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静叹了口气:从我生了老二后,童童就不肯去幼儿园了,说要在家看着妈妈。
妈妈有什么要看着的吗?
小静说:童童的嫉妒心太强了,总说妈妈是他一个人的妈妈,我抱着老二,童童就会不高兴。为此我没少说他,也吼过他,可是他就是很排斥他弟弟。开始送幼儿园还去,后来就总是装病,一要送他,他就说肚子疼,带他去医院看过,根本就没事,而且他在家也没说过疼,其实他就是太爱“吃醋”了,在家守着我才安心。
家里生二胎的大多都能有过这种体验,因为第一胎的孩子在第二个孩子出世前都是以独生子的身份和父母相处的,他们独占了父母以及隔代长辈的爱,当他们发觉有人要抢走他们的独享权的时候,他们开始不安,然后会排斥。但是随着父母的引导和弟弟妹妹的出生,这种情绪一般就会慢慢消退,像小静家儿子这样的孩子还真的不多。
我问小静是不是自己引导的不得当,是不是自己过分关心刚出生的孩子,对童童有所疏忽,又因为觉得童童大了,总是一味的让童童让着弟弟,童童产生了不公平的情绪?
小静说:童童一直是那种嫉妒心比较强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发生过老师夸别的小朋友画画比他好,便悄悄的把人家的画笔扔掉的事情。
我对小静说:你们要全方位引导了,不仅仅是骂两句,责怪几句的问题。嫉妒后面是藏着严重隐患的。
关于嫉妒,名词解释是这样的: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敌视的心理状态。
显然这是一种负面心理,如果孩子早期呈现出的嫉妒不加以及时纠正的话,将来他的一生都不会快乐。因为在心理学上,嫉妒包括着:焦虑、恐惧、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等复杂的心理。
就拿小静家的问题举例吧:童童每每嫉妒弟弟,他认为弟弟得到了更多更温柔的母爱,他就会很焦虑,很恐惧,他怕失去妈妈的爱,正是因为这种情绪,他就想方设法的不去幼儿园,说明他离开妈妈后,就会有极大的不安全感。
小静会因此责怪童童: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哥哥一定要让着弟弟啊,你不去幼儿园你就什么都不会,长大了不就成了废人了吗?
因为妈妈的批评,童童会产生羞耻和自咎,情绪自然就不会很好,而他本能的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化成对弟弟的敌意和怨恨,认为如果不是他出生了,自己就会一直被爸爸妈妈宠爱,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难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对弟弟的报复行为。
因为嫉妒连接着很多复杂的负面心理,所以家长发现孩子嫉妒心强后,一定要正确地进行引导,以免长大后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嫉妒心理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自带的一种消极因素,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如果这样的因素在一种消极的氛围里,它会滋长的更严重。
小静的老公不是独生子,她经常会因为婆婆对待两个儿子是否公平的问题上和老公发生争执,成人间的这些嫉妒会加强孩子的嫉妒心焦虑感,所以当童童得知自己的妈妈要生弟弟的时候,内心是恐惧的。
家长自身有种宽和的心态,建立一种有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传递一些兄弟姐妹间互助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不会对自己的弟弟有那么强烈的排斥和恐惧感了。家长对朋友同事态度友好,不把在单位竞争的时期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孩子就不会对同学取得成绩有那么大反应了。
二、对孩子正确评价
中国家长有两种特别普遍的对待孩子的态度:
一种是:你看看人家XXX……夸别人的孩子,打压自己的孩子!
另一种是:孩子,你是最棒的,你一定会战胜所有人!……夸自己的孩子,蔑视其他孩子。
第一种方式会让孩子在陷入自卑,第二种方式会让孩子自负!这两种都不可取。
对自己孩子的优点要及时指出,但同时也告诉他“山外有山”,肯定他的优秀,也要告诉他要学习更优秀的人。
要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但同时也告诉孩子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别的孩子的强项也许是你的弱项,你的强项也会是别人的弱项,让孩子懂得取长补短,从小让孩子懂得接纳别人,更要得到接纳自己。
三、有竞争意识,但更要有有爱精神
曾经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有嫉妒心的孩子一般都是争强好胜的,家长要鼓励和教育孩子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取得好成绩,而不是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要告诉他对手不是敌人,而是更能激励自己进步的朋友。有很多实例都能证明伟大的人之间都存在着互相欣赏和惺惺相惜。
四、用自己的爱给孩子做坚强的后盾
消除孩子的焦虑不安就会让孩子变得宽和,从而化解孩子的嫉妒。
如果小静不是总一味的批评童童,童童就不会反应强烈到不去幼儿园。如果不是小静总强调“你是哥哥,你就应该让着弟弟”,那么童童就不会有那么多排斥和压力。
告诉孩子:弟弟出生了,爸爸妈妈会同样爱你们,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最亲的人,现在弟弟小,你帮着弟弟,等弟弟长大了,就能帮助你了。
用自己温和的爱去化解孩子的不安,孩子肯定了妈妈的爱不会因为弟弟的出现而减少,他就不会那么爱“吃醋”了!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