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更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正如大多数父母所认为的那样,如果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时,过于屈从,就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吃亏,因此,经常会鼓励孩子凡事要争抢,而不能被其他同伴欺负,甚至有的父母会教育孩子“打要还手,骂要还口”。
这是否是好的表现?又是否有利于儿童发展呢?
阿德勒认为,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放弃的儿童,乐于参与各种能参与的竞争性游戏。不过,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恐慌和无所适从。
如果一个儿童在学校总是试图去取悦老师,并且注重自身的整洁,同时也遵守秩序,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因为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
然而,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想优于别人,比如在游戏中总喜欢当领导者,却不愿意被领导,那么,在他接二连三地受挫后,就可能会丧失勇气,面临新的情况就会退缩,而不是勇往直前。
因为,对于大多数儿童,他的心理还不成熟,能力还不充足,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如果父母一味鼓励儿童追求雄心,就会给孩子带来紧张情绪。
短时间内孩子尚能承受,时间一长这种压力就太大了。比如,受到雄心影响,孩子总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结果忽视了其他活动,导致身心不健康,不会与其他儿童交往,性格可能会变得孤僻。显然,这种性格不利于他未来的成长。
而且,儿童自我肯定的愿望太过强烈,还会带来嫉妒心。起初,他可能希望对手遭受某种厄运;随后,可能会付诸行动,给对手制造伤害。
还可能通过造谣中伤、泄露隐私来诋毁同伴,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有时,还会表现出报复心理,总是摆出一副好斗和挑衅的姿态,有时会突然发怒,甚至会伤害同伴。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经常被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经常发生。事实上,有些孩子存在这样的表现,同样是过分追求优越感的表现。
因为他们在意的不是学业上的优越,而是能否在同伴面前表现得很酷。正因如此,他们时常会把欺负学习好的学生作为乐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信。
再比如,在考试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儿童存在类似表现。有些学生考试时脸色一会儿发白,一会儿发红,还说话结巴,身体颤抖,大脑似乎也一片空白;有的在回答问题时,只愿意与别人一起而不想单独回答,因为他害怕别人看着他。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这些都是儿童追求优越的行为表现。往往这些儿童越想让自己表现得更好,越可能会出现紧张情绪,这种追求优越的愿望与现实困难发生冲突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情绪,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心理不够成熟,还不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特别一些不正常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而不是一味鼓励孩子凡事争强好胜,这样造成压力并不利于他未来的成长,还可能是造成成年后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