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汉族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因此就有了数九的习俗。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为了更好的记住数九寒天的日子,聪明的人民就发明了各种有趣的事物,与数九结合起来。因此就有了各个坂本的数九歌。或利用各地天气变化、或利用物候现象,而演变成了各种数九歌。
相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九九歌进一步演化发展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乘法口诀,一共45句,成为“小九九”。
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1.冬至九九消寒图是农业生产需要之举。古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的限制,没有为农业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因之人们通过记载冬九九当中阴、晴、雨、雪以及各种天象的变化,用来印验谚语,预卜来年丰歉。
2.冬至九九消寒图是寓教于乐之举。通过可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
3.冬至九九消寒图是娱乐消遣之举。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的古代,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便自然而然成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种雅兴娱乐消遣之举。
4.冬至九九消寒图是熬寒无奈之举。在日历远未普及的年代,千里冰封、寒风凛冽的冬天也是穷苦百姓最难熬的日子,画九、写九也透露了冬闲中最广大百姓熬冬盼春的几分无奈。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冬至起九,头九暖。
二九寒。
三九冻煞百鸟卵。
四九三十六,行路船就地宿。
五九四十五,早晚床头捂。
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
七九六十三,蓑衣两面甩。
八九七十二,杨柳青姿姿。
九九八十一,编簏备耙犁。
一九二九冻破对口,三九四九门缝里叫狗;
交五九消井口,交六九重冻住;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粟;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数完九九,春花也就灿然了。
一九二九闭门插手,三九四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头九温,二九暖,
三九、四九冻破脸,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过河洗手,
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