成3组,让其中一组观察有着夸张2号身材的芭比,另一组观察16号正常身材的Emme,第三组对照组(没有观察任何玩偶)。在观察人偶的同时,研究人员同时给孩子们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左:Emme 右:Barbie
在之后的自我评价中,比起其他两组孩子,第一组观察芭比的孩子更容易对自己的身材产生不满,并且希望自己能瘦一点,最好长大以后也能一直保持苗条。不过该实验也发现,其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受芭比的影响并没有在实验结果中表现出来。最后实验总结到:虽然芭比对大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并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对年龄偏小的孩子的影响却是直接而明显的,长此以往,会给她们自我形象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可能带来进食障碍和体重反复的风险【3】。
当然这个实验只能说明芭比对孩子短期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长期的影响。
芭比与自我形象评价和进食模式
实验五
有新的试验对254名大学女生进行了回溯研究。研究人员搜集记录她们的饮食习惯、家庭模式和自我形象的评价,同时让她们回忆小时候玩芭比的经历。结果发现,那些小时候特别喜欢芭比的对女性特征和属性会更加地认同,特别是对外貌会特别的关注。但是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这和进食障碍及自我形象贬低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重点来了:对女性的进食模式(比如会不会出现暴饮暴食、厌食症等进食障碍)最大的影响因素其实是来自家庭成员对她们形象的看法和评价。所以研究人员最后对芭比得出的总结是:
饱受争议,但其实还好【4】。
实验六
元旦快来了,春节也不远了,家长们都开始陆续准备给孩子买礼物。那么孩子对玩具的偏好究竟是被什么影响的呢?在2007年英国有一项针对6~8岁孩子的圣诞许愿清单的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女孩比男孩更甚。
她们对圣诞老人的许愿清单里更多的是那些有品牌的玩具(比如BRATZ和芭比都是名列榜首),而这些品牌通常都会在圣诞节前6周开始广告轰炸【5】。
不过如果你对芭比仍然心存疑虑,市面上也有一款更接近真实女性形象的玩偶:Lammily doll 。基于美国19岁女孩平均的一个形象,玩具公司创造出了Lammily。她化着自然的妆容,穿着平底鞋和舒适简单的服装,非常朴实、健康,你还可以给Lammily贴上青春痘、痣、伤疤、妊娠纹。
但是我们如果彻底地抛弃芭比,只给孩子玩Lammily就万事大吉了吗?
我们都知道观察和模仿时孩子学习的主要途径,除了玩具,图书、电视等媒体上的形象,家人、朋友、同学无疑都会对孩子的审美和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产生影响。
说到底,芭比反应的是当下社会的“主流”审美。
来看看芭比几十年来的形象变迁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都数着米粒吃饭,走两步要不嫌累,要不怕长肌肉(拜托,肌肉才没有那么没骨气,增肌甚至比减肥还要难好吗?!),偏执地认为欧式双眼皮、高鼻梁、瘦骨嶙峋和蛇精脸才是美,那么怎么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康和多元的审美观。
也许芭比真的是无害,不过可能将来又有研究证明芭比就是有害,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如果孩子喜欢玩,我仍然会给她买,毕竟,一些芭比设计的确实挺漂亮的,特别一些精品芭比,服装设计的简直就是艺术品。
而且给人偶换上各式各样的衣服,也是培养小朋友审美和动手能力的好方法之一。很多小朋友(还有很多大朋友)甚至会自己动手给芭比做衣服,知乎里很多小伙伴就表示小时候给芭比做衣服是他们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之一。
最后,对孩子的外貌,我不会夸张的表扬,也不刻意的打压,更不会盲目的示范。引导孩子不要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外表。我只是尽量做好自己:少看电视,不盲目崇拜偶像,不被商业宣传误导;穿着整洁,打扮得体。不刻意节食,多运动,让自己有更紧实的曲线,我想这就是对孩子自我形象认知最好的引导。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