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送孩子进幼儿园后那一转身,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是轻松投入自己今天的计划,还是忐忑地攥着手机等待老师的告状电话?或是一整天为ta今天会不会又受到谁的欺负而心烦意乱?
的确,离开了爸妈的庇护,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一天,对于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很弱的低龄孩子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在玩耍中发生冲突时,大声尖叫、哭泣甚至打人咬人的状况都可能发生。对于家长来说,遇上自家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有打人行为或被欺负的经历,都是件头疼事。
汤圆的一个发小,伊莫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两周岁的伊莫珍在幼儿园被四岁男孩麦克斯推到门框上,右前额起了个大包。
老师怎么反应?
第一,处理伤口安抚受害者,给受害者家长打电话,家长可以自己酌情要不要马上赶到或要求老师安抚。
第二,安抚肇事者情绪,适当时间要求他向受害人道歉。
第三,询问其他老师有没有目击事情发生经过。
第四,写一份特殊事件的报告,尽可能的说明原委(有老师目击最好,没的话只能做个推断,可以是当事或其他目击小朋友的陈述),等受害人家长过目签字,然后存档。
最后,会和肇事者家长口头沟通,如果该小朋友经常有暴力行为,幼儿园会希望家庭一起配合改善这种情况。
后来我们问起伊莫珍的妈妈到底怎么回事?她说,有老师看到他俩争一个玩具都不撒手,想要阻止已经晚了,麦克斯的确是幼儿园的麻烦大王,通常老师们都把他看得很紧,不过百密一疏,负责老师还向她道了歉。“伊莫珍沉默而倔强,”她妈妈说:“跟其他孩子起冲突我完全可以理解,小朋友之间发生这些事很正常,只是不幸受伤了。”
那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在汤圆的幼儿园里,有两个特殊角色肩负了这一使命,他们是——手先生和脚先生。
什么好玩东西?都没听汤圆说起过呀!于是,我请教了幼儿园的园长克里斯汀。
原来是两张做成手和脚形状的演示卡,为了便于小朋友们理解,克里斯汀把他们拟人化为“先生”。
手先生的任务是教导大家的行为规范。
Mr Hand says (手先生说):
We are kind to our friends (我们对伙伴们很友好)
We do good looking and listening ([与老师伙伴沟通时]我们认真看和听)
We share and take turns ([和伙伴相处时]我们分享和轮流)
We help to tidy away ([游戏、点心等结束时]我们帮忙整理和打扫)
Be happy ([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状态]要高兴)
脚先生的任务是教导大家讲礼貌。
Mr Foot says (脚先生说):
Please and Thank you we should say(我们应该常说“请”和“谢谢”)
That is being kind! (这就是讲礼貌!)
唔,这些道理简单易懂,直接教小朋友不就得了嘛,费那么大劲请两位“先生”来,难道他们比老师的话还有威信?
还别说,这里头真有技术含量。
克里斯汀说:“学龄前(英国较早,5周岁)孩子对空穴来风的大道理不理解,更没法加深印象。但是这些“道理”如果有了载体,即谁谁谁说了,他们的小脑袋就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首先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才有倾听、理解和记忆。”
这个说法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很多中国家庭喜欢用“谁唱红脸谁唱白脸”来教育小孩子,通常让有威严形象的爷爷爸爸等男性成员唱白脸,奶奶妈妈当红脸。当孩子不听管教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就会说了:“爷爷说了!”“爸爸来了!”小孩子们通常就会乖乖就范。
前些日子我家奶奶来小住,也把“爸爸说”挂在嘴上试图收服汤圆汤包这两个淘气包。谁知,早被“香蕉化”了的爸爸并不接招,反而露馅说:“我没这么说过!”以至于奶奶的老套路没有成功。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效果上讲,这种传统的做法是符合了幼儿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但显而易见,靠吓唬小孩子使其就范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破坏亲子关系祖孙关系,被“白脸”的爷爷爸爸们可能也一肚子委屈,不是家庭教育应取的方法。
插曲完毕,还是说回园长克里斯汀的进一步解释:
“找一些孩子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载体,比如手和脚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分,用来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一下子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并联想到自己的行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是很能分清楚现实和虚拟,把手和脚虚拟为两个人物,又使他们觉得手先生和脚先生是两个特殊的存在,由距离感产生小小敬畏感,愿意听他们的话。”
听了这番话,我又很快联想到欧美家庭常用的一个角色——牙齿小仙(tooth fairy),起初是为了减少孩子对乳牙脱落的恐惧感。告诉小朋友,临睡前如果把脱落的牙齿放在自己枕头下,夜里长着透明翅膀的牙齿小仙就会飞来把牙齿取走,并留下一枚亮闪闪的硬币。后来又衍生为教小朋友好好刷牙:不然只能把难看的蛀牙留给牙齿小仙啦。小朋友们都想在小仙子跟前给自己留个好印象的对吧?所以建议各位奶奶妈妈们,不要再让爷爷爸爸扮大恶人啦,不妨请些“吃饭小仙”“睡觉小仙”来你们家吧!
怎么用好手先生和脚先生?
克里斯汀说:除了正面讲解,对待低龄孩子,就是抓住每一个应情应景的机会一遍遍重复强调。
每个学期幼儿园至少安排一个社交故事周,教小朋友如何与人相处。老师会在上课时(每半天有15分钟上课时间)拿出手先生和脚先生的演示卡,同时配上人偶玩具演一些不讲礼貌,不友好的行为,让手先生和脚先生教大家应该怎么做。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小朋友起争执或招惹别人,老师会举起自己的手演示说:“手先生说要对同伴友好哦!”“麦克斯,室内不要到处跑,会撞倒别人的——麦克斯,你在听吗?手先生说老师说话要认真听哦!”如果有孩子提要求时没有用敬语,比如:“还要一块饼干!”老师就会提醒:“脚先生说,你能用‘请’字要求吗?”多数情况下,小朋友们都会听取纠正意见,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这两个先生总是那么坚定友好的几句话,很快就记得养成好习惯了。
如果真的发生了肢体冲突并造成伤害 幼儿园会如何处理?
打人的孩子
幼儿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事情在幼儿园里发生,老师作为代理监护人负全责。当然,家长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道歉,通常家长会这么做,言传身教嘛。然后, 老师会进行有“载体”的说服教育,因为批评对幼儿来说震慑作用大于教育作用,所以并不不提倡。幼儿园常备的绘本读物——“手不是用来打人的(Hands are not for hitting) ”“牙不是用来咬人的(Teeth are not for biting)”。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小朋友,不仅老师会和ta一起读,还会让他当天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
被打的孩子
要不要教ta“自卫反击”?如果是事发当时孩子的本能反应,老师采取“拉架”的态度小事化了。幼儿冲突时间的短暂性和频繁性是可以确认的。有研究发现,两个学龄前幼儿的争执,在一个小时内可以超过9次,冲突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4 秒,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冲突是在无成人干预下由儿童自己终止的。所以只要不是明显的攻击行为,成人小题大做反而不利于他们独立性的成长。
但如果孩子真的不止一次在幼儿园受欺负,家长可以书面向老师反映。一提到书面的高度就是非常严肃的事了,园方必须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园长和双方家长开会,所有过程都会文字存档备案,国家政府机构Ofsted(教育标准办公室)会随时抽查。
如果有孩子经常与别人发生肢体冲突,幼儿园会和家长沟通希望家庭和幼儿园一起配合来纠正其行为,这个年龄段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来得重要。
幼儿园也会提醒所有家长,孩子在家有暴力行为或任何异常,比如因在幼儿园受欺负而情绪低落,请及时与老师沟通,大家一起找原因找改善方法。
最后,克里斯汀说:“最后必须强调一点,纠正小朋友行为一定要有快乐的结尾,比如‘你俩又和好啦,我们来拥抱一下吧!’‘问题解决啦,好开心!’。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怕犯错的心理负担,能够主动倾听与合作,而不会抹杀ta自身的自信心!”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